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簡介03現實無奈 · 手藝人的窘境很多時候人們眼中的藝術和文化底蘊承載著的卻是匠人的基本物質生活雲南的鳥籠村有60多戶做鳥籠為生的人家村裡的竹木協會會長張樹國家裡擺滿了鳥籠他的師傅,楊春是村裡公認鳥籠做得最好的家裡卻一個鳥籠也看不到一個籠,從拉

捲尺收不進去了怎麼辦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這是木心先生詩作《從前慢》的片段

在這日新月異的世界

消失的,何止是好看的鎖和精美的鑰匙

在中國,有314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中有很多古老的手藝

雖然美好,卻隨著時代的變遷

陷於尷尬的境地——

一邊被頌詠,一邊被淡忘

停留在了舊時光裡

這便是

《手上的樸光》

一書試圖重現的世界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01

從前慢 · 機器無法複製的美好

每一個傳統的手藝的背後

都有一群不息工本,精益求精的匠人

一副78釐米寬的雲錦

織面上有14000根絲線

挖花盤織,逐花異色

從不同的角度觀察

花樣便呈現出不同的色彩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妝花”

是南京雲錦中織造工藝最複雜的品種

依靠手工

將花樣與織布同時進行

沒有任何機器能替代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一個手藝純熟的織工埋頭織8小時

只能織出5~6釐米雲錦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距離南京1736公里的貴州省三都縣

水族婦女傳承著一種

以馬尾為絲的古老刺繡技藝

取三根白馬尾毛

擰成一股芯

用白色絲線勻密地繞裹上去,便成了馬尾絲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繡在土布的揹帶,鞋子和繡片

摸上去有種浮雕的質感

歷經若干年,布都朽爛了

繡在上面的馬尾絲線仍能保持原樣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水族女子出嫁時

孃家,都要給女兒準備

一條結實的馬尾繡揹帶

是用來背孩子用的

等孩子們長大後,就會被放在箱底

傳作“子孫揹帶”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馬尾繡法耗時費力

一條揹帶,就是一年

一小張繡片,就是一個星期

三都縣的水族婦女韋桃花

用了二十多年才繡完

出嫁時嫁妝裡的四十匹土布

這些留在慢時光裡的人

守著現代機器無法批次生產的美好

不讓它們隨著歲月一同隱去

02

造物之妙 · 靈性與傳承

器物的靈性,來源於匠人

老一輩的苗族蠟染師傅

沒有人學過畫畫

花草樹木,魚蟲鳥獸

看見什麼線條,便用蠟刀繪出什麼線條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丹寨的阿勇婆婆,畫的蝴蝶

脊背像是一條魚的紋理

魚的鬍鬚,又像是蝴蝶的觸角彎曲

花朵的葉片,則像蝴蝶扇動的翅膀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過時的物品

也曾承擔著文化載體的角色

一副天竺筷上的紋案,需要三次火烙

匠人拿捏著火候,速度和力度

把烙花鐵板放在爐上加熱

旋轉竹筷,讓鐵板接觸到竹筷表面

青煙飄散,留下暗紅的烙印

是詩詞、梵音、佛寺、柳絮、春潮

杭州的氣韻

便被濃縮在這不足5毫米寬的竹棍上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 三段式烙花,頂部裝錫頭,是天竺筷最典型的樣式 >

據《天竺筷志》記載

1930年,光杭州曾經最熱鬧的商業街大井巷

就有十餘家天竺筷作坊

而今,還有多少人能記得或想起

這昔日的杭州符號?

03

現實無奈 · 手藝人的窘境

很多時候

人們眼中的藝術和文化底蘊

承載著的卻是匠人的基本物質生活

雲南的鳥籠村

有60多戶做鳥籠為生的人家

村裡的竹木協會會長張樹國

家裡擺滿了鳥籠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他的師傅,楊春

是村裡公認鳥籠做得最好的

家裡卻一個鳥籠也看不到

一個籠,從拉條、箍籠

到門框的竹雕,籠頂的黃楊木葫蘆

最後籠門上的象牙雕飾

都由他自己編,自己雕

一年最多也就做三四個

做好了,也留不住

要賣出去維持生活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 製作鳥籠的工具 >

2010年,電視臺要評個獎

邀請各地手工藝大師參加

他沒去

因為沒有籠子,賣完了

如今,大多數真正的手工藝人

仍無法靠手藝過上富裕的生活

陝西綏德

素有“石雕之鄉”的美譽

儘管工匠更願意用手叮叮噹噹地敲

灰塵少,噪音小

穩定性好,且紋路細緻

彈出的碎石也不會弄傷自己

但老闆們不幹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石匠們只好拿著電鑽

雕完一個,雕下一個

手上的靈性

正在被現實消磨殆盡

04

越繁華,越落寞

在民間藝術中,我們能窺見的

除了時間沉澱出的精美

便是歲月的殘酷

緙(kè)絲

是一種中國獨有古老絲織工藝

在緙絲機上,採用“通經斷緯”的織法

將五彩的蠶絲,緙織成色彩變化豐富的織物

常有“織中之聖”的盛名

從17歲到70歲

一輩子都在緙絲的王金山

見證了這半個多世紀裡

這項工藝的沉浮起落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 王金山用緙絲工藝製作的屏 >

80年代,中日建交後

日本的收藏家們流連於江南

在鉅額利潤的刺激之下

蘇州古城的人們

紛紛投身於一場緙絲狂歡

漁民把漁船停泊在太湖邊

木匠把卷尺鋼鋸收進工具箱

女人作花,男人打底

樂此不疲

緙絲的人數超越了明清

達到歷史之最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但因沒有規劃

偷工減料,濫竽充數

不過短短十年,隨著客源流失

這場緙絲復興運動便走到了盡頭

工廠和作坊相繼倒閉

昔日全城同時轉動著上萬臺緙絲機

而今卻只剩幾十臺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在轉瞬即逝的中國民藝黃金時代裡

西湖綢傘與緙絲有著相似的命運

正宗的綢傘

傘骨選用杭州當地的淡竹

竹竿被均勻片成36片或32片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所謂“撐開一把傘,收攏一支竹”

