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簡介然而,儘管這些表情符號和情感符號在該系統中的使用非常廣泛,但幾乎沒有人將其“發明”歸功於系統使用者

電腦哭臉怎麼打

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 Onedio

利維坦按:

就我們目前主要基於線上聊天的語言形式,表情包的應用實際上已經大大改觀了我們情緒和情感的表達,這幾乎成為不爭的事實。不過,正如今天文中某些人的憂慮,認定這種帶有各種表情符號的方式是人類書寫上的退化

(這讓我也聯想到有關電子書和紙質書閱讀哪個更好的爭議)

。不過,作者在這方面顯然不是一個厚古薄今之人。

歌單陸續更新中

在蝦米、網易雲、QQ音樂上搜索

【利維坦歌單】

即可獲取

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從歷史上看,書面語言總是無法充分體現人際溝通的細微之處,包括手勢、面部表情、細微的語調變化等。因此,人類但凡還需要繼續用文字交流,就一直會試圖找到解決之法。

回溯到最早的字母書寫,其情況無疑是最糟糕的,完全沒有小寫字母、標點符號,甚至連單詞之間的空格都沒有。

以古希臘文為例,可以想象到,一個人很難在第一次甚至是多次閱讀特定文字後就理解其含義。到公元前3世紀,標點符號在西方開始流行,儘管這一過程中不乏反對者。例如,古羅馬演說家西塞羅(Cicero,公元前106年—公元前43年)對這種標點符號嗤之以鼻,他指出,在誦讀書面文字時,諸如何時停頓以及停頓時長等問題,

“不應該由抄寫員插入的符號來決定,而應該取決於節奏”。

簡而言之,他認為新增標點符號是一種低階的寫作形式,演說這段文字的人應該僅基於字詞就能夠理解,而無需藉助符號。

奇怪的是,大約在七八世紀,基本的標點符號被引入一千年以後,單詞之間的空格才變得普遍。

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正字法》(

Orthographiae ratio

)。© Internet Archive

又過了大約800年,由於印刷術的出現,人類想到要再次提高書寫能力,以更好地用文字來表達意思。這一次,人類制定了更加細緻統一的標點符號及語法使用規範。15世紀60年代初,小阿爾多·曼努提烏斯(Aldo Manutius the Younger,1547-1597)出版了一本名為《正字法》(

Orthographiae ratio

)的書,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在該書中,

阿爾多以古希臘人最基本的標點符號為基礎,指定了逗號用於分隔短語和分句,冒號用於列舉,句號則表示句子的結束。阿爾多還解釋了其他基本標點符號的用法,包括問號、撇號、感嘆號和引號。

除此之外,他還明確指出,這些符號不僅僅是一種修辭輔助手段,更是為了表達和保留文字完整意義的必要之舉。

本·瓊森(Ben Jonson)的《英語語法》(

English Grammar

,1640年)進一步加強了這一觀點,闡明瞭標點符號如何有助於保留作者的原意,而不僅僅是指導如何大聲朗讀文字。到了復辟時期(1660年),大多數人都普遍接受了出於句法目的而使用標點符號,但仍有一些反對者,就像之前的西塞羅一樣。

古往今來,一個普遍的真理就是,人們討厭改變,即使是明顯更好的變化。

人們在談論任何學術性問題時,如果和自己成長過程中所受的教育不同,則一般都會認為它是錯誤的或更糟糕的,而不管其本質上正確與否。

那麼這些與情感符號和表情符號有什麼關係呢?

