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全球能源觀察|俄羅斯醞釀新供氣“大動脈”,歐洲能源危機依舊“無解”?

  • 由 21世紀經濟報道 發表于 動作武俠
  • 2023-01-15
簡介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釋出的早期冬季預測稱,歐洲12月可能有一股寒流來襲,在各國仍試圖應對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稀缺和天價能源之際,可能面臨更大的能源壓力

大動脈在哪裡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上海報道

俄烏衝突風波難平,各國能源博弈正愈演愈烈。10月17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俄氣)總裁米勒表示,不排除建成土耳其天然氣樞紐後,新樞紐承接“北溪”管道的全部輸氣量。

此前,10月1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曾提議,俄羅斯可以透過土耳其向歐洲供氣,並在土耳其建設歐洲最大天然氣樞紐。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14日同意在土與俄羅斯共同建設一個國際天然氣供氣樞紐,並已指示土耳其能源和自然資源部與俄羅斯相關部門合作。

俄羅斯為何此時提出在土耳其建設天然氣供氣樞紐?這背後其實有多重考量。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丁純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能源出口是俄羅斯經濟的重要部分,對歐洲出口大幅減少會影響其經濟。歐洲已經在堅定擺脫俄羅斯能源,同時也在推動能源轉型,這種轉變一旦完成可能很難再逆轉,俄羅斯仍希望同歐洲保持一定的經濟聯絡,留住這部分能源出口收入。此外,歐洲國家並非鐵板一塊,例如南歐國家並沒有堅決不用俄氣,俄羅斯仍希望和這些國家保持關係,在分化的歐洲中尋找機會。對土耳其而言,在境內建設歐洲最大天然氣樞紐會帶來大量利益,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有利可圖。

另一方面,歐洲的能源危機仍有惡化可能,並可能持續數年。金聯創天然氣分析師王亞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如果冬季氣溫低於往常,歐洲天然氣庫存將在2023年2月之前告急,或許歐洲氣價又將走出一波上漲行情。但是氣溫若與往常相當,以歐洲目前的供需情況還是有望挺過寒冬。

但問題在於,深陷氣荒危機的歐洲國家未來願意接收俄羅斯天然氣嗎?在土耳其建設天然氣供氣樞紐可行嗎?歐洲的能源危機又將走向何方?

新供氣“大動脈”前景蒙陰

從歷史上看,歐洲和俄羅斯的能源合作歷史悠久。但俄烏衝突成為了“世紀轉折點”,俄歐之間最堅固的“能源紐帶”逐漸被斬斷。北溪管道洩漏事件更是徹底斷送了歐洲在年底前透過“北溪-1”管道獲得俄羅斯天然氣的可能性,未來俄歐雙方的能源聯絡也不太可能短期恢復。

9月26日,由俄羅斯經波羅的海向德國輸送天然氣的“北溪-1”和“北溪-2”管道位於瑞典和丹麥附近海域的部分出現四處洩漏點,各方普遍認為這一事件系“蓄意破壞”。短期內,“北溪事件”徹底斷送了俄透過北溪管道恢復向歐洲供氣的可能性。

鑑於“北溪-1”管道已經停運,“北溪-2”管道更是從未啟用,這一事件實際影響其實並不大。但更大的問題在於,利益關係複雜的各方以能源作為籌碼激烈博弈,讓北半球接下來的冬天充滿了不確定性。

在北溪管道“陣亡”後,俄羅斯計劃與土耳其建設新供氣樞紐,但這一新供氣“大動脈”前景並不明朗。從實際操作層面來看,推進土耳其天然氣樞紐困難不少。

在丁純看來,歐洲已經透過對俄羅斯的第八輪制裁,如果後續考慮使用土耳其天然氣樞紐輸送的俄羅斯天然氣,那麼就不得不考慮前述制裁會否瓦解的問題。即使面臨經濟衝擊,歐洲迄今仍在堅決排斥俄羅斯能源,轉圜需要時間和環境條件的變化。而且歐洲一些國家對土耳其的印象並不太好,土耳其天然氣樞紐推進起來也會面臨不少阻力。

此外,當被問及是否排除“北溪-2”專案供氣可能性時,德國政府發言人霍夫曼10月12日表示:“是的,必須確定不再依賴兩條可能遭到破壞的管道,俄羅斯不再是可靠的能源供應商。”

從種種跡象來看,歐洲已經打算告別俄羅斯天然氣。王亞飛分析稱,面對冬季供應緊張,歐盟及其成員國早在夏季就提出明確措施來應對俄羅斯供應中斷風險,這一系列措施包括增加供應來源多樣化、設定最低庫存目標及強制削減消費。日前歐洲天然氣庫存已突破90%,提前實現設定的80%的目標;消費方面,歐盟計劃在今年8月到明年3月將天然氣消費減少15%,如果冬季氣溫與往年水平相當,取暖用氣需求將比2021年減少。供應方面,隨著美國自由港於11月初恢復,液化天然氣供應將繼續在供暖季發揮關鍵作用。另外,來自其他鄰近國家(挪威、阿爾及利亞和亞塞拜然)的管道氣也同比大幅增長。

過冬要看老天爺臉色

儘管歐洲已經為緩解能源危機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但如果今年的冬天分外寒冷,歐洲仍將陷入一場更大的危機。

