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天圓地方 天人合一

簡介內蒙古文物學會副會長王大方指出:興隆窪文化遺址是我國東北地區與內蒙古東部經過全面考古發掘出土的時代最早、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內涵最為豐富的史前人類的聚落

都達古拉是什麼意思

“兩個打造”重點專案

“何以紅山”

紅山文化全媒體傳播活動

全媒體釋出

6個整版報道

00:24

今天推出第三篇

↓↓↓

天圓地方 天人合一

王巍

紅山文化是史前時期非常重要的一支文化,它是連線中國的中原地區和東北地區的一個橋樑。同時,也應該是東北亞地區史前時期最為發達的一支遺址文化。

天圓地方 天人合一

天圓地方 天人合一

陶建英

紅山文化遺址作為一個整體,從聚落、祭祀、墓葬、出土器物等角度全面展示出中國文明起源過程中北方地區獨特的文化面貌和突出成就,以實物遺存見證了中華文明不同區域間的文明交流,是中華文明形成的重要標誌。

孫金松

魏家窩鋪聚落佈局既有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房址成排分佈的特徵,也包含著仰韶文化區環壕聚落的區域中心單元的因素。魏家窩鋪的發掘揭示出了一個環壕聚落的擴張和興衰歷程,屬紅山文化的首次發現。

天圓地方 天人合一

蒼穹浩茫茫。

大地故恢恢。

5000多年前,西遼河流域,紅山先民們正在努力探索、發現、生長。

他們建造溫暖家園,他們用美來裝飾自己的生活,他們學著認知自然,他們思考死去的世界,他們感恩自然賜予的一切,他們祈求福祚綿長庇佑後代。

他們留下眾多遺址,靜靜地等待著,等待後人們以不可預知的各種方式與他們“見面”。

航拍遺址

天圓地方 天人合一

海內澹然 井然有序

1992年秋的一天,上午九點,無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攝影師薛玉堯面對眼前的震撼,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喊著大家夥兒幫忙,一起將他從北京拉來的熱氣球放飛起來,他隨著熱氣球慢慢升高,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這座“華夏第一村”。

只見,一橢圓形環壕懷抱著聚落,聚落裡房址排列整齊有序,遺址中央有兩座並排的大房址,面積超過140平方米,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

內蒙古文物學會副會長王大方指出:興隆窪文化遺址是我國東北地區與內蒙古東部經過全面考古發掘出土的時代最早、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內涵最為豐富的史前人類的聚落。

“聚落外側為環壕,內側是成排分佈的半地穴式房址,佈局規整,秩序井然,顯然經統一規劃營建而成。”王大方說。

“那兩座大房址可能是聚落首領住的地方,或是舉行公眾議事、原始宗教活動的場所,說明當時社會已經有了等級、分層。”敖漢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田彥國說,“興隆窪遺址的發掘,對研究遼西地區當時的社會結構、生產水平和生活方式具有典型意義。”

興隆窪遺址成為中國史前聚落研究的引人關注的、最完美的標本之一。

而魏家窩鋪遺址是紅山文化時期規模最大的一處完整聚落。

赤峰市紅山區文物局文物保護股股長周雨時曾參與魏家窩鋪遺址的發掘,2009年至2012年,4年間魏家窩鋪遺址累計發掘面積15320平方米(勘探面積約93000平方米),確認房址114處,灰坑219處,壕溝3條以及灶址15座等,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角蚌器以及動物骨骼等遺存。在魏家窩鋪遺址臨時展示棚內,周雨時指著房址說:“有兩個點很有意思,值得思考研究,一是房址門的朝向不同,有可能是當時居住的人根據不同的季節、風向來選擇住哪座房子;另一個點是,我們曾經在兩個相鄰房址中分別發掘出半塊磨盤,原本整塊的磨盤被分割歸屬於不同的房子,可以猜測這兩個房子都是一家的,或者這房子主人之間是有關係的,或許是兄弟分家之類。”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金松說:“這些材料對於進一步研究紅山文化的社會層級構建,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在興隆窪遺址,我們透過發掘可以得知一‘家’有3到4人左右,那這個聚落大約有六七百人。魏家窩鋪遺址面積更大、人口更多,可以想象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天地和順相生,人際間和諧相處’的狀態,生產力水平提高,相應的人口也增長。”田彥國說,“單就敖漢旗境內,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遺址有2600多處,但是發展到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時,就只有300多處了,那麼這裡的人們去哪了?去中原了?這都是個謎。”

