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諸葛亮上方谷火攻司馬懿,天降大雨後,他為何阻止部下用箭射殺?

簡介所以,諸葛亮火燒上方谷,欲燒死司馬懿,而大雨把大火熄滅時,才會阻止部下放箭追擊

火攻是什麼意思

諸葛亮上方谷火攻司馬懿,天降大雨後,他為何阻止部下用箭射殺?

大江東去,淘盡英雄。

三國是一個熱鬧的時代,勳貴與草莽相決,宦官與朝臣相爭。所有人的雄心大志、陰謀陽謀都碰撞在了一起,閃耀出在歷史長河也未能湮滅的輝光。但是這份熱鬧的幕後,卻是百姓哀哭,英雄競折。賢良瀝盡一生的心血,也未能換得自己的明主霸業大成。

諸葛亮,這個向來被視作神明般的風流人物,幾乎是三國時智慧的化身。他到劉備麾下後,劉備就登上了榮耀之路,直到最後,天下三分有其一。

連諸葛亮最後的對手司馬懿也不由感嘆,諸葛亮是天下奇才。可惜的是,與司馬懿的對弈中,諸葛亮最終也沒有落下那枚決勝的棋子。末了,諸葛亮先一步抱憾而終,徒留無數身後名。

諸葛亮上方谷火攻司馬懿,天降大雨後,他為何阻止部下用箭射殺?

隆中耕田

諸葛亮幼年失怙,被叔父撫養成人。後來,叔父和當時據守荊州的劉表是故交,就帶著他一起去了荊州。年少時的諸葛亮,儀容俊偉,身姿頎長,鄉人見到他都覺得是成事之才,將來必有作為。但他到了隆中後,卻是在田間種地、讀書,過著自在悠閒的生活。

文人墨客這種山野之趣,向來不同於普通的耕夫漁民。陶淵明種菊籬下,非是為換五斗米。王維臨淵垂釣,也非是為口腹之慾。前者是看取紅塵真意只想隱居,後者則是在等一個躍回朝堂的機會。

而諸葛亮又是為了什麼呢?若說他真的一心躬耕于田畝之間,不求聞達於諸侯,他又常常自比是管仲、樂毅這樣的忠臣良將;若說他有心出山,成就不朽之功業,他又確實閉於草廬,坐賞流雲,臥聽風雨。

諸葛亮上方谷火攻司馬懿,天降大雨後,他為何阻止部下用箭射殺?

蘇軾言:“古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或許諸葛亮就是如此,懷才而待,長久以來深自緘默,等待著那個點燃閃電,聲震人間的機會。

出山跟隨明主

諸葛亮平日不顯山不露水,卻常常喜歡嘯歌。嘯是當時文人表達內心情感的方法,運丹田之氣,長嘯吟詠。到了後來的魏晉,愈被文人引為風尚。著名的隨心狂人阮籍就常常喜歡在竹林裡嘯詠良久,可見是情思充沛之人所喜好的。諸葛亮有此愛好,又正當年少,想必內心也是充溢著激烈壯懷,無處排遣。所幸,這時,劉備出現了。

諸葛亮上方谷火攻司馬懿,天降大雨後,他為何阻止部下用箭射殺?

諸葛亮居於一方小小的草廬裡,劉備當時的天地又能有多廣闊呢?所以他溫和真誠地請求諸葛亮來幫助自己,來成全自己,三顧草廬,卑躬以禮。不同於當時曹操的兵多將廣,劉備稀缺人才,對諸葛亮這樣的人才愛如珍寶,奉若神明。他甚至滿懷感嘆地說:“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終於,在某一天,依從了心中的明主,二十六歲的諸葛亮出山了。他相信只要主聖臣良,上行下效,將來必能帶礪山河,國以永寧。劉備曾經五易其主,四失妻子,無兵無地,屢屢戰敗。徒有英雄之志氣,卻不得用武之地。諸葛亮卻慧眼識珠,認為他是個英雄,遂許驅馳,真正令他翻身而起,“昔日齷齪不足誇”。

諸葛亮上方谷火攻司馬懿,天降大雨後,他為何阻止部下用箭射殺?

諸葛亮想成就的是蕩平天下的霸業,臥龍多年擇得明主後,他向劉備獻策,決心聯吳抗曹。後來在赤壁之戰時,他也促成了孫劉聯盟,漸漸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他以智謀見長,同時心性非常人可比,“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謹慎是他最大的特點。可諸葛亮一直渴望的北定中原,還於舊都,卻始終沒有成功過。於是後人有了一樁奇聞,說司馬懿命中註定就是諸葛亮最大的對手。有一次諸葛亮把司馬懿困在山谷中要放火燒死他,卻天降大雨讓他給逃了,而諸葛亮也沒有再追擊,就此一失足成千古恨。

火燒上方谷,大雨後放走司馬懿

那是在一個春日,諸葛亮的一次北伐,他與司馬懿各自一方,在渭水作戰。彼時司馬懿大軍在握,在軍事力量上是要比諸葛亮佔優勢的。而諸葛亮這邊,卻是在有條不紊地安排兵士安頓下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強有力的後勤保障是在戰爭上堅持的重要條件。

諸葛亮上方谷火攻司馬懿,天降大雨後,他為何阻止部下用箭射殺?

