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他設下美人計建立唐朝 李淵允許他鑄錢 最終慘遭流放

簡介不僅如此,李淵還在改鑄錢幣時,賜予裴寂一項特權:允許他自行鑄錢

勳庸是什麼意思呢

這段日子,晉陽宮副監裴寂心情是極好的。

他每次與龍山縣令高斌廉賭博,都贏了不少錢。算起來,足有數百萬錢之多。一掃過去“逢賭必輸”的黴運啊。

就在這時候,太原留守李淵的公子李世民來找他了。李世民說:“這數百萬錢,是我讓高斌廉專門輸給你的。”

裴寂大驚:“你我非親非故,為什麼要故意輸錢給我?”

李世民說:“只請你做一件事情。”

他設下美人計建立唐朝 李淵允許他鑄錢 最終慘遭流放

這段日子,太原留守李淵心情是極好的。

李淵貴為唐國公,又成為太原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堪稱功成名就。更重要的是,李淵來到太原後,見到了他的老朋友裴寂。他們經常在一起飲酒作樂,追憶往年的快樂日子。神仙日子也不過如此啊。

這天,裴寂又請他喝酒了。在裴寂的勸酒下,李淵很快就喝得醉醺醺的。裴寂立即叫來幾個安排好的晉陽宮女,服侍李淵睡下。

次日,李淵醒來,發現身邊的晉陽宮女,不禁嚇得魂飛魄散。晉陽宮是隋煬帝的行宮,晉陽宮女是皇帝的女人。睡了皇帝的女人,這難道不是誅滅九族的大罪?

裴寂走過來,不慌不忙地說:“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李淵問:“你想怎樣?”

裴寂說:“只請你做一件事情。”

他設下美人計建立唐朝 李淵允許他鑄錢 最終慘遭流放

617年8月的一天,李淵在太原召開誓師大會,打著“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復隋室”的旗號正式宣佈起兵。

一時群情激昂,不在話下。

隨後,李淵、李建成、李世民父子揮師南下,渡過黃河,趁虛而入直搗關內。由於隋煬帝出遊在外,遠在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關內隋軍力量薄弱;同時中原各路農民起義軍正在互相激戰,根本就顧不了關內。李淵大軍幾乎沒遇到像樣的抵抗,就於當年底順利攻克長安。

618年4月,隋煬帝在江都被被叛軍縊殺。當年6月,李淵在長安建立了大唐王朝。

他設下美人計建立唐朝 李淵允許他鑄錢 最終慘遭流放

大唐王朝建立後,論功行賞,裴寂因為參與策劃太原起兵,立下極為特殊的功勞,被李淵任命為尚書右僕射,成為宰相。

李淵對裴寂寵愛有加,經常賜予他御膳。每次上朝時,李淵一定請他與自己同坐;散朝後,還把他留下來商量國家大事。李淵對他言聽計從,還很親熱地喊他為“裴監”,絕不直呼其名。

不僅如此,李淵還在改鑄錢幣時,賜予裴寂一項特權:允許他自行鑄錢。允許自行鑄錢,這是什麼概念?這相當於在現代社會允許一個人自己印刷鈔票!有比這更酸爽的特權嗎?有這特權在手,裴寂還差錢嗎?

當然,不差錢是一回事,有沒有命享受又是一回事。在皇權為天的古代,大臣們也是提著腦袋過日子啊,分分鐘都有掉腦袋的危險。李淵倒是考慮得很周到,他說,你不是怕死嗎?我就讓你免死兩次,“恕二死”。

他設下美人計建立唐朝 李淵允許他鑄錢 最終慘遭流放

俗話說,“樹大招風”。裴寂獨受皇帝恩寵,必然會遭人妒忌。

621年,麟州刺史韋雲起給朝廷打報告,告發裴寂謀反。李淵收到報告後,馬上派相關部門進行調查。調查的結果是沒有真憑實據。

看著一臉無辜的裴寂,李淵好言寬慰,說:“朕之有天下者,本公所推,今豈有貳心?皂白須分,所以推究耳。”意思是,我能獲得天下,本就是你所促成的,你又豈會懷有貳心?只不過要分青紅皂白,這才進行調查。

隨後,李淵命自己的3個貴妃帶著美食來到裴寂家中飲宴,到第二天才回來。李淵用這種獨特的方式來表示對裴寂的恩寵。

他設下美人計建立唐朝 李淵允許他鑄錢 最終慘遭流放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依然對裴寂優厚有加。他增加裴寂的食邑到1500戶。

628年,李世民離開皇宮到南郊祭祀。他命裴寂與長孫無忌與自己同乘一輛御輦。裴寂表示謙虛,不肯乘坐。李世民說:“以公有佐命之勳,無忌亦宣力於朕,同載參乘,非公而誰?”

恭敬不如從命,裴寂只好從了。君臣3 人就同乘坐一輛御輦,同去同回。

他設下美人計建立唐朝 李淵允許他鑄錢 最終慘遭流放

如果故事到了這裡,就結束了,對於裴寂來說,無異於一個圓滿的結局。然而,不幸的是,裴寂又多活了幾年。

629年,一個叫法雅的和尚,因為妖言惑眾,遭到懲處。裴寂受到牽連,被李世民免除官職,削去一半食邑,遣返故里。裴寂想留在長安,李世民冷冰冰地說:“計公勳庸,不至於此,徒以恩澤,特居第一。武德之時,政刑紕繆,官方弛紊,職公之由。但以舊情,不能極法,歸掃墳墓,何得復辭?”

裴寂只好悻悻地回到故里。

這樣就夠了嗎?並沒有。裴寂回到故里後,有狂人對裴寂的家僮說“裴公有天分”。狂人死後,裴寂知道了這件事,不敢報告給皇帝,讓人暗中殺掉知情的家僮。可是,紙怎麼包得住火呢?最終此事被捅到李世民面前。

李世民怒不可遏,以“結交妖人”“負氣憤怒”“匿而不奏”“殺人滅口”四大罪狀將裴寂流放到靜州(今四川省旺蒼)。不久,裴寂病逝於靜州,終年60歲。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