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煙雲盡態│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一鍵直達

  • 由 全國文化產業資訊平臺 發表于 動作武俠
  • 2021-08-28
簡介【晚清】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第一冊 鍾繇 薦季直表 紙本墨拓鍾繇薦季直表(已毀)墨跡照片“民“字缺筆鍾繇楷書作品《薦季直表》被排在《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帖首,一改前代把帝王書風置於帖首的舊制,體現了乾隆對書法藝術的敬重之心

雲煙和煙雲意思一樣嗎

煙雲盡態│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一鍵直達

經過兩年的準備,湖南省博物館於1月22日在其新館推出“煙雲盡態——湖南省博物館藏《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以饗觀眾。該展由李海全、劉智鋒共同策展,共展出65冊(張)碑帖藏品,是湖南省博物館建館以來的第一個碑帖專題展,也是湖南省博物館在機構改革後書畫文獻研究展示中心策劃的第一個展覽,展示了該館豐富的碑帖收藏。該展覽將展至4月22日,為期三個月。

清代刻帖之風極為盛行,這與清代帝王好刻帖不無關係。《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鐫刻的一部大型叢帖,由清高宗弘曆特諭梁詩正、蔣溥、汪由敦等大臣根據乾隆九年(1744 年)編成的內府著錄文獻《石渠寶笈》裡的歷代書法名跡挑選、甄編、校勘、摹刻,歷時七年完成,共計 32 卷。叢帖名“三希堂”得名於乾隆藏於故宮養心殿西暖閣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墨跡三種。除了此三帖外,是帖所取內容宏富、洋洋大觀,刻錄了上起魏晉,下至晚明的 135 位名家的 300 多件墨跡珍品,此外還有題跋200多段、印章1600多枚,刻石495塊,鐫字9萬餘個。

刻帖完成後,1753 年乾隆在北海公園建閱古樓將帖石嵌入,又題“煙雲盡態”擘窠大字及七言詩於帖末附之。位於閱古樓後,建有八角攢尖青瓦石亭“煙雲盡態亭”一座。此次展覽取“煙雲盡態”為名,並選用了乾隆御筆為其海報字型,可見這四字內涵深意。“煙雲盡態”中“煙雲”指“落紙雲煙”,意指筆墨落到紙上如同煙霞雲彩一樣變幻多姿,比喻所收法帖的技法高妙,而“盡態”則強調了高妙的極致程度,此四字流露著乾隆皇帝對自己收藏的珍品的得意。另一方面“煙雲”也有“過眼煙雲”之意,雖然乾隆羅致購藏的珍品無數,但這些都是身外之物,就像煙雲一樣容易消歇。這四字又體現了他的收藏觀和人生觀,即所見即所得、“腹有詩書氣自華”,是一種灑脫的生活態度。

【清末民初】弘曆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榜題“煙雲盡態” 紙本墨拓

本次展覽以時間為脈,把展品按朝代順序分為“晉唐”“兩宋”“元明”三個單元。第一單元包含了樹立後世楷書、行書、草書“美的典範”的鐘(繇)王(羲之)名作以及王氏三代人的代表作。第二單元展示了以乾隆皇帝審美旨趣所刻的兩宋法帖,名帖坌集。第三單元陳列了以趙孟頫、董其昌書風主導的元明刻帖,趙、董書風備受清代帝王推崇,也是《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裡收錄數量最多的書家,可見乾隆皇帝對其的喜愛程度。

煙雲盡態│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一鍵直達

煙雲盡態│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一鍵直達

煙雲盡態│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一鍵直達

展覽現場(劉智鋒攝)

漫步展覽,展廳環境優雅,觀賞光源適宜,展陳佈置疏密得當,在傳統古代書畫陳列的基礎上,策展人巧妙的增加了碑匾、書房帖架、多媒體以及現場傳拓等立體化展示方式和體驗活動,使得展覽增加了不少趣味性。碑帖藝術是黑白藝術,在展廳中集中展示會顯得整體色彩單一,觀眾容易在觀展過程中產生疲乏感和壓抑感,為了提高整個展覽的觀賞性,策展團隊表示,“碑帖展品顏色單一,我們就給它點‘顏色’,讓碑帖裡收入的作品原跡‘貼’到牆上去,把碑帖裡的文字以及字形變化從天上‘落’到展廳來,把古人讀書的‘裝置’‘裝’進展櫃裡。”此外,此展覽借鑑了當代裝置藝術的呈現形式,把古代藝術和現代梳理、解讀巧妙的結合,突破了傳統的展櫃展示模式,有效利用了展廳空間,提升了視覺呈現。

展品目錄

上下滑動檢視

煙雲盡態│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一鍵直達

重點展品介紹

此次展出的拓本主要是清晚期和清末民初拓本各一套、清晚期翻刻本殘頁一套、民國石印本一套。閱古樓和《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曾有幾次修葺,道光十九年(1839 年)時進行了一次大的修整。當時把所有的石刻拆下來運到遠處加工,將二寸以下的小字及大小印章全部進行剔刻,還加刻了變體夔龍紋花邊,又稱“龍邊”,這在本次展出的絕大部分展品上可以看到。