如前所述,在書面語言的發展過程中,即使是到了現代,

許多甚至是最傑出的作家都曾感嘆,現有的基本書面語言工具不足以使書面作品中某些陳述和詞語的含義清晰呈現。

儘管表情符號和情感符號最近才在通訊中廣泛使用,但其實它們已經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

事實上,已知的笑臉符號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是在一個赫梯人(源自古印歐人的大遷徙,大約在公元前1900年由北面移居至安納托利亞,譯者注)用來儲存果子露的罐子上發現的。很顯然,喝這種果子露使罐子的主人感到很高興,覺得有必要在罐子上表現自己的高興。

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 Communications-Unlimited

到了1635年,下一個著名的用來傳達某種含義的笑臉符號的發明人是斯洛伐克特倫欽鎮的公證人揚·拉迪斯拉德斯(Ján Ladislaides)。他在簽署一份有關市政廳財務賬目的檔案時,在簽名旁邊畫了這個值得注意的小笑臉(上圖)。據推測,這是為了附加他的簽名意義,以表明他不僅僅是在檔案上簽字,而是對檔案內容感到滿意。

下一個為人所知的笑臉符號出現在1648年羅伯特·赫裡克(Robert Herrick)的一首詩《致財富》(

To Fortune

)中。詩句如下:

Tumble me down, and I will sit

Upon my ruins, (smiling yet:)

摔倒了,就坐下來

在那片廢墟上,(繼續微笑著:)

如果這是有意為之,而不僅僅是筆誤,這將是已知的出現在文字中的首個豎著的笑臉符號。

1862年8月7日,《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一位作者在筆錄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的演講稿時,記錄了以下內容:“我相信,我在這個場合出現在你們面前是沒有先例的,[掌聲]而你們出現在這裡也屬首次,(掌聲和笑聲;)……”這裡又出現了表情符號,但我們尚不清楚這是用來表示笑臉還是單純的印刷錯誤。

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圖為一組表情符號,分別表示喜悅、悲傷、冷漠、驚訝。

無論如何,表情符號在變得更加直白,

1881年3月30日,《Puck》雜誌的編輯們竟然透過排版創造了一套表情符號,以更清晰地表現某些書面含義。

這套表情符號分別代表著喜悅、悲傷、冷漠和驚訝。

進入20世紀初,著名作家安布羅斯·比爾斯(Ambrose Bierce)設計了自己的小笑臉符號,用來表示開玩笑,他說:

它是這樣寫的 ,近似一張微笑的嘴

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它要和句號一起附在每一個表詼諧或諷刺的句子後面;或者,不加句號,單獨附在每一個表詼諧或諷刺的從句後面。就像這樣:“愛德華·博克(Edward Bok)先生是上帝最崇高的作品。”

1936年,在這一想法的基礎上,哈佛大學的艾倫·格雷格(Alan Gregg)甚至嘗試創造了一整套表情符號,

用(-)表示微笑,(–)表示笑聲,(*)表示眨眼,(#)表示皺眉。

在上述所有案例以及無數次類似的嘗試中,人們都在試圖改進書寫工具,以便更好地捕捉到人類可輕易用肢體語言和語調錶達的東西。但遺憾的是,格雷格的想法並沒有堅持下去。

原因之一是大眾還未意識到可以使用表情符號,因為有史以來,寫作方式與對話式演講就是截然不同的。

正如哥倫比亞大學的語言學家約翰·麥克沃特(John McWhorter)所說:

因為寫作是一個有意識的過程,你可以回看所寫的文字,所以人們可以用文字來完成一些僅靠說話不太可能達成的事情。例如,想象一下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在《羅馬帝國的衰退與沒落》(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中的一段話:“整個交戰持續了12個小時以上,直到波斯人有組織的撤退變成了無序的逃亡,其中最可恥的是主要領導人和蘇雷納斯本人也落荒而逃。”

寫得真好,但面對現實吧,沒有人會這樣說話……

日常講話是完全不同的。實際上,語言學家們已經證實,

當我們以一種不受拘束的方式隨意講話時,我們傾向於使用大概7到10個片語成的短句......這就是講話的樣子,更鬆散,更像是電報,其反思性更低——與寫作截然不同。

因為我們經常看到語言被寫下來,所以會自然而然地認為語言就是文字,

但實際上語言是話語。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因此,到當前為止,人們的書寫行為,例如著書、撰寫演講稿、寫信等,通常是更加深思熟慮的交流方式,類似於在一段時間內進行高度結構化的獨白行為。即使是往來頻繁的通訊,寄信人和回信人通常也都會再三思慮後寫下較長篇幅的文字。這不同於人們面對面的交談,尤其是在歷史的大部分程序中,給遠方的人寄信相對困難且耗時較長,所以人們在寄信時往往不會只寫簡訊。

