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古代荒地那麼多,為什麼農民寧可被地主盤剝,也不願意開荒呢?

簡介到了耕牛價格的巔峰時期,官員都得不吃不喝好幾個月才能換一頭牛,更不用提貧窮的民眾了

開荒令可以增加繁榮嗎

前言

在古代,想要養活自己,種田就是絕大多數人的選擇。透過許多影視作品,我們都能看到民眾飽受剝削的慘狀。辛辛苦苦耕種一年,經過層層盤剝,到最後,留給自己的可能連肚子都填不飽。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耕地不夠用完全可以自己開荒。開墾一塊土地似乎也不是特別困難的事情,實現自給自足完全不是問題才對。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統治者將土地視為統治的基石,而國家的財政收入幾乎都是從農業生產中得來的。

古代荒地那麼多,為什麼農民寧可被地主盤剝,也不願意開荒呢?

為了限制商業,統治者一度提倡重農抑商的政策。社會地位上,農民的地位也是排在第二位,僅次於士大夫。此外,為了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官府還會對民眾進行減免賦稅的獎勵。既然社會要求民眾去開荒,為什麼窮人寧願給地主打工,也不願意自給自足呢?

成本過高

在現代看來,開荒似乎很簡單。找到一塊相對平整的土地,透過工具與機械將土質疏鬆,最後澆水施肥,很容易就搞定了。不過在古代,不是人人都有自己的土地的。古人想創業,一點也不輕鬆。

雖然古時候的人口並不算多,隨處可見的都是荒地。但是目力所及的土地,那都是歸屬帝王的。即便官府允許,那也多是在災荒時代,才會特別允許人們開墾荒地的。並不是隨時都有這樣的政策的。

古代荒地那麼多,為什麼農民寧可被地主盤剝,也不願意開荒呢?

此外,由於生產力低下,工具簡陋,農民想要開墾荒地的難度也十分高。尤其是,農業對於灌溉的需求十分旺盛。而臨近水源的土地早已被開發殆盡。想要保障生產,最主要的就是要保障水源。為此,人們還得先大口井,或者挖出水池,在中間蓄滿水。

古代荒地那麼多,為什麼農民寧可被地主盤剝,也不願意開荒呢?

即便是政策許可,被允許開墾的土地也多為距離水源偏遠的土地。而這樣的土地,根本就不適應農作物的生長。即便在偏僻之地找到了合適的土地,住處也是個問題。每天不得不徒步數十里前往地裡耕種,結束了一天的勞作後,再徒步返回,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壯舉。若是就近搭個房子,成本也不是農民能夠負擔的起的。

古代荒地那麼多,為什麼農民寧可被地主盤剝,也不願意開荒呢?

即便超級幸運,解決了所有的難題,想要從事生產,還得要牛。

要知道,古代是沒有拖拉機這種機械的。單純依靠鋤頭開墾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耕牛作為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價值不菲。

古人想買頭牛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呢?

要知道,耕牛的價格是隨著市場波動的。北宋時期,一頭牛的價格約為三貫錢。到了北宋後期,耕牛的價格已經漲到了10貫錢;到了南宋時期,耕牛的價格更是達到了40貫錢的天價。巔峰時期,一頭牛的價值高達100貫。

古代荒地那麼多,為什麼農民寧可被地主盤剝,也不願意開荒呢?

沒有牛,更養不起牛

可能如今的人對當時的貨幣沒有概念,舉個例子,大家就能直觀的看到差距了。

北宋初期,文官月薪10貫。仁宗時的縣令俸祿也不過15貫,這還是最高的。這麼看來,就算是官宦人家,想買頭牛也夠嗆。到了耕牛價格的巔峰時期,官員都得不吃不喝好幾個月才能換一頭牛,更不用提貧窮的民眾了。

雖然買不起,只要生逢時,國家管送!

朱元璋在位之際,為了恢復生產,先後4次撥款給民眾下發耕牛。到了永樂年間,朱棣更是連配套的生產工具都全套發放。

古代荒地那麼多,為什麼農民寧可被地主盤剝,也不願意開荒呢?

想想就覺得很幸福?可別大意了,發了牛,你也得養的起才行。

以宋朝為例,宋朝的市場經濟空前繁榮,養殖業更是高度發達,即便如此,官府到最後都負擔不起養牛的代價。

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要知道,牛的力氣大,吃的也多。賣頭牛要花10貫錢,但是養頭牛每個月的草料錢就有1貫,一般人家哪裡負擔的起。也因此,在當時幾戶人家合養一頭牛那是常有的事。也只有大戶人家才能單獨養一隻牛。

古代荒地那麼多,為什麼農民寧可被地主盤剝,也不願意開荒呢?

苛捐雜稅

此前提到,官府鼓勵民眾開墾荒地,而朝廷也會針對農業提出一些優惠政策。不過這些都是有實效性的,時間一到,該交的錢一毛都少不了。

以仁宗為例,即便愛民如子的他,下面還有包拯主持公道,但是該交的稅也絲毫不少。日常生活中幾乎方方面面都得繳稅,稍有富裕的人就會被抓去服勞役。這也是導致宋朝時期,鬧了幾百次的農民起義的原因所在。

古代荒地那麼多,為什麼農民寧可被地主盤剝,也不願意開荒呢?

雖然明初為了儘快恢復生產,國家對農業的優惠簡直放寬到了難以置信的地步,甚至還特地減輕了賦稅徭役,但是幸福的日子並沒有過多久,中後期該來的總會來。官府開始變著法的收稅。

弘治年間,東南一帶甚至透過“折變”的方式,徵收的稅務名目就高達50多種,到了萬曆皇帝年間,稅款足足翻了三倍!土地一直都是那麼點,賦稅卻越來越重,如此依賴,交不起稅的農民最終只能變賣田產,成了佃戶。

古代荒地那麼多,為什麼農民寧可被地主盤剝,也不願意開荒呢?

富庶的南方尚且如此,北方就更不用提了。同樣的生產面積,產出連南方一般都沒有,但是稅款照收不誤,如此一來,地主就會加重從佃戶身上的盤剝,轉移壓力。

古代荒地那麼多,為什麼農民寧可被地主盤剝,也不願意開荒呢?

總結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農民作為社會底層,毫無地位可言。不是人們懶,辛苦開墾出的土地,沒收多少糧食,雜七雜八的賦稅先來了,如此一來,誰還會開荒啊。

若是古人得知今人的吐槽,只怕他們會駁斥:如今社會這麼發達,為什麼不自己開公司要給別人打工呢?

引用文獻:

《山坡羊·潼關懷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