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東征之事不必有,東征之志不可無,李鴻章評價對日作戰

簡介張佩綸這位清朝清流代表對於日本人的看法就是這個樣子的,不得不說他也不是完全空談,而是做到了一些實際情況的調查,但他說的日本國存在的很多問題,難道當時的中國就不存在嗎

海軍工資高嗎

19世紀末期第一次朝鮮之亂中國在漢城的勝利,讓無數清朝朝廷士大夫產生了輕敵的想法,雖然說輕敵,但他們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輕敵的,反而覺得自己的認為是正確的。解決朝鮮之亂的兩員勇將張謇和袁世凱都主張乘著這個機會直接將朝鮮內地化算了,這樣以後方便管理也好直接以此作為前線抵禦東邊日本人的進攻,這還不算是最為激烈的說法,最為理解的言論是以清廷“清流”張佩綸和鄧承修等人的意見,他們建議李鴻章在山東煙臺設定陸海軍大本營,然後調集海軍和陸軍直接對日本宣戰,平定日本,那李鴻章對於此事到底是怎麼看的呢?

張佩綸對於政日的看法

東征之事不必有,東征之志不可無,李鴻章評價對日作戰

張佩綸和鄧承修清朝末年之中著名的清流人士,所謂的清流就是將名節看得相當重要,在國家大事發生的時候,他們喊得口號是最高的,做的事情卻是最少的,往往這種人就是壞事的,容易讓一些做實事的人生氣,但朝堂之中卻又不能缺少這一類人。一方面是因為清廷為了防止讀書人像明末讀書人聚集在一起結社反抗朝廷,以此來給這些讀書人之中進士的人一口飯吃,他們擔任的官位往往都不需要什麼經世濟用的才能,但工資又比較高,就是國家花錢養了一幫閒人。

張佩綸這個人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主張國家對外策略一定要強硬才行,他的眼中是看不得一點妥協和退讓,但自己對於國家大事和國際外交又是一點都不懂,看世界各國之間的關係依舊是使用傳統天朝上國和朝貢體系那一套。所以在中法戰爭的時候,李鴻章派遣張佩綸去戰場上實踐他自己說的話,結果福建水師稍微有點受挫,他就是第一個逃離戰場的,最後導致左宗棠花費數十年之功營造的“福建船政廠”毀於一旦。

東征之事不必有,東征之志不可無,李鴻章評價對日作戰

本來李鴻章等人都以為張佩綸經過中法戰爭海上那一次失敗之後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沒有想到這個人在短短几年之後,看到朝鮮發生動亂之後又開始提出了自己的高談闊論。他和鄧承修兩個人主張直接對日本宣戰,因為他們看到張謇和袁世凱則兩個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都如此輕易的平定了朝鮮問題,擊敗了日本大使館。所以覺得日本人不過如此,認為中國應該乘著這個機會“東征日本”,一舉擊敗日本消滅未來東亞強敵威脅,那張佩綸的具體看法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有不有實行的可能呢?

首先張佩綸自己說自己關注日本明治維新已經很多年了,他看到的是日本百姓厭惡日本君臣實行的新政,大家心中所想的都是恢復曾經的幕府統治,回到閉關鎖國那個狀態之中去過好自己的小日子。而且日本的薩摩藩和長洲藩相互爭權奪利更是使得日本國債如山,日本發行紙幣失去了貨幣的信用,雖然軍隊建設上模仿西方軍制模仿的很好,但實際上卻是神似而形不似,這是所謂日本軍隊外無赫赫之名將,內無老成謀國之重臣的局面。

東征之事不必有,東征之志不可無,李鴻章評價對日作戰

如果要說日本水師的情況的話,那日本海軍之中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日本海軍之中旗艦“扶桑軍艦”了。其他的軍艦不過的木製與鋼製混合而成。小炮小船實在是不足為懼怕。如果要說日本士兵有多少的話?日本陸軍張佩綸統計出來的資料是在5萬人左右,海軍的話更少只有區區4000人的樣子。而且日本軍官“吃空餉”吃的很厲害,很多軍隊之中都缺額眼中,所以才招募許多舊武士和浪人來在點卯的時候充數。這種軍隊沒打過什麼實戰,和中國軍隊比較差大遠了,要是和中國軍隊之中精銳湘軍和淮軍相比,更不是一個層次。

張佩綸這位清朝清流代表對於日本人的看法就是這個樣子的,不得不說他也不是完全空談,而是做到了一些實際情況的調查,但他說的日本國存在的很多問題,難道當時的中國就不存在嗎?日本國保守勢力比較強大,中國封建保守勢力更頑固吧?日本權臣明爭暗鬥,中國慈禧後黨和光緒為首的帝黨難道就傾軋了?日本軍隊吃空餉嚴重,難道中國軍隊當時就都是“足兵足額”嗎?能夠看到敵人的短處當然是好的, 但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就叫囂啟動國戰,卻是短視而愚蠢的。

鄧承修對徵日的看法

東征之事不必有,東征之志不可無,李鴻章評價對日作戰

鄧承修是廣東惠陽淡水人,咸豐年間20歲就中了舉人,可以說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少年才子的名頭用到他身上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在曾經多次擔任南方重要官職,不是一個完全不做事的清流,後來成為了清政府之中最敢說話,不怕得罪人的御史。因為他上的奏章敢寫敢罵人,所以在當時得到了一個綽號叫做“鐵筆御史”。