因此,

雖然電報能更準確地模擬人類對話,但直到數字時代,人們開始嘗試以文字形式捕捉對話時,才真正發現這難以實現(文末的附錄中會再稍做介紹)。

當然,問題在於,我們發現傳統寫作的限制和現有的工具不足以完成這項任務。

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 WKU Public Radio

這一切都激發了PLATO IV系統使用者的靈感。例如,使用者於1972年實際使用該系統的某個功能解決了這個問題,並在此過程中創造了一系列表情符號和情感符號。

二者的區別是:“表情符號(emoji)”源自日語,意為“圖片”和“字元”,因此也稱為“圖片字元”;而“情感符號(emoticon)”則源自英語的“情感圖示”。

鑑於這兩個詞及其含義的相似性,你可能會認為它們彼此為衍生詞,但這其實純屬巧合。

回到PLATO IV系統,其使用者可以透過同時按SHIFT和空格鍵,再按一個字元鍵的方式,將該字元繪製在前一個字元上且不會覆蓋那個字元。

特別聰慧的使用者透過這種方式想出各種各樣的小圖示來表示各種情緒,或者為給定的文字新增語境和意義,或者有時單用符號來交流,類似於某種現代象形文字。最終有數百種這樣的符號被用在這個系統上。

然而,儘管這些表情符號和情感符號在該系統中的使用非常廣泛,但幾乎沒有人將其“發明”歸功於系統使用者。

1979年4月12日,凱文·麥肯齊(Kevin MacKenzie)在數字資訊中建議,

當一句話有“開玩笑或嘲諷”的意思時,應該用“-)”來表示。

但同樣地,基本沒有人將情感符號的發明歸功於麥肯齊。在以上兩個及許多類似例子中,“發明”者沒有贏得讚譽,是因為那些嘗試並非普及表情符號的有效之路。

那麼,情感符號和表情符號的發明究竟要歸功於誰?至於情感符號,應該是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授斯科特·E·法爾曼(Scott E Falman)博士。

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 Culture Trip

和之前的嘗試者一樣,他的靈感來自聊天留言板,人們努力在電子文字空間中模擬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法爾曼解釋說: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系大量使用線上公告板。這些線上公告板就是當今新聞組的前身,也是系裡一個重要的社交機制,教職員工和學生可以平等地在公告板上討論當天的重大問題。很多帖子都很嚴肅……[或者]是大家感興趣的,從政治、墮胎,到校園停車,再到鍵盤配置(討論熱情遞增)。即使在那些日子裡,長時間的激烈爭論也很普遍……鑑於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性質,很多帖子都是幽默的(或試圖幽默)。問題是,如果有人說了一句諷刺挖苦的話,一些讀者會聽不懂,而他們每個人都會發表長篇大論予以迴應……很快,討論的原始主線就被埋沒了。

最值得注意的話題是1982年9月的一次討論——如果維護不善的韋恩樓電梯的電纜斷裂,會發生什麼。其中還有一些其他的有趣討論內容:電梯驟降時,電梯內點燃的蠟燭火焰和一滴水銀會發生什麼;如果當時有一隻鴿子在電梯內飛行會發生什麼。事情甚至發展到如果鴿子在墜落時吸入氦氣時會發出什麼聲音。

真是數字書呆子們精緻的快樂。

雖然你可能會認為這段聊天內容顯然是在開玩笑,但當1982年9月16日,霍華德·蓋爾(Howard Gayle)提及蠟燭和水銀的討論以及在現實生活中進行測試後會發生什麼時,情況發生了變化,他寫道:

