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網頁遊戲首頁網頁遊戲

三國將星魏延:魏延之死究竟是孔明遺命?還是歷史冤案?(一)

簡介魏延被害的起因雖然同諸葛亮有密切關係,但畢竟不是諸葛亮的臨終遺命,殺害魏延的罪魁禍首是楊儀,費禕、蔣琬、董允等人也脫不了干係

陸毅版三國魏延是誰飾演的

三國將星魏延:魏延之死究竟是孔明遺命?還是歷史冤案?(一)

三國將星魏延:魏延之死究竟是孔明遺命?還是歷史冤案?(一)

在三國曆史上,可謂謀士如雲,名將輩出。但一些將領因為放在了合適的位置,遇到了合適的主公,不僅大放異彩,而且流芳百世。但也有一些將領,因為時運不濟,雖然能力出眾,但依然安然落幕。不僅沒有用自己的武功博得功名,反而落得充滿爭議的名聲,不僅令人唏噓感嘆。在這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例子,就是蜀漢名將魏延。

談起魏延,必然離不開諸葛亮。而諸葛亮對於魏延,最著名的論斷,就是魏延有反骨。那麼拋開三國演義,單看歷史,這個魏延到底有沒有反心呢?

既然想證明魏延的反心是一個冤案。那麼就要有事實依據。而最大的事實依據,就是史料。我們就看史料,看史料是否能夠還魏延一個清白。

三國將星魏延:魏延之死究竟是孔明遺命?還是歷史冤案?(一)

《三國志·魏延傳》載,建興十二年(234年)秋,諸葛亮病重,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於是密召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安排死後退軍事宜。他安排魏延斷後,姜維次之。並說,如果魏延不從命,軍隊可以不用理他,自主行事。這是諸葛亮臨終前召開的最後一次高階軍事會議,這次會議的召開導致了嚴重後果。

第一,主帥病危,為了怕引起軍心動搖,只與少數人商定後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少數人,應該既有自己的親信,也有軍中最重要的高階將領。魏延當時是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領漢中太守、南鄭侯。而諸葛亮是以丞相之身兼尚書、假節、領司隸校尉、益州牧、武鄉侯。二人均假節,封侯。可見,魏延在蜀漢朝廷中的地位僅次於諸葛亮。而楊儀時任丞相府長史,費禕為丞相司馬,姜維任中監軍徵西將軍。以官位論,楊、費、姜三人均不能與魏延相比。而諸葛亮召開如此重要的軍事會議,卻偏偏將魏延排斥在外,顯然是有意為之。

第二,諸葛亮沒有安排身後誰任全軍主帥,只是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在前後軍中間起銜接輔助作用。至於楊儀,看以後事態發展,似乎全軍上下都認定諸葛亮讓楊儀暫時代理全軍統帥之職。而事實上,楊儀並無蜀漢朝廷或諸葛亮臨終前的正式任命,統率全軍名不正、言不順,這就為魏、楊內訌伏下了禍根。

第三,諸葛亮密令:“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這似乎已經將魏延日後抗命定性為“叛逆”。諸葛亮為什麼如此安排,史書中沒有明文記載。其因可能有三:一是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魏延則主張出奇制勝,諸葛亮不能不擔心魏延得到軍事指揮權後會違揹他的既定軍事路線,實施他自己的作戰方略,這是諸葛亮不能容忍的;二是諸葛亮歷來以“奉職循理”為標準選拔官員和人才,他所推薦和重用的官吏,如郭攸之、費禕、董允、蔣琬、姜維、向寵等人,無一不是循規蹈矩之人。而魏延為人高傲,有自己獨立見解,不一味對上級唯命是從,他以韓信自詡,認為諸葛亮膽怯,常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在劉備死後,他時常不買諸葛亮的賬,這些必然會招致諸葛亮的嫉恨;三是諸葛亮排斥魏延,是為他的接班人蔣琬、費禕、姜維掃除障礙。魏延在朝中、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當時人們都私下議論,諸葛亮死後一定是由他代替。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不惜毀掉蜀漢的國之棟樑,欲將魏延置於死地。

三國將星魏延:魏延之死究竟是孔明遺命?還是歷史冤案?(一)

魏延被害的起因雖然同諸葛亮有密切關係,但畢竟不是諸葛亮的臨終遺命,殺害魏延的罪魁禍首是楊儀,費禕、蔣琬、董允等人也脫不了干係。

如此看來,我們在談到魏延造反及被害之時,常一股腦把責任推給諸葛亮,也是有失偏頗的。那麼到底楊儀等人為何要致魏延於死地?到底是在聽從諸葛亮的遺命呢?還是一場為個人謀私利的政治鬥爭?

三國將星魏延:魏延之死究竟是孔明遺命?還是歷史冤案?(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