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紅樓夢》帶你穿越歷史回到康熙的童年

簡介”康熙皇帝幼年畫像這段的黛玉和寶玉是幻象,他倆代表的是皇權帝位,“遙遙知意”便是說二人此時心意相通,對帝位的人選達成了一致

文韜偉略什麼意思

康熙皇帝

愛新覺羅玄燁,順治皇帝第三子,生於公元1654年農曆三月十八,陽曆5月4日,屬馬,金牛座。

世人對康熙皇帝的評價很高,天生聰明有智慧,博學多才,文韜偉略,一學即會。每每讀書至深夜,而不知倦怠。他十七、八歲時,因讀書過勞,至咯血也不肯罷休。官方檔案記載他舉凡“帝王政治,聖賢心學,六經要旨,無不融會貫通。”

如此傑出的一代帝王,有著大清詳細歷史之稱的《紅樓夢》是如何對他進行描述的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紅樓夢》帶你穿越歷史回到康熙的童年

紅樓夢射覆抓鬮劇照

在《紅樓夢》的第六十二回“憨湘雲醉眠芍藥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這一回實際對應的歷史時間是順治皇帝駕崩前後。寫的事件是宮廷裡眾人對繼位人玄燁的品評,指出了皇室為什麼選他作為繼承大統之人。以及對玄燁的日常行止進行了描述。

書中寫道:“黛玉和寶玉二人站在花下,遙遙知意。黛玉便說道:‘你家三丫頭倒是個乖人,雖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兒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來了。”寶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著時,他幹了好幾件事。這園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幾件事,單拿我和鳳姐姐作筏子禁別人。最是心裡有算計的人,豈只乖而已。”黛玉道:“要這樣才好,咱們家裡也太花費了。我雖不管事,心裡每常閒了,替你們一算計,出的多進的少,如今若不省儉,必致後手不接。”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紅樓夢》帶你穿越歷史回到康熙的童年

康熙皇帝幼年畫像

這段的黛玉和寶玉是幻象,他倆代表的是皇權帝位,“遙遙知意”便是說二人此時心意相通,對帝位的人選達成了一致。

從而才有了下面的對話。對話中黛玉說的“三丫頭”指代的便是康熙皇帝。因為他是順治皇帝的第三子,所以這裡稱之為“三丫頭。”黛玉說的“雖叫他管事,卻不作威作福”指的是康熙皇帝不妄自尊大,恃勢弄權。而他能有這樣的處事態度是和他自幼飽覽群書脫不開關係的。寶玉又說:“你病著時,他幹了好幾件事。”整部《紅樓夢》中但凡寫到黛玉病重,便是代表大清朝正處於危機之時。所以這裡說的黛玉病時指的就是順治帝無心朝政,病逝前夕。“園子也分了人管,又蠲了幾件事,單拿我和鳳姐姐作筏子禁別人。最是心裡有算計的人,豈止乖而已。”這些話便是對少年康熙皇帝的稱讚,少年老成,胸有城府,對宮廷事務興利除弊。這些表現已經不僅僅是乖覺了,康熙皇帝英明之態初現。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紅樓夢》帶你穿越歷史回到康熙的童年

幼年康熙皇帝劇照

文中又說:“只見林之孝家的和一群女人帶了一個媳婦進來。那媳婦愁眉苦臉,也不敢進廳,只到了階下,便朝上跪下了,碰頭有聲。探春因一塊棋受了敵,算來算去總得了兩個眼,便折了官著,兩眼只瞅著棋枰,一隻手卻伸在盒內,只管抓弄棋子作想,林之孝家的站了半天,因回頭要茶時才看見,問:“什麼事?”林之孝家的便指那媳婦說:“這是四姑娘屋裡的小丫頭彩兒的娘,現是園內伺候的人。嘴很不好,才是我聽見了問著他,他說的話也不敢回姑娘,竟要攆出去才是。”探春道:“怎麼不回大奶奶?”林之孝家的道:“方才大奶奶都往廳上姨太太處去了,頂頭看見,我已回明白了,叫回姑娘來。”探春道:“怎麼不回二奶奶?”平兒道:“不回去也罷,我回去說一聲就是了。”探春點點頭,道:“既這麼著,就攆出他去,等太太來了,再做定奪。”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紅樓夢》帶你穿越歷史回到康熙的童年

幼年康熙皇帝劇照

這段對探春的描寫便是對康熙皇帝的描寫。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卻能做到規矩絲毫不亂,行事有禮有節。在康熙皇帝下棋之時,管事人有事回奏,“碰頭有聲”這是宮廷規矩,康熙皇帝卻因為太專注於棋局而沒有聽見。眾人卻並不敢驚擾,只是在當地等候。等到回頭要茶時才看見,便問什麼事。在聽完奏報後,玄燁自己沒有獨斷專行,而是循著規矩問“怎麼不回大奶奶?”聽明白後又問“怎麼不回二奶奶?”平兒道:“不回去也罷,我回去說一聲就是了。”探春點點頭,道:“既這麼著,就攆出他去,等太太回來了,再做定奪。”這段描述講出了康熙皇帝處理事情時既遵守制度,自己又有擔當。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紅樓夢》帶你穿越歷史回到康熙的童年

87版紅樓夢劇照

然後又說了五月份芍藥花開時,眾人給康熙皇帝過生日。這時“探春”的表現是“橫豎咱們不認真吃酒就罷了”此為自律有戒;“你們歇著去吧,或是姨媽那裡說話兒去,我們即刻打發人送酒你們吃去”此為對宮廷管事人仁慈厚道,並不孤高和寡;“探春見他們來了,便知其意”此為聰慧過人;“探春笑道:‘既拈了出來,如何又毀。如今再拈一個,若是雅俗共賞的,便叫他們行去,咱們行這個”此為描寫千古一帝所學之精深。這正應了那句對康熙皇帝的史載評語“帝王政治,聖賢心學,六經要旨,無不融會貫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