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代木匠的流行與繡孃的規矩

簡介蘭州“90後”繡娘劉瑤用刺繡的形式表現“敦煌手姿”

秀坊女子是什麼

從古至今,中國人講究吉利,吉祥事、吉祥話、吉祥物,充滿在中國文化的每一處空間。不管是瓷器、工藝品,還是建築,在每一個圖景、每一處細節之中,我們都可感受到吉祥文化的無處不在。所以,從古至今,講究吉利的人們用諧音代替了這種吉祥意願,喜歡把一些美好的願望寄託在一些器物之上。也許今天我們不再常見木匠這個行當,更別說這些流行於農村木匠口中的話了。但在過去,木匠是個我們難以想象的火爆職業。

代木匠的流行與繡孃的規矩

古代工匠們經常會把木頭當人一樣看待,比如說起不好加工的小葉紫檀,他們經常會說:“脾氣”大很難“伺候”。這種把物和人平等看待,顯示中國文人追求友愛之心,而卻不像西方總想著征服。在明清時代,在木匠的眼中,木頭與人是一樣的,都是有靈魂有脾氣的。木頭其實是活的,它會隨著環境、溫度、溼度的變化,木料也會變形和熱脹冷縮,再硬再直的木頭,從中間劈成兩根,每一根不經過處理都會漸漸彎曲變形,這些都是木頭的“性格”。

代木匠的流行與繡孃的規矩

“風送楊花滿繡床,飛來紫燕亦成雙。閒靜正在停針處,笑嚼殘絨唾碧窗。”明朝詩人楊基的一首《美人刺繡》,道出了古時繡孃的巧手雅韻。古人思想封建,繡娘算是普通女子出路最好的職業了,古人對女子的要求極為苛刻,未婚女子一般不能到街上擺賣,就算有不錯的繡品也只能由父母兄弟出面賣,但這樣一來就耽誤了勞動力,所以女子要想靠繡品賺錢只能到繡莊、秀坊等地方做工,稱為繡娘。

蘭州“90後”繡娘劉瑤用刺繡的形式表現“敦煌手姿”。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千佛洞的總稱,是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而敦煌壁畫中佛像的手姿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數量巨多,技藝精湛。手姿的內容豐富多彩,傳神的姿態寄託了人們善良的願望。設計專業出身的劉瑤,大學期間會經常翻閱關於美學的書籍,而敦煌壁畫中的圖案讓她很是痴迷。劉瑤說:“從小受媽媽和姥姥影響,對刺繡很感興趣,畢業之後也一直從事刺繡事業。也正是因此,讓我有了用刺繡的表現方式來展現‘敦煌手姿’的機會。”

代木匠的流行與繡孃的規矩

在青島,有這樣一位名叫黃鳳的繡娘,她四五歲就會繡牡丹花;摘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刺繡金獎,曾在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和亞太工藝文化週上展覽。“土炕頭,五彩線,姥姥把花繡。”自從記事起,黃鳳就喜歡看姥姥刺繡。長到四五歲,她已經能在小手絹上繡牡丹花。姥姥撫著她的頭樂呵呵:這孩子行,能坐住。上小學後,黃鳳回到市裡讀書,暫別刺繡。直到2007年,辭職照顧癱瘓在床的婆婆,又和魯繡結了緣。說來也巧,黃鳳恰在報紙上看到了個招魯繡學員的廣告,“青島還有專教刺繡的地方!”黃鳳系統學起了刺繡,後多次去蘇州等地學習。2015年,她終於擁有了自己的繡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