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袁紹為什麼一直打不過曹操?兗州之戰或可見端倪

簡介曹操當時可能感到袁紹據東郡大部,呂布、張邈仍據山陽、陳留等地,他在兗州已難有作為,本想同意,但被程昱勸阻“:將軍自度能為之下乎

袁紹為什麼一直不打曹操

兗州之戰是興平元年(194)呂布在陳宮等人支援下與曹操之間展開的一場大戰,曹操最終在次年獲勝。那麼袁紹是否參與了兗州之戰呢?他在兗州之戰中採取了哪些行動呢?關於這個問題《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都語焉不詳。

近人著作在談及兗州之戰時也大都未提及袁紹,比如馬植傑《三國史》、張作耀《曹操傳》等。方詩銘在《曹操·袁紹·黃巾》一書第四章“曹操保衛兗州”中提到曹操此次保衛兗州得到袁紹的有力支援,但其論述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其實,袁紹在這次兗州之戰中不但介入了,而且介入較深——他很可能曾親自率軍進攻呂布,並奪得東郡大部。而此舉對呂布、曹操交戰的程序產生了相當作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兗州之戰的結局。

本文所用的方法是基於非充分史料的可能性考證。這些史料儘管非充分,但透過推理可以揭示某種歷史事實存在的可能性,甚至是較大的可能性(儘管因史料所限還無法作為定論)。這種可能性考證的意義在於:它可以改變人們對過去某些“定論”或被普遍接受的“歷史事實”的看法,使他們認為這些所謂“歷史事實”尚無法被認定(因為它們是在未充分考慮到相反史料的情況下得出的),而且它們作為歷史事實存在的可能性甚至小於基於不同史料推理所得出的其他歷史可能性。

袁紹為什麼一直打不過曹操?兗州之戰或可見端倪

一、袁紹介入兗州之戰的動機

在研究袁紹與兗州之戰的關係時,我們首先看看袁紹是否有介入兗州之戰的動機。初平元年(190)正月,關東諸將起兵討伐董卓,袁紹被推為盟主。兗州刺史劉岱、東郡太守橋瑁、陳留太守張邈、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都參與此役,而東郡、陳留、山陽、濟北為兗州屬郡。

劉岱、橋瑁等那時駐紮在陳留郡的酸棗。後劉岱因與橋瑁相惡而殺掉對方,並以王肱領東郡太守初平二年(191)七月,袁紹脅冀州牧韓馥而取得該州。那時黑山軍於毒《後漢書》中為“幹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略冀州魏郡與兗州東郡。黑山軍的舉動威脅到佔據冀州不久的袁紹,而其活動範圍則超出冀州,還波及到兗州東郡。因此袁紹為抵禦黑山軍,需要兗州方面的有力配合。但王肱卻難以勝任,史稱其“不能御”。

這時曹操趁機引兵入東郡,在濮陽擊敗白繞等。袁紹因表曹操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由於東郡鄰近冀州,距鄴城也不遠,袁紹欲在此地置一盟友,這樣在其力爭河北時可防護其側背。而曹操將治所選在東郡黃河以北部分的東武陽,便於與袁紹在軍事上進行合作。次年,曹操再次戰勝黑山軍於毒、眭固等,從而保住東郡。這樣他又一次對袁紹根據地的側後予以防護。

兗州刺史劉岱不聽鮑信勸告迎戰入侵的黃巾軍被殺後,曹操在鮑信、陳宮等人支援下領兗州,並擊敗黃巾軍。曹操那時注意拉攏陳留太守張邈。以前張邈在袁紹為盟主後曾因其有驕矜色“正議責紹”。後袁紹欲使曹操殺張邈,但被曹操拒絕。初平四年(193),曹操因其父被陶謙部下所殺而從兗州率軍進攻陶謙時,曾對其家說:“我若不還,往依孟卓(張邈字)。”看來此時曹操對張邈可能還較為信任。