由於最近的一次物理實驗,最左邊的電梯被水銀汙染了,也有一些輕微火損。淨化工作應在星期五上午8點前完成。

這最終被一些人誤解為一個真實實驗,而不僅僅是一個輕鬆愉快的聊天后續,

一位叫尼爾·斯沃茲(Neil Swartz)的人第二天寫道:“顯然,韋恩樓電梯一直讓人有些困惑。在與魯迪(Rudy)交談後,我發現任何一部電梯內都沒有水銀洩漏現象。很多人似乎已經把物理系的通知當真了……”

很自然地,此時的話題已經從驟降電梯中的鴿子轉移到了如何在書面文字中非常清楚地表達自己是在開玩笑。安東尼·斯坦茨(Anthony Stentz)

建議“用*表示精彩的笑話,用%表示惡趣味的玩笑。我們甚至可以用*%來表示那些惡俗卻有趣的笑話”。

對此,基思·賴特(Keith Wright)回覆說:

不,不,不!當然每個人都會同意“&”是鍵盤上最有趣的字元。它看起來很有趣(就像一個歡快的胖子笑得東倒西歪)。它聽起來很有趣(大聲而快速地說三遍)。我還知道,如果我能把鼻子伸進陰極射線映象管的真空中,它甚至聞起來也會很有趣!

在這場討論中,倫納德·哈米(Leonard Hamey)似乎第一個想到嘗試將鍵盤上的符號與人臉匹配的人。他說:

“我認為代表笑話的字串應該是{#},因為它看起來像是露齒笑。如果真有人笑破了頭,那應該就是這個樣子。該字串的一個縮寫形式是#

(也可以理解為敏銳特性,暗示了那些太遲鈍而無法理解笑話的人身上可能缺乏的品質。)

9月19日上午11:44,法爾曼在這個想法的基礎上(但去除了微妙的諷刺意味)迅速發表了一條評論。在人類對這個問題一籌莫展了數千年之後,這條評論終於帶出了一個幾乎被普遍接受的解決方案。遺憾的是,作為世界人工智慧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法爾曼並不知道歷史會因為他的這條評論而銘記他,他甚至懶得校對,更別提費心讓它顯得有說服力。他的評論是:

我建議使用“ ”字串來表示笑話,請歪著頭看。實際上,考慮到當前的趨勢,標註不是笑話的內容可能更省事。非笑話可使用“ ”字元。

卡內基電子公告板的使用者很快就學會了這種豎直笑臉和哭臉的表示方法,並在24小時內對其進行了擴充套件,增加了“|-:”來作為非笑話的備選表情。

從那時起,豎直笑臉開始被不加解釋地使用,最早的例子出現在有關外星人手持電動工具的討論中……那是蓋伊·雅各布森(Guy Jacobson)寫的一篇名為“手持電鋸??:-)”的帖子,他問道:

是否有人有R2D2(《星球大戰》中的機器人角色,譯者注)拿著螺旋鑽的圖片(TeX格式)?或者可以在nroff程式(新版文件資料編輯與格式化程式,譯者注)中使用的尤達(《星球大戰》中的外星人角色,譯者注)拿著車床的渲染圖?如果有任何手持電動工具的矮小可愛的外星人的數字化影象線索,我都將不勝感激。

幾個月內,豎直笑臉和哭臉符號就流傳到大學之外。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orris)給著名研究實驗室施樂帕克(Xerox Parc)的工作人員寫了一則題為“溝通突破”的訊息,他提及:

因為你看不到發電子郵件的人,所以有時會不確定他們是認真的還是在開玩笑。最近,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斯科特·法爾曼設計了一個方案來解決這一問題——添加註釋資訊。如果你側過頭來看這三個符號:-),你會發現它們看起來像一張笑臉。因此,如果有人給你發信息說“你停止家暴了嗎?:-)”,你就能知道他是在開玩笑。如果有人說“我需要和你談談:-(“”,那你要做好準備,你有麻煩了。

