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蘭質竹品守樸拙 淡泊致遠居幽谷 一代豫劇大家、汴京三王之一王秀蘭

簡介自1952年開始,王秀蘭和著名刀馬旦、花旦王敬先和名小生王素君開始合作,結下深厚友誼,成為開封市豫劇一團(1956年工人劇團改制成立)的藝術中心,三位默契配合,演出的《天河配》《王金豆借糧》、《陳妙常》大受歡迎

古代城牆都是繞城一圈嗎

王秀蘭(1925-2010),豫劇祥符調錶演藝術大家,出生河南省民權縣老顏集秦大門村,位於山東河南交界處的黃河故道旁。少年時曾拜師於藝名“羊羔”的楊吉祥及藝名“黃大將”的黃其祥,後來又拜在祥符調前輩著名藝人、“杞縣三亭”之一的王蘭亭先生門下,技藝大增。

年少成名

民國27年(1938年),開封淪陷後,王秀蘭隨恩師王蘭亭逃難到了西安。1939年夏,剛滿十四歲的她在火車站“國民市場”戲院以一出《反西唐》蜚聲於西安城。這期間,王秀蘭掛頭牌演出了《反西唐》《三上轎》《玉虎墜》《抬花轎》《汾河灣》等。在古都西安城的豫秦戲院,她與常香玉常常雙掛頭牌,有時還同臺演出,配合默契。《秦雪梅》中,二人合演前後主角,《桃花庵》裡常香玉的竇氏,王秀蘭的陳妙善,《西廂記》常演紅娘,王演崔鶯鶯。

甘為綠葉

為了提高自己的技藝,1940年夏王秀蘭毅然放棄了頭牌包銀的身價,來到西安豫秦戲院,甘願為常香玉當配角。二人合作長達四年,輾轉於陝西、甘肅、河南等地,親如姐妹,互相砥礪學習,配合默契。當時的戲班裡,名伶聚集。豫西調和祥符調兩種聲腔在舞臺上爭芳鬥豔,讓王秀蘭領略了眾多流派的藝術風采。在與常香玉的合作中,王秀蘭掌握了豫西調深沉委婉的唱法。特別是祥符調前輩馬雙枝,平易近人,技藝高超。王秀蘭潛心學習她的行腔、吐字、拖韻、偷字閃板功夫。她相容幷蓄,博採眾家之長,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藝術。這時期王秀蘭的主演節目有《鳳儀廳》《三上轎》《三上關》等。一直到1945年9月,在寶雞與常香玉分開。

名滿中州

王秀蘭回到開封后,在快樂戲院(後來的和平劇場)演出。大炮的《西廂記》轟動開封,成為四十年代中州劇壇明星,也開始了建立自己藝術風格的歷程。這期間,王秀蘭主演了《西廂記》《玉虎墜》《二度梅》《藍橋會》《販馬記》《秦雪梅》《孟姜女》《蝴蝶杯》《抬花轎》等戲。

“我們的大寶貝”

1948年10月,開封解放。王秀蘭苦盡甘來,開始了新的藝術征程。首先響應號召,參加劇團體制改制,成立了由市總工會領導的工人劇團,是開封藝員中最早參加新劇團的人員之一。在工人劇團,王秀蘭和劇團其他藝人合作,演出了《秦香蓮》《陳勝王》《九件衣》《掃穴犁庭》《正氣圖》《洞庭英雄》《卷席筒》《小兒黑結婚》《不能走那條路》《野火春風斗古城》等劇目,成為工人劇團的臺柱子。

1950年王秀蘭的《西廂記》就被灌成唱片。1952年代表河南參加中南區第一屆戲曲會演,演出《二度梅》《櫃中緣》,得到好評,榮獲演員一等獎。自1952年開始,王秀蘭和著名刀馬旦、花旦王敬先和名小生王素君開始合作,結下深厚友誼,成為開封市豫劇一團(1956年工人劇團改制成立)的藝術中心,三位默契配合,演出的《天河配》《王金豆借糧》、《陳妙常》大受歡迎。王秀蘭被開封人親切成為“我們的大寶貝”,三王和名醜高興旺被合稱“三王一高”,極受群眾喜愛。

1956年三王獲河南省首屆戲曲會演劇本、演出、演員四個一等獎,三位主演被譽為“汴京三王”,譽滿汴梁,響徹中州,王秀蘭是開封豫劇的領軍人物,沒有之一。王素君先生稱她為“師傅姐姐”,可見王秀蘭在她心中的地位。

豫劇史學家馮紀漢先生在他的論著《豫劇源流初探》中,把她和陳素真、常香玉、司鳳英、馬雙枝、史彩雲、崔蘭田、馬金鳳、閆立品、姚淑芳、李景萼、桑振君列為十二大名旦,在豫劇界享有很高的藝術聲譽。

這樣一位豫劇祥符調大家,在退居菊壇後淡泊寧靜,低調做人、不事張揚、甘為人後的恬靜品質;我們後輩應該記住她,懷念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