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腹膜後脂肪肉瘤術後4年3次復發,第四次手術成功摘除“瘋長”的腫瘤

簡介2020年,首次手術後的第二年,高先生左髂窩復發,陳勇教授團隊評估腫瘤病灶可切除,予行腹膜後腫瘤切除

軟組織腫瘤是什麼意思

腹膜後脂肪肉瘤術後4年3次復發,第四次手術成功摘除“瘋長”的腫瘤

圖說:陳勇教授團隊為患者手術 來源/採訪物件提供

高先生怎麼也沒想到,2018年4月首次手術後,脂肪肉瘤猶如火苗反反覆覆,4年內3次復發,且間隔時間越來越短。更棘手的是,他已接受過三次手術和多個化療療程,若再行手術,面臨嚴重的腸粘連、極大的手術創傷、腫瘤與精索緊緊地“靠”在一起等諸多難題。是否要手術?手術能否給患者帶來最大程度獲益? 是擺在醫患面前的一道“難題”。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骨軟組織外科副主任陳勇教授團隊和患者充分溝通後決定還是“搏一下”。陳勇用2小時鬆解粘連的腸子,充分暴露腹膜後的脂肪肉瘤,切斷供給腫瘤“營養”的血管並進行大動脈置換, 抽絲剝繭,成功“拆除”了威脅生命的“定時炸彈”。術後2個多月,目前高先生複診隨訪情況良好。

術後4年,腫瘤3次復發

2018年,36歲的高先生突然腹部劇烈疼痛,行走困難,在當地醫院經腹部CT後發現,左側腹膜後有一個10×5cm的腫瘤佔位,在未明確病理的情況下實施了腹膜後腫瘤切除術。術後病理報告,高先生患的是黏液樣脂肪肉瘤II級。當地醫院建議他到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據陳勇介紹,脂肪肉瘤是腹膜後最常見的一種腫瘤,佔腹膜後原發腫瘤的40%,復發機率極高,約為40%-60%。不同亞型的脂肪肉瘤對藥物治療的敏感性不同,危險度也不一樣。鑑於高先生患的是黏液性脂肪肉瘤且腫瘤超過10cm,因此接受了4個療程的化療。

2020年,首次手術後的第二年,高先生左髂窩復發,陳勇教授團隊評估腫瘤病灶可切除,予行腹膜後腫瘤切除。2021年11月高先生又因左側腰部不適進行腹盆腔CT,結果顯示:初次手術附近的左髂腰肌旁及左盆壁多發囊實性灶,考慮腫瘤復發。高先生再次找到陳教授,於2022年1月10日接受“行腹膜後腫物切除術+複雜腸粘連鬆解+腹腔內腫物切除術”。

這是三年內高先生第二次復發第三次手術。高先生坦言:“怎麼也沒想到,初次手術後,身體內的脂肪肉瘤猶如‘火苗’一般,撲都撲不滅。”2022年6月,他又因腫瘤復發來到陳勇的診室。

“首次手術未明確病理,就匆匆忙忙先做手術”陳勇教授說,腹膜後脂肪肉瘤的首次診療最關鍵的就是規範二字。不規範的治療,或者“一刀了之”的做法更容易造成腫瘤復發或遠處轉移。“假如高先生首診是在我們醫院治療,我們當時一定不會不經病理診斷和詳細的術前規劃就直接手術,黏液脂肪肉瘤可以透過採用新輔助化療或放化療聯合的方案,復發和轉移的風險將顯著降低。”陳勇教授表示,相較於2020年和2021年復發病灶均在不同位置,此次2022年6月的隨訪結果顯示,高先生第三次復發的病灶位置正是第一次手術的區域。

第4次手術,摘除“瘋長”的腫瘤

“復發時間的間隔越來越短。”陳勇教授向自己的這位“老病人”高先生坦言,這次治療較前幾次更為棘手,主要是他經歷過3次手術,腸粘連導致區域性解剖結構極為複雜,術中腫瘤分離難度大。且腫瘤與精索緊緊地“靠”在一起,腫瘤將髂外血管完全包繞,瘤體血供異常豐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導致大出血危及生命,手術難度高、創傷大。

“陳教授,我相信您,就按照您的方案來。”高先生的一番話,讓陳勇教授團隊倍感溫暖:“患者以生命相托,我們必將全力以赴。”陳勇教授在治療方案上做足功課和預案。

鑑於手術風險較高,可能需要大動脈置換,在醫院多學科討論會上,陳勇教授採納了大家的建議,給高先生取樣小分子靶向藥做術前治療“探探路”,看看是否能將腫瘤“縮小”,2個療程後再評估是否手術。高先生服用安羅替尼2週期後,複查CT示腫瘤略有增大,隨後又進行了病灶的放療,仍未能縮小,好在全身影像學評估未見明顯遠處轉移,經過多學科再次討論,並與患者和家屬充分溝通之後,準備手術。

2022年9月29日陳勇教授領銜團隊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浦東院區)再次為高先生實施腹膜後腫瘤切除術。因患者腹腔經歷多次大手術,為暴露瘤體進行的腸粘連鬆解就長達2小時之久。陳勇主任深知此次手術的複雜性,耐心仔細分離腸道後,按照原計劃有條不紊的分離腫瘤邊界,切除粘連的精索、睪丸,阻斷瘤體近段和遠端的髂外大血管後,將腫瘤完整的切除,最後用人工血管將髂外動脈這條下肢主幹線重新搭建開通。經歷了4個小時緊張細緻的手術後,瘋長的腫瘤終於被成功摘除。

陳勇教授說,近期患者隨訪結果良好,我們也相信技術的精進、多學科的綜合治療,像高先生這樣的疾病,一定有機會能控制好病情,實現長期生存。

通訊員 胡塗 王懿輝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