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中國古代實行過的兵役制度,挺人性化的

簡介在民軍制下凡是擁有土地的成年男子都有服兵役的義務,平時為民,戰時為兵

兵役制度我國實行什麼和什麼的兵役制度

我國古代曾出現過多種兵役制度,它們隨經濟狀況、軍事需要的不同而不斷變化,在我國戰爭史上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最早的兵役制度莫過於民軍制,該制度與井田制緊密結合,主體由擁有土地的王室、貴族組成。在民軍制下凡是擁有土地的成年男子都有服兵役的義務,平時為民,戰時為兵。戰國時期由於井田制的逐步瓦解,民軍制也逐漸走向了消亡。

中國古代實行過的兵役制度,挺人性化的

夏、商、西周時期,士卒由奴隸主和平民充任,奴隸不能服兵役,只能隨軍服雜役。卜辭中“登人三千”、“登人五千”等,是商朝在戰時召集兵員出征的記錄。據《周禮》,西周時服兵役者有“正卒”(正式兵役)和“羨卒”(後備兵役)之分。春秋中、後期,逐步允許奴隸從軍和充當甲士,並已出現郡縣徵兵制。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進行兼併戰爭,競相擴編常備軍,普遍實行郡縣徵兵制。秦國規定凡17歲的男子須向官府登記,稱為“傅”。傅籍後,從23歲起,守衛京師一年稱“正卒”;守衛邊防一年,稱“戍卒”。據《睡虎地秦墓竹簡》,實際上有的男子15歲就傅籍,隨時準備應召入伍。此外,魏、齊、秦等國還考選招募勇士從軍。隨著軍事科技的不斷進步,徵兵制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府兵制源於西魏時期宇文泰改革,中央設八個柱國大將軍分管兵權,地方設軍府進行管理。唐代府兵制與均田制緊密結合。府兵制下平時為農,戰時為兵,武器裝備自備,這樣既節省了國家開支又保障了農業生產。府兵社會地位較高,可免除賦役,有戰功者可得勳級,陣亡這家屬可得到補貼。

中國古代實行過的兵役制度,挺人性化的

​唐玄宗時由於土地兼併嚴重農民紛紛破產,府兵制難以繼續實施下去逐漸被募兵制取代。唐玄宗後期,府兵制遭到了嚴重破壞。唐初規定府兵三年一代,但隨著唐朝中期之後邊患增加,用兵不斷,戍期延長,加上腐敗日益嚴重,邊將侵吞士兵財物,強迫士兵為自己服苦役,因此無人願當府兵。唐玄宗為了解決兵員問題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徵賦役。這就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節省了府兵往來與路途的消耗,地方設十節度分管君權。但在後期導致了藩鎮割據的局面,是此次改革的重大敗筆。

明朝前期,各衛所的軍士,少數駐防,多數屯田,農時耕種,農隙訓練,戰時出征。軍士之家列為軍戶,世代服兵役。英宗正統年間,屯田制遭破壞,軍士大量逃亡,改為主要實行募兵制。

中國古代實行過的兵役制度,挺人性化的

明朝實行“衛所制”。軍隊組織有衛、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衛設指揮使,統兵士五千六百人。衛下有千戶所(一千士兵),千戶所下設百戶所(一百士兵)。兵士有軍籍,世襲為軍,平時屯田或駐防。遇有戰爭,朝廷命將,率領調自衛、所計程車兵征戰。

衛所制有些象世兵制,又與唐代的府兵制相似。

清朝,凡16歲以上的八旗子弟,“人盡為兵”,世代相襲。

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將滿、蒙、漢族力量編成八個旗,分別用正黃、正自、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色旗作標誌。這就是八旗軍”的由來。

中國古代實行過的兵役制度,挺人性化的

清統一全國後,又以漢人為基礎組成了“綠旗軍”(以綠旗為標誌,又名‘綠營兵”)。兵員時有增減,最多時達到六十多萬人,到了後期太平天國運動時,八旗綠營都不行了,也是迴歸募兵制了。

總結一下應該是這三點一,從世襲制走向徵兵制

二,從兵農合一走向職業軍隊三,從全民皆兵走向常備部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