未知,是考古的魅力。

“禘天於圓丘,禘地於方丘,禘祖於宗廟。”

紅山文化祭祀遺址,既有祭天環丘,祀地方壇,又有尚享先祖的廟宇。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動而萬物生。”5000多年前的紅山先民,感恩於大自然賜予的一切,因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懷著敬畏和希冀,祈盼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牛河梁遺址範圍達到了50平方公里,壇、廟、冢齊全。“這個形制是國家祭祀的特徵。說明燕山以北的‘古國’,走到了中華大地各個史前文化的前列。”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孫永剛說。

田廣林先生認為,不惜耗費巨大的社會資源去營造如此大規模的禮儀中心,其核心目的就是要藉助祭祀近祖和“懷遠尊先”等形式,達到團結部族、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

郭大順先生曾指出,獨立存在於居住址以外的“壇廟冢”三位一體的配套組合,有主次和依南北中軸線的總體佈局,“不僅見於牛河梁這樣的中心遺址,也見於東山嘴、草帽山、半拉山這樣的一般遺址,是建築佈局制度化的表現。”

站在草帽山遺址前,田彥國講述著一處壇冢合一的建築形式,前壇後冢的南北佈局清晰,有方有圓,層次清晰,十分規整,用琢成方形的石塊砌築的祭壇,層層疊起,有三層臺階,被譽為中國最早的“金字塔”。積石冢東北部的石堆近似烏龜,中部隆起,四角各擺出一足,正前方伸出一首。

“這也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的禮儀建築群之一。”田彥國說,“禮,就是來源於祭祀”。

“距今 5000 年前,較早地在紅山系列文化社會中發生和發展起來的以敬天崇祖為基本內涵特徵的禮制傳統,成為後世中國南北各族居民共同的精神產物和歷史文化根源。這種文化上同根同源的內在親緣關係,決定了古代中國在數千年間錯綜複雜的發展過程中,經受住了一次又一次分裂和割據的嚴峻考驗,從而成功地維繫了中華 5000 年禮制傳統文明。”田廣林先生在參加2022年度紅山文化高峰論壇時說。

“牛河梁‘金字塔’式建築其實就是一個在蓋天理論指導下法天之象修建的‘天’的模型。”董婕、朱成傑《牛河梁紅山文化“金字塔”隱含5500年前北斗七星天象》一文中提到。

牛河梁第二地點三號積石冢總體佈局平面呈圓形,由三個長條狀多稜形石柱組成的同心圓圈構成,直徑分別為20米、15。6米、11米左右,外圈最低、內圈最高,三層遞收迭起。

著名天文考古學家馮時先生注意到這三環施壇的天文學意義,認為石壇的拱形外觀可以視作天穹的象徵,而三個同心圓正可以理解為分至日的太陽執行軌跡。它是“迄今所見史前時期最完整的蓋天宇宙論圖解”,是一幅與當地真實天象“完全相符”的“實用蓋圖”。

“極星與天俱遊,而天極不移。”董婕、朱成傑則認為,此金字塔式建築與北斗七星天象相關,“說明紅山文化先民已經掌握了高水平的天文觀測技術,能夠比較準確地確定天極的位置和北斗七星繞極軌跡。”

“這個發現,不僅揭示了始見於漢代文獻記載的關於北斗七星命名的古老依據,而且將中國人進行準確天文觀測的歷史推進到5500年前,早於英國的巨石陣。”

仰以觀天文,俯以察地理。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智慧的中華先民們在日復一日的觀察中,發現樸素的自然規律,並將自己的認知總結記錄下來,進一步創造了曆法。“四時、八位、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這些曆法中有著中國人對自然的認知,以及與自然相處的智慧,人們順應這些時令秩序,來達到與自然的和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背後,蘊含著古人“觀自然變化、與自然相和”的理念。

這理念跨越時空,代代相傳,如今,融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領中華兒女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變成現實!

總策劃:吳海龍 劉婧

執行策劃:江新輝 吉莉

監製:王靜宇

統籌:魏那

製圖:蘇昊

文案:李倩

影片製作:劉墨墨

記者:徐躍 金泉 劉墨墨 王塔娜

新媒體呈現:達古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