袁紹為什麼一直打不過曹操?兗州之戰或可見端倪

那時來到關東後一度投奔袁紹的呂布因袁紹“患忌”他而離開其處,袁紹令部下追擊,但他們都畏懼呂布“莫敢逼近者”。呂布途經兗州時,張邈與他把手共誓。袁紹聽說後“大恨”,他會認為張邈有意拉攏在關東尚無穩定立足地的呂布,而其矛頭則指向他本人。

為此事袁紹可能會繼續向曹操施壓,而張邈也擔心曹操最終仍會為袁紹而向他進攻(他可能還顧慮曹操為鞏固兗州遲早會向陳留郡開刀)。而這時曹操又因殺邊讓而引起兗州眾多人士不安與敵視,在曹操領兗州一事上起過重要作用的陳宮也轉而反對他。興平元年(194),曹操再次東攻陶謙時,陳宮、張邈等趁機迎呂布入兗州。

兗州局勢的這種變化應該說是袁紹不能容忍的。他所敵視的呂布、張邈聯合起來如果完全控制兗州,將使他腹背受敵——他北面的敵人公孫瓚此時尚未被消滅。因此,如果曹操在收復兗州的戰役中向他求助,袁紹肯定會給予援助。而上年初袁紹與公孫瓚各罷兵,其後他又討滅黑山軍於毒等部,並擊殺張燕部多人,對他而言北面局勢相對穩定下來。這樣袁紹也就有可能率軍南下兗州。

二、袁紹擊敗呂布

呂布在陳宮等人支援下入兗州後,該州下屬郡縣大都支援他,只有鄄城、範、東阿仍為曹操守。呂布、陳宮當時的部署是:呂布攻鄄城,陳宮率軍往東阿,並派汜嶷取範。但三路進攻都未得手。曹操認為:呂布得兗州後,攻鄄城不下就退駐東郡濮陽,而不是據東平國,斷亢父、泰山之道,乘險邀擊其軍“吾知其無能為也。”

至於呂布為何不積極進軍斷亢父、泰山之道,而是採取退守濮陽等待曹操來攻的策略,可能出於以下考慮:他或擔心在前據東平、亢父時夏侯忄享奪回濮陽,或內心對袁紹仍保持一定的警覺——畢竟東郡緊鄰冀州。此外,呂布是從河內到兗州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據守離河內較近的濮陽使其進退裕如。

袁紹為什麼一直打不過曹操?兗州之戰或可見端倪

曹操進攻濮陽並不順利,他曾中反間計攻入城內但被擊敗。那麼此後戰局是如何演變的?按照《三國志·武帝紀》的記載,曹操“與布相守百餘日。蝗蟲起,百姓大餓,布糧食亦盡,各引去。秋九月,太祖還鄄城。布到乘氏,為其縣人李進所破,東屯山陽。”同書《呂布傳》的記載類似。這類記載其實存在一些可疑之處:曹操在不能攻克濮陽的情況下因缺乏軍食後撤,呂布為何也“引去”並前往乘氏又到山陽?

他可以一面防守濮陽,一面派部下到其他地方籌糧。呂布在乘氏“為其縣人李進所破”,可見其軍戰鬥力下降較多,這又是為什麼?呂布戰敗後前往山陽,離濮陽就更遠了,難道他不怕曹操從鄄城回師攻佔該城嗎?濮陽所在的東郡靠近張邈的陳留郡與張楊的河內郡,對呂布而言應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有其他重要原因,他本來應注重守衛此城的。

如果說該年曹、呂的戰鬥主要是圍繞濮陽展開的,第二年雙方的戰鬥重心已經轉到山陽郡、濟陰郡,主要圍繞鉅野、定陶等展開。這又是為什麼呢?呂布在鉅野、定陶作戰失利後撤往徐州,他為什麼不是設法撤到陳留或回到陳留北邊的東郡呢?為何張邈跟隨呂布離開卻讓其弟張超帶家屬留守陳留雍丘呢?

