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死亡纏繞:遠古巨蛇大放送

簡介然而比起巨大的泰坦蟒,它們統統成了不堪一擊的弱小侏儒化石上的諸多特徵顯示,泰坦蟒屬於蟒科而不是巨蛇科,與今天的美洲樹蚺親緣關係較近,不過它們的生活習性可能更像綠水蚺,大半時間生活在水裡

沃那比蛇怎麼消失了

本文將帶您展開一場跨越7000萬年的時空之旅,探尋遠古巨蛇的真面目。

與龍共舞:白堊紀巨蛇

今天世界上最長、最重的幾種大蛇都屬於蟒科,分為舊大陸的蟒類如網紋蟒、緬甸蟒、非洲巖蟒、紫晶蟒,以及新大陸的蚺類如綠水蚺、紅尾蚺等。蟒蛇同時也是蛇類當中比較古老的一支,血緣至少能追溯到白堊紀晚期的恐龍時代。

死亡纏繞:遠古巨蛇大放送

即便以今天的標準,恐龍時代的蟒類也不算大,不過當時還有一些更龐大的古蛇,那就是巨蛇科。在由岡瓦納古陸分裂出的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印度和馬達加斯加,都發現了它們的化石。

白堊紀巨蛇科的典型代表是瑪德松納蛇,有些種類體長估計可達6米。至今為止,已發現的化石大多並不完整,不過足以揭示了巨蛇類與蟒類的一個重要區別:它們還沒完全修煉出“吞食者”的絕技。

蟒蛇能把獵物整個吞進去,是因為它們的上下頜靠一塊能活動的方骨連線在一起,從而可以將嘴巴張開到很大的角度。而巨蛇類的口腔裡卻沒有方骨,所以相對於它們的體型,只能吃掉小一點的獵物,如當時的各種小型恐龍、幼龍、鳥類和哺乳動物。印度發現的一些化石顯示,3。5米長的印度古裂口蛇沒辦法吞掉整個恐龍蛋,只能潛伏在恐龍巢穴周圍,等小恐龍破殼而出後才對其施展絞殺技能。

死亡纏繞:遠古巨蛇大放送

在白堊紀的淺海中,還生活著一支名為古杯蛇類的史前巨蛇,大者也有到5—6米長。它們有適合游泳的脊椎和尾巴,可能以魚類為食,不過應當沒有今天海蛇的致命毒牙。

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時,巨蛇類和鱷類成為少數倖存下來的大型動物,耐餓本領或許至關重要——與恐龍那些熱血吃貨不同,它們不需要經常進食,經常餓上幾個月也沒關係。南美的瑪德松納蛇和非洲的古杯蛇一直生活到4000多萬年前的始新世,甚至演化出了更長更粗的種類。不過,史上第一巨蛇的名號,還輪不到它們。

死亡纏繞:遠古巨蛇大放送

洪荒巨蛇:泰坦蟒

作為怪獸恐怖片的主角,巨蟒曾在系列電影《狂蟒之災》中讓觀眾印象深刻。亞馬遜雨林中確實生活著當今世界上最重、最兇暴的蟒蛇——綠水蚺,不過其真實長度恐怕並沒有傳說的那麼大,可靠紀錄只有5—6米。而在恐龍“剛”滅絕不久的古新世,南美洲曾有一種史前蛇類遠遠超過這個體型。

這種巨蛇的化石2009年才正式命名,因發現於哥倫比亞的塞雷洪煤礦而得名塞雷洪泰坦蟒。根據測算已發現的28個化石個體,研究者認為泰坦蟒的長度應在12。6米—14。9米(42—49英尺)之間,相當於一輛公交車;光腦袋就超過60釐米長,身體最粗處可達1米(水蛇腰成水桶腰了);體重則可超過1135千克(2500磅)。它們是人類已知的史上最大蛇類,也是恐龍滅絕之後最初1000萬年間全球陸地上最大的動物。

死亡纏繞:遠古巨蛇大放送

研究顯示,6000萬年前的南美洲北部是一片比今天亞馬遜平原還要炎熱、潮溼的雨林沼澤,溫度高出3—4攝氏度,降水量多出近一倍,空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也高於21世紀。在這個生機勃勃的地方,3米多長的鱷類、2米多長的肺魚和巨大的水龜遊弋其間。然而比起巨大的泰坦蟒,它們統統成了不堪一擊的弱小侏儒化石上的諸多特徵顯示,泰坦蟒屬於蟒科而不是巨蛇科,與今天的美洲樹蚺親緣關係較近,不過它們的生活習性可能更像綠水蚺,大半時間生活在水裡。有了水的掩護,它們的龐大身軀會變得輕盈、靈巧,可以來去自如,匿影藏蹤。