歐洲接下來可能將迎來寒冬。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釋出的早期冬季預測稱,歐洲12月可能有一股寒流來襲,在各國仍試圖應對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稀缺和天價能源之際,可能面臨更大的能源壓力。

歐洲國家還面臨著尷尬的現實,一方面面臨著嚴重的能源危機,極度渴求液化天然氣,另一方面,數十艘裝載液化天然氣的船隻卻在歐洲海岸附近漂流,無法及時卸貨。由於液化天然氣終端和輸氣管道不足,再加上氣化工廠儲罐幾乎已經裝滿,無法及時將天然氣輸送到歐洲各國,這暴露出歐洲的再氣化能力嚴重不足。另外,歐洲各國搶氣行情已推升全球液化天然氣船運價格創下歷史新高。

標普全球評級董事總經理Emmanuel Dubois-Pelerin指出,歐洲目前面臨冬季天然氣供不應求的缺口約為7%-8%,相當於200億立方米;若冬季氣候嚴寒,這個數字可能翻倍,若氣候溫和,歐洲就不必實施配給,也不必加速降低天然氣需求。

在寒冬日益迫近之際,德國總理朔爾茨17日下令將該國剩餘三座核電站的壽命延長至2023年4月中旬,以抵禦可能出現的能源短缺。按原有計劃,德國在今年年底前逐步淘汰三座核電站。

王亞飛對記者表示,未來歐洲能源市場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天氣和俄羅斯繼續減少供應的風險。雖然10月歐洲氣溫較往年季節水平偏高,但是預計12月會出現極端寒冷天氣。另外,歐盟一直討論對俄羅斯天然氣進口價格設定上限。而俄氣總裁米勒16日警告稱,一旦對俄天然氣限價,將違反現行合同條款,導致俄氣停止供應。

造成影響的不只有歐洲天氣。Energy Aspects分析師Leon Izbicki指出,冷冬可能使歐洲天然氣需求上升80億立方米,若亞洲也遭遇冷冬,需要競購更多天然氣用於取暖,歐洲的天然氣供應缺口可能高達190億立方米,到冬季結束時,天然氣庫存可能降至18%的危險水平,面臨區域燃料短缺風險。

能源危機幾乎“無解”

需要注意的是,10月14日,德國比原計劃提前兩週多完成了天然氣庫存達到95%的目標。此前,德國還提前一個月實現了85%的囤氣目標。

儘管德國在囤氣方面取得的進展降低了實施能源配給風險,但這並不代表風險解除,最終情況如何仍取決於企業和家庭減少能源消耗的程度以及這個冬天會有多冷。

德國聯邦網路局主席Klaus Mueller此前表示,即使德國的天然氣儲存設施100%填滿,在俄羅斯完全停止供應的情況下,也只能維持兩個半月。除非家庭設法減少至少五分之一的天然氣消耗,否則要避免出現緊急情況將是一項挑戰,屆時可能實行定量配給。

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已經擔心,長期能源成本飆升,可能導致德國整個製造業減產或者遷往運營成本較低的國家,從根本上改變德國的工業格局。

自俄烏衝突升級以來,歐洲一直在全球尋找俄羅斯管道天然氣的替代品。貿易形式更為靈活的液化天然氣成為首選,導致液化天然氣現貨價格長期以來的“亞洲溢價”被“歐洲溢價”取代。另一方面,美國、卡達等國的液化天然氣新增產能大部分要到2025年才能大幅投產。

德國副總理哈貝克也曾抱怨美國賣給盟友的天然氣價格高到離譜:“一些國家,甚至包括友好國家的天然氣在一些情況下達到天價……這肯定會引發問題,我們必須討論這個問題。”

從資料上看,美國能源公司只需花6000萬美元就可將一艘液化天然氣運輸船裝滿,而歐洲收購價已飆升到2。75億美元,除去運輸等成本,每艘船可賺超1。5億美元。

法國總統馬克龍也指責美國高價出售天然氣。馬克龍表示,美國向歐洲提供天然氣是好事,然而用4倍的價格出售,這不是友誼的真諦。“我們要告訴美國和挪威朋友,你們提供了天然氣,這很好,但是在交易中有些事不能再繼續下去了,那就是你們賣給自己人是原價,而我們要支付四倍的價格,我們不認為這是友誼的真諦。”

更糟糕的是,高昂的天然氣和電力價格甚至還影響了新能源發展。諮詢機構Rystad Energy指出,歐洲電價飆升正危及當地提升太陽能和電池製造能力的計劃,也可能阻礙歐洲大陸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預計歐洲約有35GW的光伏製造專案以及超過2000GWh的電池製造專案面臨被擱置的風險。以挪威為例,電力成本增加六倍可能會迫使太陽能製造商在今年內停工。預計數年內歐洲都會缺乏天然氣,因此高電價將繼續存在,太陽能製造廠投融資可能面臨挑戰。

整體而言,俄烏衝突下政治考量已經凌駕於經濟利益之上,昔日強大的俄歐能源紐帶已經基本斷裂,歐洲能源危機短期內也基本“無解”。

丁純認為,未來歐洲可能會把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儘可能降到最低,改變自身的能源結構,這可能是大勢所趨。後續走向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俄烏衝突進展,仍存在不確定性。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