對這些問題的解答,陳琳的《檄州郡文》中給出了一些線索“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于徐方,地奪於呂布,彷徨東裔,蹈據無所。幕府唯強幹弱枝之義,且不登叛人之黨,故復援旌擐甲,席捲赴徵,金鼓響震,布眾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復其方伯之任,是則幕府無德於兗土之民,而有大造於操也。”

這裡提到了曹操失利的窘境,又提到袁紹親自率軍出征,並擊敗呂布,這樣才“拯其死亡之患,復其方伯之任”。戰前檄文中可能會誇大敵方的罪惡,或炫耀己方的實力、功績,但不至於憑空捏造自己未做過的事(這樣會使得檄文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因此在官渡之戰前陳琳虛構袁紹當年出征兗州援助曹操之事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

袁紹為什麼一直打不過曹操?兗州之戰或可見端倪

過去當袁紹下令部下追擊呂布時,沒人敢於逼近他。這次袁紹如要援助曹操,派其手下將領去也難以勝任,所以會有他親自出徵之舉。至於袁軍到達東郡的時機,應該是在曹操在濮陽敗於呂布之後,這就是《檄州郡文》中所說的“拯其死亡之患”。所以後來才出現呂布、曹操軍隊都撤離濮陽的情況,因為濮陽應該被袁紹佔據了。不僅如此,袁紹還應占據了東郡原來被呂布控制的其他地方,不過範、東阿仍忠於曹操。

袁紹佔領東郡大部,壓縮了呂布的戰略活動空間,迫使其轉到東邊的濟陰郡、山陽郡,而就此遠離了張楊控制的河內郡。呂布被袁紹等擊敗後,其軍隊戰鬥力下降較大。次年他與曹操作戰數次失利,後與陳宮等人東行撤往徐州。

三、袁紹軍隊曾佔領東郡的歷史記載

有關袁紹軍隊曾佔領東郡是否還有其他證據呢?在《三國志·臧洪傳》中,提到袁紹派臧洪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臧洪原為張邈弟張超屬下,在受張超派遣出使幽州劉虞時,中途遇到戰事,並被袁紹留下。後來他為袁紹守青州,僅二年時間“群盜,奔走”,連袁紹也嘆其能。以前曹操在領兗州後是讓夏侯領東郡太守的此時如果不是袁紹軍隊佔領東郡大部,袁紹顯然無法任命一位東郡太守,更不要說任命曾為張超屬下的臧洪了。

袁紹將臧洪從青州調來東郡,除當時兗州局勢較為複雜外,應還有其它考慮。他讓臧洪治黃河以北的東武陽而非黃河以南的濮陽,表明其主要任務為掩護冀州側背,而不是對兗州取攻勢。以前曹操在袁紹支援下以東郡太守領兗州,此時袁紹置臧洪於東郡,或還考慮若曹操在兗州徹底失敗或同意與他“連和”就以臧洪接任兗州刺史。

值得注意的是,袁紹在曹、呂之戰未結束時就以臧洪為東郡太守,似未顧及曹操的利益。袁紹不會不知道臧洪的為人及其曾為張超屬下,因此他此舉其實表明他在控制東郡後不願意繼續親自介入兗州戰局。此時呂布對冀州可能產生的威脅已較小,袁紹可以對兗州的局勢轉而採取觀望的態度。但促使這一轉變可能還有另一因素。

袁紹為什麼一直打不過曹操?兗州之戰或可見端倪

袁紹佔領東郡大部後,曹操回到其家所在的鄄城——該地距東郡很近,處於袁紹軍隊的前線。這時袁紹“使人說太祖連和,欲使太祖遷家居鄴”。二人本為盟友,此處“連和”的意思其實是讓曹操成為其屬下。