有必要明確指出這一點——沒錯,

情感符號的普及並不是由那些所謂的文盲青少年實現的,而是由一些世界頂尖的學術人士發明並推廣開來。

無論如何,這種符號同樣延伸到ARPANET系統和其他系統中,系統使用者還想出了許多其他情感符號,擴大了增強書面文字表達的種類。

快進到20世紀90年代,有些人甚至開發出了情感符號的實際圖片版本,而不再停留於鍵碟符號,這或多或少地回到了PLATO IV系統使用者很久以前的做法,但這次使用了輪廓分明的圖片字型。

微軟在1990年開發的Wingding字型就是一個例子。

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 Wikipedia

但是,wingdings和其他類似的字型同樣都沒有被視為表情符號的源起,因為對於這類事情,人們通常會把功勞歸於使其最終普及的人,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人。

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 CNET Japan

1997年11月1日發行的J-Phone手機(一款日產手機,譯者注)中附帶了一套表情符號,共計90個。不過這套符號也不被認為是表情符號的起源,主要是因為當時J-Phone的價格已經超出了大多數人能夠承受的範圍,因此,表情符號並沒有就此普及到大眾層面。

我們把目光轉向電信公司NTT DoCoMo(一家日本電信公司,是日本最大的行動通訊運營商,譯者注)的員工慄田穣崇(Shigetaka Kurita)。在J-Phone表情符號問世一年後,也就是1998年,慄田被指派為NTT DoCoMo的i-mode移動網際網路系統製作一套包含各種情緒和想法的圖片。因為該系統的限制,使用者傳送的每條資訊不能超過250個字元,所以使用表情符號除了有助於明晰語義外,還可以更加方便簡潔地表達想法。

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 ABC

在短短5周內,慄田設計出了176個12×12畫素的表情符號。至於靈感來源,他表示:“雖然表情符號和漢字(日語書寫系統中使用的漢字)都是表意文字,但我沒有在漢字中找到設計表情符號的靈感……我是從象形文字、漫畫和其他各種來源中找到了靈感。”

慄田設計的表情符號於1999年隨系統一起釋出問世。這些表情符號非常受歡迎,並迅速被日本乃至日本境外的其他公司複製。

從那時起,表情符號和情感符號就一直為我們的文字交流提供必不可少且不斷擴充套件的幫助,如今,至少在遠距離交流方面,表情符號已經成為主導的溝通方式。例如,人與人之間交流時,僅簡訊數量就大約是電話數量的5倍,如果再加上同樣經常使用情感和表情符號的電子郵件及社交媒體帖子,數量對比會更加明顯。

與西塞羅批判早期的標點符號相似,我們在文字交流方式上的這種明顯轉變已引起許多人的不滿,

人們有時將其和所謂的“聊天式演說”都譴責為書面語言退化的標誌。

例如,在反對使用表情符號的言論中,有這樣的說法:

像莎士比亞這種公認的文字頂級大師,並不需要表情符號來傳達微妙的含義……

對此我們不得不指出,各個大學都開設了碩士課程來幫助學生理解莎士比亞到底在說些什麼……即使在他自己的時代,在大部分內容都能被自然而然理解的時代,莎士比亞也逐漸依賴舞臺上的演員,希望透過表演更清晰地傳達出微妙的含義。更別提莎士比亞偶爾前後不一致的拼寫和標點符號(這二者當時還沒有真正標準化)。

另外,對於那些仍然認為莎士比亞代表著所有精緻事物和上流社會的人,我們覺得有必要進一步向他們介紹一篇文章《講現代英語的人能理解前溯至多久的古英語》(

How Far Back a Modern English Speaker Could Go and Still Understand People Speaking English

),

文章概述了為何莎士比亞及其戲劇演員如今聽起來不像英國的上流社會人士,而像是好萊塢海盜……

不僅僅是口音問題,還有他們說的很多下流話。

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 Giphy

最後,正如哈佛大學的語言學家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對錶情符號和情感符號的總結,“就像我們的許多標點符號一樣,例如問號或感嘆號,[表情符號] 是為了傳達某些交際用意,而這些意圖僅從文字排列是很難看出來的……

