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巨浪和東風到底有多大的親緣關係?

簡介兩個專案都要上馬顯然很困難,於是經過協調後,陸基和海基戰略導彈的研發共同展開,陸地型號先成功,海基型號要晚一些,因此就有“東風下海”的說法

巨浪導彈與東風誰厲害

巨浪和東風到底有多大的親緣關係?

東風和巨浪都是絕對的鎮國利器。那麼他們之間有多大的親緣和進化關係?長期有:東風上岸,巨浪下海的說法,是否可靠呢?這裡就來簡單的討論下。我們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決心發展戰略武器。除了彈頭的艱難研發外,作為發射載體的彈道導彈同時也是研發的重點。至今彈道導彈攜帶大威力彈頭進行實爆打靶,全球只進行過2次,一次是美國人搞的,另一次就是我們一次性成功。甚至前蘇聯生產了2。5萬枚彈頭也沒捨得用彈道導彈打一次實靶。只敢用飛機空投或者原地引爆。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在幾十年前,就用實際行動向全球表明,我們的槍和彈都不是擺設,是發射出去就可以炸響的。這就是當年我們的彈頭數量遠遠和美蘇都不能比,但是2個超級大國都不敢亂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見在戰略上敢用的武器系統才有巨大的現實威懾力。

第一代中程彈道導彈和彈頭雖然拿來就可以實戰。但是第一代導彈和第二代導彈,都是液體燃料,而且有一定的汙染性。發射準備時間也普遍在1到2個小時,因為需要在發射前加註燃料,這就有被對手先發制人打擊的可能。要改變這個狀況,有兩個辦法:第一是發展海基潛射2次打擊能力。第二自然是導彈的固體化。可以長期儲存,接到命令後,只需要十幾分鍾甚至幾分鐘就可以發射出去。這兩個解決方案,居然透過一個步驟就解決了。這就是為第一代戰略艇研發配套的固體潛射導彈。被命名為巨浪1。在研發巨浪1的年代,什麼參考都沒有,完全是白手起家,黑暗中摸索前進。居然最終還搞成了。解決了1。4米直徑固體發動的問題。最終還可以配備一枚百萬當量的彈頭。最終經過漸進步驟試驗後,在1988年潛射成功。

巨浪和東風到底有多大的親緣關係?

終於在理論上具備了第二次戰略反擊的能力。不過相應的系統長期並沒有戰鬥巡航。巨浪1的產量也不大。和當時其他大國已經可以打擊8000公里之外目標的多彈頭潛射系統比較,巨浪1只能說初步解決了手段有無的問題。和國外同類導彈對比,最大的缺點就是射程太近:巨浪1型基本型的標準射程僅有1800公里,改進型巨浪1A的射程也不過2300公里,僅能威懾周邊國家和地區。雖然巨浪1問題比較多,但卻是國內唯一的一種成熟的固體中程導彈。於是後來考慮到1980年代的戰略威脅仍然主要來自北方,以前的固定發射的液體導彈都比較容易被對手定位和提前摧毀,急需一種可以拉著到處跑,和敵人開展戰略游擊戰的新導彈。把巨浪1的整個系統全部搬到陸地上來,用拖車拉著跑的想法,巨浪上岸,很快就變成了現實。

這就是第一代東風21固體中程彈道導彈。巨浪1和東風21基本型的區別非常小,幾乎可以看成是一種導彈的海陸共用,甚至發射筒和彈射藥包都一樣。說是巨浪上岸一點都不錯。巨浪1在海上發展不大,卻在陸地上有了巨大的發展,成為當今全球最繁盛的一個固體中導系列,是當年研發他的時候所想不到的。從1990年代開始,陸基戰略導彈需要進行升級換裝,而第二代戰略艇也開製造,同樣需要新的射程更遠的潛射導彈。但是當時國力較弱,經費缺乏。兩個專案都要上馬顯然很困難,於是經過協調後,陸基和海基戰略導彈的研發共同展開,陸地型號先成功,海基型號要晚一些,因此就有“東風下海”的說法。

巨浪和東風到底有多大的親緣關係?

不過實際上兩種型號成熟後,還是有不小的區別:陸地型號基本是HTPB推進劑,而海基型號是NEPE推進劑;陸基是柔性全擺噴管,海基可能是可拋式深淺入延伸噴管;海基彈的殼體材料也比陸基型號輕,以適應更短的發射長度。而到了第三代陸地巨型彈和海基巨型彈。由於兩者的先天特點差異已經很大,目前國力和財力也雄厚的多,因此終於不再用一個統一的平臺研發,可以各自往最高的技術要求努力。不過都可以帶8個以上的彈頭飛行1。3萬公里。哪一種也可以單獨平了對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