由於當時南美幾乎沒有體重超過100公斤的大型哺乳動物,因此研究者認為泰坦蟒很可能以鱷類為食。儘管鱷類身披厚甲,但就像今天綠水蚺捕食凱門鱷一樣,泰坦蟒依然可以施展“死亡纏繞”,令其內臟受擠壓無法呼吸,幾分鐘或更久之後窒息而死。

吞象之蛇:非洲巨蟒

進入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地球仍然處於溫暖溼潤的時期,地中海還沒有封閉,北非撒哈拉則是熱帶雨林。今天埃及沙漠深處的“鯨之谷”在當時濱臨淺海,是大象、鯨魚的重要演化中心,此外還生活著一種巨蛇——非洲巨蟒(Gigantophisgarstini)。

非洲巨蟒是巨蛇科成員,目前只在埃及和阿爾及利亞發現了少量脊椎骨化石,以此估計出的體長可達9。3—10。7米,體重接近半噸。在泰坦蟒發現之前,“史上第一大蛇”的桂冠曾被戴在它們頭上(儘管用了很多年才發現,近代以來那些10米多長巨蛇的記錄其實全都不足為信)。

死亡纏繞:遠古巨蛇大放送

在中國上古神話中,曾有一種吞象為食、三年方消化完的“巴蛇”,後世遂用“貪心不足蛇吞象”諷刺那些貪婪的人。不過研究者認為,非洲巨蟒或許真有能力“吞象”——不過並非好幾噸重的巨象,而是當時生活在的原始象類,始祖象和古乳齒象。

儘管根據復原,成年始祖象也有近3米長200多公斤重,古乳齒象更是肩高近2米的巨獸,即便對於非洲巨蟒也還是太大了些。不過這些古象的幼仔個頭要小很多,加之它們沒有現代大象的高超智力和嚴密群體,傻乎乎孤零零的應該不那麼難下手。當時的非洲依然還沒有大型食肉哺乳類,非洲巨蟒可穩居當地食物鏈的頂端。

死亡纏繞:遠古巨蛇大放送

實際上,始祖象早已不再被認為是象類最早的祖先,它們的身體構造比較特化,更可能是早期象類當中朝水生方向演化的一個旁支,古乳齒象才是象類進化的基幹。而且始祖象的拉丁名中並無“始祖”之意,而是以化石發現地命名為“莫里斯湖的野獸”。

彩虹之蛇:澳洲巨蛇類

從始新世晚期開始,全球氣候趨於乾冷,更加接近今天的氣候。巨蛇類也在這一時期的物種大洗牌中趨於衰落,從大部分地區銷聲匿跡,只有一路北上漂向赤道的澳大利亞繼續承載著這個古老家族。

又過了幾千萬年,人類當中的一支登上澳洲大地,成為今天70億人類中最古老的族群之一。或許由於當地愈加乾旱的環境,澳洲原住民格外崇拜雨水和彩虹,並創造了以彩虹為原型的神聖圖騰——虹蛇。在他們的神話中,虹蛇們是來自遠古的精靈,世界萬物的創造者,掌管著風雨河湖和各色生命。

死亡纏繞:遠古巨蛇大放送

天蛇得名於澳洲東北部原住民崇拜的祖先虹蛇,其化石發現於上世紀90年代,生存年代約在2500—2000萬年前,也就是新生代由古近紀向新近紀(舊稱早、晚第三紀)過渡的。

天蛇可長到約6米長、20—30釐米粗,相當於較大的綠水蚺。它們的頭骨結構與今天的澳洲砂巨蜥較為接近,而不像小型的食蟲蜥蜴,這意味著蛇類的祖先可能來自巨蜥這一支。

死亡纏繞:遠古巨蛇大放送

另一類不得不提的則是生活在冰河期澳洲南部的沃那比蛇,它們可能與最早的澳洲人類先民打過照面,體長也有5—6米。沃那比蛇的名字得名於澳洲中部內陸的虹蛇,它是傳說中最古老、最兇暴的一條虹蛇(堪比魔獸中的上古巨龍“死亡之翼”),棲息在著名紅色巨巖“烏魯魯”之下的地底深處,誰要是弄髒了泉水就會遭到它的懲科學家推測,真實的沃那比蛇當年就曾埋伏在澳洲內陸寶貴的水源附近,伺機偷襲前來飲水的袋鼠等有袋類動物,同時也可能傷害到人類兒童。澳洲內陸原住民文化中有不讓兒童獨自去水邊的禁忌,或許正是源自這種古老的威脅。

然而,真正遭受滅頂之災的卻是巨蛇。大約5萬年前,沃那比蛇和澳洲所有體重100千克以上的大型動物接連消失了,目前還不能斷言人類是否該對此負全責。惟一可以肯定的是,存活了7000萬年的巨蛇科血脈就此斷絕,而人類對大蛇的敬畏仍遠遠沒有結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