糧草齊全後,司馬懿卻遲遲不肯出戰,如何羞辱怒罵也充耳不聞,卻是難壞了諸葛亮的部下,紛紛不知如何是好。諸葛亮就乘著小車,親自觀察周邊地形,從渭水沿岸的草木摺痕,到群山環抱的亂石叢中,諸葛亮在思考取得渭南的制勝關鍵。

從三國諸多戰爭來看,兵之多寡不是戰爭的關鍵點,重要的是因利制權,利用己方條件,塑造出有利於自己的戰爭局勢來。果不其然,諸葛亮最後在渭河上發現了上方谷。上方谷的谷口狹小,勉強通人,整個谷看起來很像是一個葫蘆。

這當然不是武陵人的世外桃源入口,諸葛亮卻看得眼前一亮,心裡激動起來。聰慧如他,早已想出了一條無雙妙計,只覺得勝利在望,夙願將成了。上方谷的入口小,裡面卻是大片的空地,足以容納一千多人,實在是一個天然的大甕。諸葛亮命人挖下深洞,運來乾柴、硫磺、硝石等引火之物埋好,又設下地雷。

諸葛亮上方谷火攻司馬懿,天降大雨後,他為何阻止部下用箭射殺?

大甕已經備好,餘下要做的,就是引司馬懿來咬鉤了。

諸葛亮在谷中設下伏兵,又派魏延前去向司馬懿誘戰,又囑咐他:切記不能獲勝,要敗退而逃。魏延知曉諸葛亮智計無雙,聽從吩咐,與司馬懿的軍隊數戰數敗,然後就按照預設的路線,假裝慌慌張張地撤回。

軍力懸殊,司馬懿又得了甜頭,不疑有他,帶著兵就乘勝追擊,又誤以為找到了諸葛亮積聚糧草的地方,一頭就撞進了上方谷中。

諸葛亮上方谷火攻司馬懿,天降大雨後,他為何阻止部下用箭射殺?

司馬懿既已入甕,諸葛亮一聲令下,部下頓時丟下了無數火把,燒斷了谷口。只聽得轟隆幾聲巨響,地雷攪動大地,塵沙漫天。乾柴火藥一齊翻出,遇上烈火就噼裡啪啦地燒起來。大火沖天而起,上方谷頃刻間成了一片火海。

諸葛亮的部下看見此景,以為這下司馬懿必死無疑,紛紛歡呼起來。誰料,天公不助孔明,大火熊熊時,忽然之間狂風大作,黑雲壓頂,幾道閃電後,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將燒得正旺的火焰盡數澆熄,地雷和柴火也盡被打溼,再無迴轉之機。

諸葛亮上方谷火攻司馬懿,天降大雨後,他為何阻止部下用箭射殺?

大勢已定,諸葛亮不再強求

司馬懿見天助我也,大喜過望,趁勢引兵而逃。諸葛亮的部下哪能不急,連忙向諸葛亮請示,再放箭追殺那司馬懿!可奇謀失算的諸葛亮此時沉吟片刻後,卻擺擺手拒絕了部下的請求,就此鳴金收兵,讓司馬懿逃走了。

諸葛亮一生欲定中原,北伐多年,此番費心籌謀,火燒上方谷,目的就是殺滅司馬懿。而司馬懿即在甕中,便是下了大雨,火器無功,為何不放下箭雨,乘勝追擊呢?

正所謂“多算勝,少算不勝”,諸葛亮心思縝密,每行一步必是深思熟慮。他深知,正是因為軍力懸殊,他才出此奇謀。而為防司馬懿察覺,他事先只帶了幾百人馬,司馬懿則有幾千人的軍隊在谷外等候。他就算再放箭雨,最終拼殺起來,也根本沒有什麼贏的可能,不過是白白犧牲罷了。“將不可以隅而致戰”,若憑一時的意氣怒意作戰,也就不是諸葛亮了。

諸葛亮上方谷火攻司馬懿,天降大雨後,他為何阻止部下用箭射殺?

另外作戰時的火攻,是最講究時機的。天乾物燥,萬里無雲時最宜火攻,諸葛亮原本已經挑好時日,萬事俱備,卻毫無預料地下了一場大雨,把這千古難逢的機會澆滅了。諸葛亮見此情景,也只能嘆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都不與襄助,還能有什麼辦法呢?不必強求了。

所以,諸葛亮火燒上方谷,欲燒死司馬懿,而大雨把大火熄滅時,才會阻止部下放箭追擊。也因此,蜀軍本就不盛的氣運漸漸衰微,諸葛亮去世後,更是徹底失去了再爭天下的氣力。

諸葛亮上方谷火攻司馬懿,天降大雨後,他為何阻止部下用箭射殺?

小結

“欲看江山無限,俱歸劉漢”的諸葛亮,在地利人和的上方谷一戰中都沒能殺了司馬懿,令人直呼可惜。而以忍著稱的司馬懿在以後也再沒有上當出兵,生生熬死了諸葛亮。更久的未來,他還會這樣熬下去,熬到江山在手。

從前,孫劉曹風頭大盛,角逐半生,卻讓司馬家得了全部的江山。可司馬家的江山也沒有坐穩,百年之後就分崩離析,名存實亡了。爭也罷,勝也罷,末了塵歸塵,土歸土。幾百年的戰亂無休無止,只苦了那些“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的將士,那些流離失所的百姓,也苦了諸葛亮這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泣血臣子。

免責宣告: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絡,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