綢傘收起來時

便會攏成原來竹子的圓筒形

連紋理和竹節都與竹竿相吻合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撐開後

傘骨根根壓在繪滿西湖美景的綢面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 綢面上的《白蛇傳》圖案 >

80年代

西湖綢傘廠一年要生產10萬多把傘

內銷和作為工藝品出口

但如今,只能靠撥款得以傳承

遊客們買工藝傘多是為拍照

相比100多元工藝精緻的西湖綢傘

8塊錢的尼龍傘

成了絕大多數人的選擇

無人知曉

當初人們購買綢傘

是想獲得一把傘,還是一段西湖的記憶

歲月如流不復返

往日的繁盛

為何會落得如今的冷清?

05

笨拙與先進

每一個民藝傳承者

都在做著看似與社會脫軌的工作

光緒年間《富陽縣誌》載:

竹紙出南鄉,以毛竹,石竹二者為之

……為邑中生產第一大宗

可如今的富陽蔡家塢

造元書紙的作坊只剩蔡玉華一家

因為造這種紙的過程太繁複了

光備料就要花費小半年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 巷裡共用一臺石磨,只有蔡家做元書紙,

每次磨料,要先把別人家做迷信紙殘留的紙料摳出來

(圖為迷信紙料)>

毛竹削去青皮留下里面的嫩肉

浸泡10天,稀石灰醃製10天,再煮7天7夜

取出,在塘內反覆捶打到只剩纖維

放置發酵一個月,直至竹料變得像豆腐一樣

再放入塘中浸泡

兩個月後才可取出用石磨研磨成漿

用幾乎與《天工開物》記載相同的抄紙

長期浸泡在漿液中

蔡玉華的手夏天經常感染

冬天被凍到僵硬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整日幫忙曬紙的妻子說

“有本事的人早不這麼做了,我們笨嘛”

而對於看著父母造紙長大的孩子來說

“再不好好讀書,長大了去做紙啊!”

是極有威懾力的訓話

花費這麼多力氣造出的紙

也只有他們才知道

燃盡後會化為白色的粉末

而普通的紙,灰燼是黑灰色的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 貼在煏弄的滾燙鐵板上烘乾的元書紙 >

就像同樣是藍夾纈

多數人看不出

化學染料硫化藍

與藍草制靛染料有什麼不同

但老實守舊的藝人陳松堯卻不肯改變

因為他能看出

兩者顏色純度的差別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 藍夾纈是藍花布的一種,中國雕版印染的活化石 >

就像兒子學會了電腦排版和鉛字印刷

木活字的第23代傳承人王朝暉

依然堅持

“修宗譜是古老的事情

老宋體和木活字這樣古老的印刷方法

才能與之相配”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排除在工業體制之外

這些樸素的手藝

因慢的美好

被珍視和讚美

也因慢的笨拙,而被捨棄和淘汰

06

留不住的舊時光

談到手藝的傳承

幾乎所有的匠人都會嘆上一聲氣

他們甘願將一生花費在一件事

可年輕人呢

拜師學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烏銅走銀

是始創於雲南石屏的傳統銅製工藝品

想要做好,就必須掌握

冶煉合金、雕刻造型、

書法繪畫、陰刻微雕等技藝

每次有人來拜師

袁坤林都會把話說在前面:

要學會的話,不能低於5年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 以銅為胎雕刻圖案,填入熔化的銀(或金)水,冷卻後打磨光滑處理

時間久了底銅自然變為烏黑,透出銀(或金)紋圖案 >

距今已有百餘年曆史的黃岩翻簧竹雕

因刻在毛竹內壁的簧面上而得名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 隨時間流逝,簧面顏色會逐漸變深 >

一輩子都在刻翻簧竹雕的羅啟松

1997年申辦了一個翻簧研究所

固定成員共有3個

——他,妻子,兒子

徒弟們來來走走

如今只剩兩個

他說,如果有人想學這門手藝

願意無償傳授

後來發現,免費都沒有人來學

徒弟花費時間做出來的東西也不好賣

只有在他的引薦下

才能偶爾賣出一兩個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在民藝的世界

比吸引年輕人更難的是

留下這些年輕人

在這個充滿機遇和選擇的年代

有多少人耐得住寂寞

憑什麼耗費整個青春,起早貪黑

跟隨師傅專研一門不賺錢的技藝呢?

上了年紀以後

留不住、帶不走和放不下

成了匠人們共同的愁緒

盧梭曾在《愛彌兒》中說

“在人類所有的職業中

工藝是一門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藝”

3145項你沒見過的中國手藝,正在被這個時代悄悄拋棄

在《手上的樸光》中

最令人感動和心酸的是

面對傳統手藝的逐漸衰落甚至消失

這些手藝人

仍在遵循傳統而精細的手工方式

認真對待著每一件物品

而這個講求速度和效率的社會

至少應該給這些緩慢的程序一個機會

才能不辜負他們的堅守和匠心

主筆 | 清涼油

編輯 | 燕妮 黑羊

圖源 | 《手上的樸光》、《了不起的匠人》

部分來源於網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