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北洋軍閥時期的上將軍到底是什麼級別

簡介將軍的名號是有講究的,一般來說,實任各省軍政長官的,授予冠有“武”字的將軍,署理某省軍政的、服務於中央的,均授予冠有“威”字的將軍,以民政兼領軍政的文官,則只能被授予加將軍銜

什麼是將軍府

北洋軍閥時期的上將軍到底是什麼級別

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有一個非驢非馬的東西,即將軍府的將軍、上將軍。

1914年6月30日,袁世凱下令裁撤各省都督,而於中央設將軍府,並於7月18日頒佈了《將軍府編制令》,規定:“將軍府直隸於大總統,為軍事上最高顧問機關。”“將軍府置將軍,由大總統於陸海軍上將或中將中特任之。將軍之名號,由大總統特定之。”“將軍承大總統之命,會議軍政,校閱陸海軍。”這之後,各省的都督一率改稱將軍。按當時的同武將軍督理山西軍務的閻錫山分析,“名義上各省將軍之本職皆在將軍府,督理某省軍務只是一種兼職,袁氏於民國三年六月三十日的命令中即有謂‘出則膺閫寄,入則總師屯’的話。其所以改行這一制度,就是要逐漸的將軍權完全收歸中央。”

北洋軍閥時期的上將軍到底是什麼級別

這時所謂的將軍,是廣義的稱呼,實際上也包括上將軍在內。

將軍的名號是有講究的,一般來說,實任各省軍政長官的,授予冠有“武”字的將軍,署理某省軍政的、服務於中央的,均授予冠有“威”字的將軍,以民政兼領軍政的文官,則只能被授予加將軍銜。就在1914年6月30日這一天,10個省的軍政長官被授予帶有“武”字頭的將軍,4個由民政兼領軍政的文官被授予加將軍銜,3個服務於京師的高階軍官被授予帶有“威”字頭的將軍,7個資深將級軍官被授予上將軍。東三省的情況與眾不同,不知為什麼,其將軍名號既不冠“武”也不冠“威”,奉天的張錫鑾被命名為“鎮安上將軍”,吉林的孟恩遠被命名為“鎮安左將軍”,黑龍江的朱慶瀾被命名為“鎮安右將軍”。在這之後,又不斷有新的“武”字頭和“威”字頭的將軍被任命。

大概是北洋政府的首腦走馬燈一樣的輪換,或是由於將軍們實在太多的緣故,許多將軍被不止一次地重複命名,也有的名號被重複地命名給不同的人,如王都慶便有植威將軍、亮威將軍兩個名號,而得封植威將軍的除了王都慶外,還有寇英傑、潘文華等。到了後來,因為命名的將軍太多,那時又不象今天這樣有電腦協助可以防止重名,於是乾脆命名了許多不冠字的將軍。本來身為將級軍官就已經是將軍了,再命名其為將軍,又不冠名,真是多此一舉。

將軍的命名中,一個比較容易混淆的是其中的上將軍。古往今來,人們都習慣於稱呼某上將為上將軍,即使到了今天也有這樣的習慣。在別的時期這樣稱不會有誤,但在北洋軍閥時期,就極容易將上將與上將軍混為一談。實際上,這時的上將軍同樣是一種職務名稱或榮譽名號,不是軍銜,並不等同於軍銜中的陸軍上將或海軍上將。不過能獲得上將軍名號者,一般都是先授為陸軍上將或海軍上將,然後再從中選出功勳更大者或資歷更深者給予任命,故而這個時候的上將軍都是陸軍上將或海軍上將,但反過來,並不是每一名陸海軍上將都是上將軍。只是由於民間都有稱陸軍或海軍上將為上將軍的習慣,北洋時期也不例外,於是這個時候如果有誰稱某上將為上將軍,便極有可能造成誤讀。

北洋軍閥時期的上將軍到底是什麼級別

必須強調的一個問題是,以1916年7月6日為分水嶺,在這之前命名的將軍、上將軍,既是官職,也是榮譽名號,而主要體現的是官職,在這之後命名的將軍,已經不再是官職,而純粹成為一個名號了。但無論之前還是之後,將軍、上將軍都始終不是軍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