曹操當時可能感到袁紹據東郡大部,呂布、張邈仍據山陽、陳留等地,他在兗州已難有作為,本想同意,但被程昱勸阻“:將軍自度能為之下乎?將軍以龍虎之威,可為韓、彭之事邪?今兗州雖殘,尚有三城。能戰之士,不下萬人。以將軍之神武,與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業可成也。”曹操拒絕“連和”後,應會向袁紹表明自己仍會與呂布作戰。

而袁紹知曹操不願居其下,因此就派臧洪守東郡,他自己可臧洪出任東郡(陳留郡北面鄰郡)太守,且他的為人張超又很有把握,這可能是呂布敗走後張超仍留守雍丘的一個原因。當曹操轉而圍攻張超時,臧洪“勒所領兵”,又從袁紹請兵馬以援救張超,但被袁紹拒絕。後張超被曹操族滅。

臧洪對袁紹坐視張超覆滅極為不滿,於是和袁紹斷絕往來。隨即袁紹出兵包圍臧洪所部,經過長期圍城後才獲勝。這可以說是袁紹參與此次兗州之戰的尾聲。袁紹之所以出兵,一個重要原因應是擔心曹操搶先圍攻東郡。此後東郡大部應仍在袁紹掌握中。

袁紹為什麼一直打不過曹操?兗州之戰或可見端倪

如果我們注意到袁紹佔據東郡大部,後來袁、曹關係中有一點就更可以理解了:那就是當曹操迎漢獻帝都許後,袁紹向曹操提議“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鄄城在曹操領兗州時,本為他家所在地,也可稱為“全實”。但這次曹操為何堅決拒絕呢?那時他畢竟曾因“大懼”讓大將軍位給袁紹,表明他還是想對袁紹妥協的。

如果鄄城位置不是對曹操過於不利,他仍有可能讓步。此次曹操不肯退讓的原因,是因為在袁紹佔領東郡大部的情況下,鄄城由於距該郡過近,易於被袁紹攻佔或控制。袁紹的提議,其實是讓漢獻帝居於袁、曹雙方“邊境”上靠近曹操的一側,而這對已下決心“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來說,因其失去對漢獻帝控制的風險過大,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四、結語

陳壽在《三國志》中,對曹操早期曾接受袁紹幫助一事是有所迴護的。不過按照他的筆法,他若在一處有所迴護,有時會在其他地方透過特定編排或特定寫法予以某種暗示。在《後漢書》中,呂布是與劉焉、袁術合傳的,這完全可以理解,他們都曾是東漢末年割據一方的軍閥。但在《三國志》中,陳壽是將呂布與臧洪合傳的。

按道理說二人差別較大(臧洪先是作為張超下屬,後是作為袁紹下屬,與呂布難以“平起平坐”),並無直接關係,且一褒一貶,不太適於合傳。能把他們二人聯絡起來的,除了張邈、張超外,應該就是兗州之戰了。在《呂布傳》中關於兗州之戰未提及的事(尤其袁紹出兵援助曹操之事),陳壽可透過《臧洪傳》予以一些暗示。

袁紹為什麼一直打不過曹操?兗州之戰或可見端倪

透過研究袁紹在曹操、呂布兗州之戰中所起的作用,我們可以對這一決定曹、呂雙方命運的兗州之戰有更全面的認識,從而不致把曹操在兗州之戰中的勝利完全歸功於“他的軍事才能”。這一研究還有助於使我們對初平、興平年間的袁、曹關係有更全面的瞭解。

袁紹、曹操後來走向公開分裂,固然與曹操堅持控制漢獻帝等因素有關,兗州之戰也埋下伏筆。曹操在此戰中拒絕與袁紹進行所謂“連和”,以及袁紹在其間任命臧洪為東郡太守,都為二人分合天平上的分裂一端添加了砝碼。而曹操在兗州之戰中最終戰勝呂布後,對兗州的威脅只能來自袁紹方面了。加上曹、袁二人都“有四方之圖”他們最終徹底決裂是必然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