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回望四千年曆史 數濟寧古城變遷

  • 由 飛凡娛樂工作室 發表于 網頁遊戲
  • 2021-12-13
簡介9月15日,主講人朱承山做客“文化濟寧·百姓講堂”,帶來講座《濟寧四座城——兼談任城區內的其他古城》,分別講解了西漢任城縣城、北魏任城縣城、金代的濟州城和濟寧郭城四座古城,與市民一起回望濟寧地區古城的歷史變遷

亢父故城遺址在哪裡

濟寧地區歷史文化悠久,據文獻記載,濟寧地區建立行政機構築城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四千年前。夏代濟寧境內有任國,秦置任城縣。因地瀕濟水,五代時又設濟州,初治鉅野;金時因鉅野常被水淹,遂遷任城。元時取安寧之意,始有濟寧之稱。同時,濟寧周邊地區也有眾多的古代城市分佈。9月15日,主講人朱承山做客“文化濟寧·百姓講堂”,帶來講座《濟寧四座城——兼談任城區內的其他古城》,分別講解了西漢任城縣城、北魏任城縣城、金代的濟州城和濟寧郭城四座古城,與市民一起回望濟寧地區古城的歷史變遷。

古城維修 意外發現西漢城遺址

“2009年秋季,文物部門維修加固地處環城北路與環城西路交界處的濟州古城。為摸清地下情況,於城牆外側開探溝一條,意外發現了西漢城的牆基。殘存的西漢牆基殘高3。3米,其中沉沒地下的1。5米;殘存夯土18層,當時的夯具是圓形石夯,直徑約8釐米,其中發掘時出土一件圓柱形束腰石夯實物。”朱承山介紹,考古人員按漢代城市制度,推測這座西漢城平面為長方形,發掘點在城的北牆西端。這座城與金代的濟州城牆走向基本一致,或說兩城大致重合,金代城建在了漢城舊址之上。只是漢城略小,東牆至公園西街,其他三面牆被濟州城疊壓。此外,考古人員在市區內多處地點發現漢代時期人類居住的遺蹟,均證明濟寧地區西漢時曾有古城建築於此。據考證,該城為兩漢魏晉之際的任城縣城,而不是明清文獻所說的在仲家淺。《魏書·地形志》中記載“任城有任城”,是說北魏任城縣有古城,指的則是西漢城。

“此城延續了600餘年的時間,經歷了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十六國時期、北魏等朝代,在此期間許多朝代的行政機關皆駐紮於此。”朱承山說道。

寄託鄉情 任城被寫入詩文傳頌

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詩仙李白寄家山東任城,時間長達23年之久(公元736年至759年)。李白對任城情有獨鍾,在很多詩文中表達了“我家寄東魯”的深厚感情,任城也被稱為李白的第二故鄉。李白寓居任城時,應任城縣令賀公之邀而作《任城縣廳壁記》。李白在文中考究了任城的淵源和歷史沿革,介紹了任城的地理方位和風土人情。文中滿懷深情地記述“地博厚,川疏明”之壯美,城中雄麗如“香閣倚日,凌丹霄而欲飛;石橋橫波,驚彩虹而不去”,民風淳樸則“行者讓於道路,任者並於輕重。扶老攜幼……”一生未能實現其政治抱負的李白也借文闡發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績觀。

此詩當作於開元二十五年(737)之後,時值杜甫遊齊趙間途經任城縣,看到白露節前任城縣南池的秋色,有感而發作詩《與任城許主簿遊南池》一首,詩中“秋水通溝洫,城隅進小船。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菱熟經時雨,蒲荒八月天。”描繪了白露節前任城縣南池的秋色,也抒發了杜甫的思鄉之情。