笑臉主要用來傳達諷刺或輕佻,這在傳遞資訊的過程中往往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諷刺語氣很難被察覺……

有天賦的文字學家可以清楚地表明某件事是在開玩笑,然而,如果作者採用詼諧間接的方式,而沒有以不加掩飾的諷刺感擊中讀者……那麼讀者……可能捕捉不到諷刺的意味。

在有這種危險存在的情況下,笑臉可以清楚地表明:我在開玩笑。

當延伸到表情符號、情感符號和一般聊天語言的組合時,前文提及的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家約翰·麥克沃特與其說是感嘆,不如說是更進一步地表達了這對書面交流的顛覆性。他說:

簡訊是什麼,儘管它包含了我們稱之為寫作的粗暴機制,但它實際是指尖上的話語。發簡訊就是這樣——用說話的方式來書寫……[簡訊]很容易讓人覺得……它代表了某種退化。我們看到了其結構的鬆散、對規則的不在意以及我們習慣了的在黑板上學習的方式,因此我們認為出了問題……

但事實是,一種新興的複雜情況正在發生……在這種新的語言中,新的結構正在產生……

我們看到了……

年輕人正在發展的一種全新的寫作方式,他們既用這種方式,也用普通的寫作技巧,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同時做兩件事。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會兩種語言對認知有益,會兩種方言也同樣如此。在寫作時運用兩種方式當然也有此效果。

所以發簡訊實際上是當今年輕人使用的一種平衡行為,是一種無意識的語言能力擴充套件。這非常簡單。如果生活在1973年的某個人看了1993年某宿舍留言板上的內容,儘管有些俚語略微不同於《愛情故事》(1970年由阿瑟·希勒執導的美國電影,譯者注)時代,但他會明白留言板上的內容。再以生活在1993年的那個人為例……如果他讀到了如今20歲年輕人寫的正常文字,他可能只能理解一半,因為一種全新的語言已經在年輕人中發展起來,而這對於年輕人來說,就像我們看到他們在小型遊戲機上模擬打球時一樣平凡……[如果]我可以穿越到未來,如果我可以穿越到2033年……[我會請求]給我看一疊由16歲女孩寫的文字,因為我想知道從我們這個時代開始興起的這種語言發展到了哪個階段。

最好是能把它們寄回給現在的你和我,這樣我們就能研究一下這個發生在我們眼皮子底下的語言奇蹟。

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 Giphy

附錄:

說起聊天語言,事實證明,它的歷史比手機和計算機久遠得多。

證據A:電報員和摩斯密碼。鑑於這種通訊形式確實適用於簡訊(其中不乏長訊息比較昂貴的原因),電報員們有許多以蜂鳴聲形式呈現出來的所謂原始的情感符號,並欣然接受了後續成為 “聊天語言”的概念。例如,電報員沃爾特·P·菲利普斯(Walter P。 Phillips)於1879年創造並最終流行的“菲利普密碼”。使用菲利普密碼的使用者,不會發送完整的詞語“昨天”,而只會傳送該詞語的縮寫密碼“昨”。同樣,他們也不會發送“明天”,而只是傳送“明”。

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 Wikipedia

有趣的是,甚至還有一種簡寫形式,聽起來像是現代遊戲中的聊天語,如“瞬間死亡”簡寫成“瞬死”……

至於相當於摩斯密碼的情感符號,我們有諸如代表 “愛與吻 ”的數字73(後來改成88)。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菲利普的一些程式碼至今仍在使用,比如 "POTUS "和 "SCOTUS"分別表示“美國總統”和“美國最高法院”。

文/Daven Hiskey

譯/Amanda

原文/www。todayifoundout。com/index。php/2019/12/who-invented-the-emoticon-and-emoji-and-how-theyre-forever-changing-written-language/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Amanda在利維坦釋出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投稿郵箱:

wumiaotrends@163。com

誰發明了表情和情感符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