中法戰爭時候因為他喊的口號比較高,所以也被李鴻章從慈禧太后哪裡請到了一道聖旨,讓鄧承修直接去中法戰爭觀摩戰事,他後來在中國與法國簽訂和約的時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時法國要求中國割讓土地,他作為中國勘察國界大臣,勇敢的維護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在鎮南關之中沒有被法國使者的槍炮嚇到,沒有簽訂一份賣國條約,也沒有使得大清割讓一寸土地和賠償一兩銀子。

東征之事不必有,東征之志不可無,李鴻章評價對日作戰

最後反而是靠著他據理力爭為大清收回了鎮南關以南被法軍之後之後之後佔據的嘉隆河、八莊、十萬山、分茅嶺、江平、黃竹等地。所以從中法戰爭之後他可以說是一炮打響,成就了相當了不得的名聲,靠著這些功勞才得以後來居上和張佩綸並稱為清末四大名流。那歷史之中朝鮮第一次內亂被中國勘定之後的鐵筆御史鄧承修對於“宣戰日本”這件事情到底是怎麼看的呢?

他首先說到的是日本國土面積,認為以日本的國土面積不過是大清的兩個行省而已。而且日本國家財政常年儲備的白銀不超過500萬兩,這樣窘迫的處境拿什麼立國處世呢?日本海軍不超過八千,軍艦大部分都是腐朽不堪一戰,所謂日本人人帶刀武士統計起來也才不過是4萬人馬。而且又不是人人精銳。之所以說日本敢於在朝鮮問題之上挑釁中國,不是不知道中國國土之大,也不是不知道中國的富強,而是因為日本人認為中國人膽小不敢對日本發難,是日本人算準了中國不敢首先挑事,所以多次試探中國底線。

李鴻章對於徵日的看法

東征之事不必有,東征之志不可無,李鴻章評價對日作戰

李鴻章個人對於這這兩位清流主張東征日本的看法其實是下了調子的,即為歷史之中著名的“東征之事不必有,東征之志不可無”。他認為張佩綸和鄧承修兩個清流看待中日戰爭都看待的太簡單了,認為中國必勝也認為的太過於輕而易舉了。實際上從日本明治維新以來全面朝西方看齊,拋棄日本本國的傳統文化,所為的不過就是藉助外國人的政治制度和軍事科技來達到使“日本自強”的目的。

當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親自趕往歐洲考察歐洲各國民政制度,後來又派遣了日本皇室之中的親王奔赴俄國進行學習,還分別派遣了其他使得前往義大利、奧匈帝國參觀學習,日本人的使者出使外國考察各國政治制度進行全方位的學習以至於道路堵塞。但奇怪的是西方人一點也不害怕日本人偷學他們的技術制度,反而很樂意教授日本人這些東西,其中所為的到底是什麼呢?無非就是西方科技超越日本是一個代差,日本在進步之後西方也在進步,日本進步之後反而會使得西方各國在亞洲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所以西方國家毫不畏懼。

東征之事不必有,東征之志不可無,李鴻章評價對日作戰

因為日本為西方提供的著一層巨大經濟利益關係,所以每次到中國和日本發生衝突爭執的時候,西方列強國家總是假裝出來主持公道,調平中日兩國和平共處,但實際上是西方國家暗中偏袒日本,為日本的發展謀求時間和空間。李鴻章對於中國、日本、西方各國之間的分析就是這樣,可以說是相當透徹了,對於中國國內的情況和東征日本的事情他也是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讓大家知道未來中國的道路到底應該怎麼走。

李鴻章說“沒有滅掉日本的實力,卻先暴露了滅掉日本的意圖”這是兵家大忌。日本人學習西方雖然只是形似而神不似,但中國也是如此,中日海軍實力相差不大,跨越東海數千公里去日本人家門口和日本進行殊死搏鬥,我不敢說我有必勝的把握。李鴻章分析了中日戰爭雙方之間的實力,說清楚了中國當時對日作戰不是必勝的可能,而且贏的機會也不是很大,這無疑是給大家澆了一盆冷水。

東征之事不必有,東征之志不可無,李鴻章評價對日作戰

但李鴻章緊接著就來了一句:“東征之事不必有,東征之志不可無”。千古名句由此而誕生,帶現在中國都還有很大的啟發作用。他先給清流和愛國熱血青年大臣澆冷水告訴大家現在還不是和日本打仗的時候,同時為了不使得大家喪食失鬥志,李鴻章又說“東征之志不可無”。意思就是現在不少打仗滅掉日本的機會,但大家心中強大祖國,東征滅日的志向卻不能丟失了,只要不忘記,我們大清就一定有機會。

分析完了中日雙方實力、說了自己領軍沒有把握必勝;給叫囂東征滅日澆了一盆冷水;又給大家樹立目標立下了東征志向。最後就要說一下目前中國要做的實事了。當時的實事就是李鴻章為北洋水師“討要薪資軍費”。他說從前商量成立北洋海軍的時候說好的是每年南洋和北洋海軍軍費一年是400萬兩白銀。這些年以來各個省份轉移支付給北洋海軍和南洋海軍的軍費還不到當初說好的十分之一,希望太后和皇上能夠下聖旨讓戶部和總理衙門查清楚,將這些年來欠南北洋海軍的軍費按照每年400萬年白銀補齊數目,這樣只要五年之後,南北洋水師就能夠有所成就,也足以捍衛中國海疆,不受他人欺侮。

結語

李鴻章個人的看法是精彩的,對於時局的分析也是到位的,東征日本是當時 很多人的一個理想嗎,因為在當時的東亞註定只能有一個強國,那現在的局勢也是這樣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