抵禦外敵 古城曾多次用於防禦

古代的城池不僅是作為行政機構的駐紮地點,也起到了防禦外敵的作用。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駐紮於此的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提出“舊城土築,易以磚”,將土築城牆外皮包磚。據文獻記載:“城高三丈八尺,頂闊二丈,基寬四丈,周九里十三步”,城牆高大寬厚,城外護城河近14米寬,在抵擋敵人入侵時相當堅固。城池東、西、南、北四門,城門處設定為甕城形式,並在城門上設定了城樓,分別是門樓8個、角樓4個,城池南門東設太白樓,南門西設玄武樓,北門西設得勝樓,共建15座瞭望樓,用於戰時防守。明末城牆上增設炮臺(敵臺),每炮臺安置40門大炮。

隨著歷史的變遷,明代天啟二年(1622)時,由於鉅野人徐鴻儒起義爆發,多次攻打濟寧,為了保護民眾不受侵害,官方在濟寧地區建立郭城。郭城,即外城,為不規則形,俗稱“土圩子”,城周長32裡,共設城門18個,牆外設護城河。清代咸豐年間,捻軍由安徽而來,又沿舊跡復建郭城。民國時期的郭城已殘破不堪,僅剩幾閣。建國後人們用土,外郭逐漸消失。至1990年前後,五中牆北、博古莊、土城村、興隆門一帶尚有土城高阜,至今已無存。

古城介紹

北魏任城縣城

北魏任城縣城,公元518年,即神龜元年建。省志、府志、州志等書都有相同的記載。萬曆年間《濟寧州志》雲:“任城故城舊址在南關,今呼為小南門,上建三官閣,乃任城縣南門舊址也。”

經考古調查,參照文獻:古運河是這一古城的北城壕、東城壕;越河是南城壕;西城牆大致在考院街一線。東西寬約2。5裡,南北長約1。5裡,城周長8裡。小閘甕城則是舊城的東門。

金代濟州城

金代濟州城,建於金大德二年(1150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五代、宋、金、元設立濟州,領5縣。早期駐地在鉅野,由於黃河決口水災,金天德二年將濟州遷到任城縣(今濟寧)。北魏隋唐時期的任城經過600多年早已毀壞,故選址於老運河北建城。

濟寧周邊的其他古城:

亢父縣故城

位於濟寧城南30公里,喻屯鎮東南約6裡處。在城南張村北、城後村南,城的中心為灣子村。大致為方形,邊長1。5公里。城周長6公里,總面積2。25平方公里。1980年文物普查時,西牆南段尚存,殘高6米。

秦代、兩漢、曹魏、西晉、北朝設定亢父縣,沿革長達800年之久。秦隸屬碭郡,漢晉屬任城國,北朝屬任城郡。

邾瑕故城

位於今唐口鎮劉街村西,文物部門名之劉林遺址。西周、春秋前期的邾國故城,春秋魯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邾文公由這裡遷往嶧山之陽(今鄒城南)。《春秋·襄公六年》中記有“城邾瑕”,杜預注:“在任城亢父縣北有邾瑕城”。乾隆《山東省志·古蹟》中亦記有:“邾瑕城在濟寧城南二十里”,其他史籍也如此記載。濟寧文物局1980年、1987年先後兩次調查該遺址,遺址上的陶器殘片、灰坑、地層等遺物證明,城址時代為商周時期,並有秦漢時代的遺物,與文獻記載的邾瑕故城相吻合。清末民初這裡設有邾瑕鄉。考古人員未對城牆進行考古鑽探,因而對城牆狀況不清。

乘邱縣故城

位於今長溝鎮南2公里處,城子崖村周邊。故城發現有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商周一直到近代的文物殘片及石刀。1980年發現有周代城牆,為棍夯遺蹟,夯窩直徑3。5釐米,現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發現的夯土牆在村東南角,為故城的南牆東段,估計早期的城為方形,邊長1公里。文獻記載,東漢為乘丘邑,東漢、隋代設定乘丘縣。

邿國故城

位於今唐口鎮邿下郝村,故城在村東,遺址處最高處約5米。有龍山文化、夏商周漢時代的文化層,城牆狀況不清,1977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文獻記載,邿,任姓,周代諸侯國,為魯國附屬。魯襄公十三年(前560年),“邿國內亂,分裂為三,魯國救邿取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