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唐代亞洲象逃離中國北方,原因之一是唐朝高官開始使用象牙笏板

簡介小象跑掉,不久帶了二百多頭大象來拜謝獵人

伏騎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日益廣闊,大象的生活空間在不斷的被壓縮。上古時期的原齒象、猛獁象、古劍齒象等都已滅絕,中原大地只留下亞洲象一種。

隋唐時期,就是處在一個亞洲象活動空間從淮河流域繼續南退到長江流域的過程。到了唐末,淮河流域再無亞洲象的足跡。

唐代亞洲象逃離中國北方,原因之一是唐朝高官開始使用象牙笏板

【人類發展史,也是一部大象的消亡史】

夏商時期大象遍佈整個中原大地,黃河流域也是其繁衍生息的場所。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氣候轉冷且人類活動增多,大象逐漸成群南退,先是離開了黃河以北地區,又繼續南退離開了黃河流域。

隋唐時期氣候溫暖,大象廣泛活動在淮河流域。初唐時期,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淮南道、江南道、山南道和嶺南道都有野象生存、活動,尤其

“淮南多象”

(《太平廣記》)。

到了中唐代宗時期,

“(李)希烈於唐州得象一頭,以為瑞應”

(《舊唐書》)。唐州位於淮河以北,抓到的這頭大象被當作祥瑞進獻給了皇帝,說明當時淮河以北地區已經少有野象活動,甚至可能是淮河以南偶爾跑過去的一隻。

在宋代,大象又南渡長江,只在長江以南活動,到了南宋更是退到了珠江流域。經過元明兩代,大象活動範圍繼續縮小,清末又從珠江流域退到了雲貴高原,現代我國境內僅在雲南西雙版納等少數地區有亞洲象活動。

唐代亞洲象逃離中國北方,原因之一是唐朝高官開始使用象牙笏板

【沒辦法,對古人來說,大象太有用處了】

古代大象主要用途一是軍用,二是勞作,三是觀賞,四是材料。

早在堯舜時代,就有

“象耕鳥耘”

的說法。當時的黃河流域大象數量眾多,馴服起來當作耕田的牲畜是完全具備條件。殷墟出土也證明了這點,曾發現兩座象坑,一處有大象和象奴的屍體,另一處是一頭幼年大象身上繫著銅鈴。

殷商時期,能夠組成成建制的象軍,說明當時黃河流域的大象數量是非常多的。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吳楚交戰也有象軍參戰的記錄,但北方各國已經沒有象軍參戰記錄了,從此象軍退出了中國北方戰爭軍種的序列。

大象難以像豬牛一樣圈養,這是大象沒有成為六畜的主要原因之一,只能捕捉野生大象再進行馴服。

“養馴者,可令代樵”

,被馴服的大象可以砍柴。在當時尚是西南蠻的雲南等地,大象是一種重要的牲畜,

“負重致遠,如中夏之畜牛馬也”

,“

象,開南、巴南多有之,或捉得,人家多養之,以代耕田也

。”(《太平廣記》)

隋唐時期百戲之一就是象戲,各種動物表演很受歡迎,唐中宗、玄宗時期也有象戲的記錄,大象可以表演舞蹈,動頭搖尾符合音樂的節拍。晚唐僖宗時期曾有中南半島的占城國進獻過三頭舞象,唐僖宗這個悲劇皇帝被黃巢趕出了長安,大象自然也就養不下去了。

唐代亞洲象逃離中國北方,原因之一是唐朝高官開始使用象牙笏板

象牙製品是一種傳統的奢侈品,象牙貿易也就成為自古以來一項沾滿鮮血的骯髒貿易。

廣東循州有一種野象,牙齒小但卻是紅色,是做大臣笏板的上好材料。唐代五品以上官員可以用象牙做笏板,而且是政府配發。如果用象牙做筷子算是奢侈品的話,象牙笏板可以名正言順的進入政府採購物資目錄當中。

使用象牙笏板,是唐朝給後世留下的最差的遺產之一。

據統計,盛唐開元年間五品以上官員數量至少為3000人,一根象牙可以製成4根笏板,這就是400頭公象。整個唐王朝289年,僅為象牙笏板一物,就至少有數千頭大象死於非命。

唐代嶺南的地方土貢之一就是象牙,但僅此一處。也說明了唐代大象的活動區域雖然分佈廣泛,但主要已經集中到了嶺南地區。

野象的鼻子最是美味,肥美鮮脆,是最好的燒烤食材。好吃的唐人把象肉分為十二種,估計是有些適合紅燒,有些適合清燉,最鮮嫩的部位適合爆炒或者炙烤。

《太平廣記》中還記載,大象的

“胸前小橫骨,灰之酒服,令人能浮水出沒。食其肉,令人體重。”

