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以色列歷史上的“摩西行動”,為何會產生“環境孤兒”?

簡介“摩西行動”和“約書亞行動”之後,衣索比亞的猶太社團只剩下沒有能力徒步穿越邊境的老弱婦孺,以色列政府繼續尋求其他途徑,力圖把所有的法沙拉人都遷往以色列定居

摩西一生幾次得罪神

以色列歷史上的“摩西行動”,為何會產生“環境孤兒”?

關鍵詞

:摩西行動、“環境孤兒”產生

前因:

摩西行動

據《聖經》記載,遠古時代,猶太人在先知摩西的帶領下逃出埃及,來到“流著奶和蜜的土地”,巴勒斯坦。到了現代,以色列政府借用這一歷史事件的寓意採取新的“摩西行動”將近2萬名衣索比亞猶太人接回以色列。

以色列歷史上的“摩西行動”,為何會產生“環境孤兒”?

▲摩西

後果:

“環境孤兒”產生

“摩西行動”之後,以色列產生了1000餘名“環境孤兒”,這些孩童在轉移的過程中與在非洲的家人失散,直至1991年的所羅門行動再次轉移猶太人,“環境孤兒”才有所減少。

以色列歷史上的“摩西行動”,為何會產生“環境孤兒”?

▲以色列環境孤兒

過程始末

一、以色列發起“摩西行動”

1984年,以色列發起“摩西行動”,大規模空運衣索比亞的猶太移民,之後幾年陸續從衣索比亞和前蘇聯地區引進移民。

衣索比亞猶太人也被成為法拉沙人,其含義為“走向流散”。關於法拉沙人,有一個動人心絃的故事,據說在流散的許多個世紀裡,法拉沙人堅守著猶太傳統,而他們儲存歷史的方式是靠一代一代人口耳相傳,最終在代號為“摩西行動”的空運幫助下,歷經艱辛,迴歸了以色列。

以色列歷史上的“摩西行動”,為何會產生“環境孤兒”?

▲衣索比亞地理位置

二、法拉沙人的起源

關於法拉沙人的起源也有幾種不同的傳說,有人說他們是古代以色列人丟失的但部落。還有人說他們是所羅門王和示巴女王的兒子孟尼利克一世的後代。

又有人認為他們是公元前586年,第一聖殿被毀之後,一部分猶太人逃亡埃及,後定居在衣索比亞。

最後一種說法是在幾個世紀以前,衣索比亞的一些基督徒和異教徒皈依了猶太教,法拉沙人是這些皈依者的後代。在1975年以色列部際委員會上,法沙拉人猶太特徵的真確性得到最終認可,適用迴歸法。這奠定了政府將法拉沙社團帶回以色列的基礎。

1977年前,只有很少的法拉沙人移民到以色列。貝京上臺後,與衣索比亞總統秘密簽署了一項協定,以色列向衣索比亞透過空運運輸武器,作為回報,衣索比亞政府同意飛機返航時帶上法拉沙人。

起初這一計劃進行得非常順利,很快便有121名法拉沙人被帶回以色列。不料這一計劃被媒體所爆料並遭到民眾的抵制,以色列當即停止了這一項方案。

以色列歷史上的“摩西行動”,為何會產生“環境孤兒”?

▲摩西行動

三、法拉沙人被送往以色列

19世紀80年代,法拉沙人在衣索比亞的處境變得惡劣。衣索比亞政府下令禁止猶太人傳教,禁止教授希伯來語,甚至有一些法沙拉社團的人被抓起來,冠以“猶太復國主義間諜”的罪名。

1984年,衣索比亞遭遇嚴重饑荒,只得向西方國家求援,以色列向華盛頓提出請求:任何援助的實施都加上一個附加條件,即允許衣索比亞的猶太人迴歸以色列。迫於壓力,衣索比亞政府只得同意。

接著以色列派使者來到衣索比亞,引導當地的法拉沙社團徒步穿過衣索比亞邊境,去往蘇丹,再乘坐飛機抵達以色列。

之後,蘇丹的難民營裡聚集了近萬名法拉沙人,等待去往以色列。從1984年11月到次年1月,一項被稱為“摩西行動”的45天大規模空運被執行起來,8000餘名法拉沙人被送往以色列。

以色列歷史上的“摩西行動”,為何會產生“環境孤兒”?

▲摩西行動中的大批移民

四、“摩西行動”並不輕鬆

同年12月6號,《華盛頓猶太週刊》發表了一篇有關“摩西行動”的報道,還刊登了猶太呼籲聯合會的一整頁廣告。此文一出,“摩西行動”立即招致阿拉伯人的抵制,只得戛然而止。

仍滯留在蘇丹的幾百名法拉沙人只能艱難度日。後來,在美國情報局的幫助下,以色列政府又秘密發動了一項代號為“約書亞行動”的空運將剩下的猶太人帶回國內。

“摩西行動”和“約書亞行動”之後,衣索比亞的猶太社團只剩下沒有能力徒步穿越邊境的老弱婦孺,以色列政府繼續尋求其他途徑,力圖把所有的法沙拉人都遷往以色列定居。

不料想,以色列社會對法沙拉人的吸收並不順利,法沙拉人突然被送進西方式先進的以色列社會一時難以適應,這個與過去斬斷聯絡的社團出現了危機,忍受著前所未有的焦慮感和孤獨感,甚至出現了新移民自殺的情況,這在衣索比亞是聞所未聞的。

雖然融入以色列社會的過程異常辛苦,但來自衣索比亞的猶太人中的青年一代主要透過參加國防軍的方式融入了以色列社會,為以色列社會的各行各業提供了勞動力。

以色列歷史上的“摩西行動”,為何會產生“環境孤兒”?

▲以色列

結論:

“摩西行動”之後,以色列人口開始大規模增加,人口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以色列國家隨著法沙拉人的加入力量更為壯大。

【參考資料】《不列顛百科全書》《世界通史》《民數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