後者容易理解,大象肉味道應該不錯,營養豐富。但前者就奇怪了,無法理解一塊大象骨頭燒成灰之後服下能讓人具備水下呼吸能力。

比較靠譜的是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記載了治針折入肉中方,“

刮象牙為末,水和,聚著折針上即出

。”這是大象身體材料作為藥材最早的記錄了,也就是“象藥”,流傳很久,而且這種治療外傷的藥物容易驗證,應該是有效的。

唐代亞洲象逃離中國北方,原因之一是唐朝高官開始使用象牙笏板

【大象是一種智慧的動物】

大象給人類留下的印象很好,聰明、通人性、知恩圖報,在宗教當中更是有神聖的意義,這種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動物對人類造成的傷害遠遠小於人類對大象的傷害。

《太平廣記》中記載了一個獵人與野象群的故事。一個獵人經常入山打獵,忽然來了一群象把獵人圍住,一頭象用鼻子把獵人放到自己背上進入了深山。獵人的刀子掉到地上,大象用鼻子撿起來交還給獵人。入山五十里,一塊大石頭旁邊都是大象的皮,上面還有血肉未盡。獵人嚇壞了,以為大象要在這裡吃了他。結果大象揹著獵人繼續前進了幾十步,有一棵大松樹,大象背靠松樹,讓獵人上樹。獵人的弓掉到地上,大象又用鼻子捲起來交給獵人。獵人上樹後,大象離去。

不久一頭青色的野獸出現,個子很大、很兇惡,在那塊大石頭附近停留下來,似乎在等待什麼。一段時間後,一頭小象走到大石之下,野獸抓起小象準備吃掉。獵人明白了怎麼一回事兒,知道是象群請他來殺死這頭野獸。於是張弓射毒箭,連續兩箭射死了野獸。小象跑掉,不久帶了二百多頭大象來拜謝獵人。大象把獵人背到一個地方,大象們用鼻子掘地,露出埋在地下的象牙。獵人拿了三百多根象牙,大象送獵人出山,象牙變賣得了數萬錢。

《太平廣記》中還有其他幾個故事,與這個類似,故事地點分佈在淮南、蜀中、洞庭湖流域、嶺南、安南等地,都是大象向人類求助,並用象牙等物當作酬謝。如

“上元中,華容縣有象,入莊家中庭臥。其足下有槎,人為出之,象乃伏。令人騎入深山,以鼻扒土,得象牙數十以報之。”

槎是木刺的意思。

唐代亞洲象逃離中國北方,原因之一是唐朝高官開始使用象牙笏板

【捕象與獵象】

其他人類和大象的交集就是人類捕獵野象了,這是一項危險的工作。

先秦時期對大象的捕獵更像一次軍事行動,往往出動軍隊物件群進行捕捉和屠殺。後來隨著大象數量減少,野生大象也逐漸遠離人群,捕象與獵象變成民間的行為。由於對大象習性越來越熟悉,為了降低捕獵風險,普通獵人往往採用機關陷阱結合毒藥箭的方式。

唐代雖然禁止大規模捕獵野生動物,但對民間個人行為沒有什麼限制,大象畢竟是野生動物,經常有毀壞莊稼的記錄。

唐代《酉陽雜俎》中記載,

“象尤惡犬聲。獵者裹糧登高樹,構熊巢伺之。有群象過,則為犬聲。悉舉鼻吼叫,循守不復去。或經五六日,困倒。則下,潛刺殺之。耳穴薄如鼓皮,一刺而斃。”

意思是說獵人假裝狗叫吸引野象,等其疲勞後找其要害把大象殺死。

溫順而又全身是寶的大象就此幾乎被古人滅絕,這是人類不斷繁衍生息與動物爭奪生存空間的結果。隨著人類的勝利,中原大地開發的區域面積越來越大,人口更多,大象的棲息地日益縮小,數量也就越來越少。

唐代亞洲象逃離中國北方,原因之一是唐朝高官開始使用象牙笏板

當然,中國古代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了人類還需要從野生動物口中爭取生存空間,甚至把野生動物當作自己的食物,這才是包括大象等野生動物數量減少最主要的原因。

人類是萬靈之長,中國古代這場與野生動物的戰爭無所謂正義邪惡。只有到了現代,已經取得完全勝利的人類才需要保護各種野生動物,這是勝利者的驕傲和榮譽。

在現代,那句廣告詞是對的,“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