煙雲盡態│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一鍵直達

【晚清】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第一冊 鍾繇 薦季直表 紙本墨拓

煙雲盡態│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一鍵直達

鍾繇薦季直表(已毀)墨跡照片

煙雲盡態│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一鍵直達

“民“字缺筆

鍾繇楷書作品《薦季直表》被排在《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帖首,一改前代把帝王書風置於帖首的舊制,體現了乾隆對書法藝術的敬重之心。原貼書於鍾繇71歲(221年),是其向魏文帝曹丕推薦舊臣季直的表奏。其書結字扁闊,尚有隸意,佈局舒朗,筆法古拙,通篇靈動秀麗且富於變化。此帖所選摹刻墨跡“民”字缺筆,推測為唐人摹寫時避太宗李世民之諱。此帖即使非鍾繇真跡,但也屬於“偽好物”,藝術價值高。《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在摹刻時為了適應石塊規格,挪移了原帖的行序,較原貼顯得穩正和直線化。

《薦季直表》原藏於圓明園長春書屋,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便不知下落。光緒六年(1880年),霍邱壯陶閣主裴景福重金購到《薦季直表》後並刊刻《壯陶閣法帖》,1924年,裴又輯《壯陶閣書畫錄》,輯成不久後,《薦季直表》被其傭工竊去。裴發現鎮宅之寶不翼而飛,急報官大索。傭工懼,將此卷以油紙包裹,埋入土中,致其損毀。

煙雲盡態│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一鍵直達

【晚清】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第一冊 王羲之 遊目帖 紙本墨拓

《遊目帖》又名《蜀都帖》《彼土帖》《山川諸奇帖》,是王羲之寫給益州刺史周撫的草書尺牘,流露出他對蜀地山水的嚮往之情。此帖在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時收入內府,乾隆在重新裝裱後在引首初題“得之神功”,可見他對王氏書法的喜歡和推崇。後入藏恭王府,八國聯軍入侵時流出王府,被日本商人收購。原跡於1945年在日本廣島原子彈事件中和數萬生命一同化為塵埃,現僅有墨跡照片和拓本存世。

【晚清】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第一冊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紙本墨拓

煙雲盡態│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一鍵直達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冊 紙本水墨 23cm×14。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快雪時晴帖》是王羲之在大雪初晴時給友人寫的一封28字簡訊:“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此信以行草起筆,楷書收筆,極被乾隆帝珍愛,譽之為“神乎技矣”。徐邦達《古書畫偽訛考辨》論此帖:“紙墨昏暗,筆法滯泥不生動,其牽絲帶筆處極不自然,如‘頓首’‘果’‘為’等字,更為明顯,定是後世勾填,且非善本。其勾摹時代,一時難斷,但不能晚於北宋因為‘紹興’印璽鈐在本帖,驗非偽跡,紙墨也很古。”

煙雲盡態│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一鍵直達

【晚清】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第二冊 王珣 伯遠帖 紙本墨拓

煙雲盡態│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一鍵直達

王珣伯遠帖紙本水墨 25。1cm×17。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伯遠帖》是王珣給親友伯遠寫的一封信,“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為現存最可信的晉代法書。其行筆自然流暢,如行雲流水,起筆多順鋒直入,收筆提按結合,筆劃間牽絲映帶清晰,略有隸意,體現了東晉行書藝術走向成熟的面貌。

【清末民初】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第四冊孫過庭書譜捲紙本墨拓

上下滑動觀看

《書譜》為初唐書法家孫過庭的書論,共3700餘字,涉及中國書學的各個重要方面,也是孫氏僅存的墨跡。這是古代書法理論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質的著述,文獻、書學價值較高。鑑於碑帖類展覽看展門檻高,為使觀眾有更加良好的參觀體驗,策展團隊對所有展品進行了釋文並編配二維碼,挑選重要或普通觀眾釋讀困難的草書類展品的釋文(如《書譜》)一一斷行排版在展板或展櫃上與展品對應,便於觀眾印證和欣賞。

煙雲盡態│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一鍵直達

【晚清】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第十一冊 蘇軾 黃州寒食詩帖 紙本墨拓

《黃州寒食詩帖》由蘇軾撰詩並書,是其作品中的上乘之作,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這首遣興詩是他被貶黃州第三年在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其寫道,“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胭脂)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途)窮,死灰吹不起。右黃州寒食二首”,讀完倍感惆悵和淒涼。明代董其昌在帖後題跋曰:“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可見其真“神乎技矣”。

煙雲盡態│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一鍵直達

【晚清】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第十九冊 趙孟頫 蘭亭序並跋(區域性)紙本墨拓

煙雲盡態│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一鍵直達

【元】 趙孟頫 蘭亭序十三跋 紙本冊頁 33。2cm×22。4cm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蘭亭序十三跋》作於1310年。時年趙孟頫至浙江南潯時,僧人獨孤淳朋的一件《宋拓定武蘭亭》讓趙愛不釋手,隨後趙向獨孤淳朋“乞”得此本後,對其多次展讀、臨習,先後寫下13段跋文。此《宋拓定武蘭亭》在元代曾經曹世長收藏,清乾隆年間,由譚祖綬收藏。譚氏歿後,不幸遭火燒殘損,殘存三小片,16殘行,60餘字。近代殘片流失到日本為高島菊次郎所藏,後其捐贈殘片給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對比殘片,此道光年間的拓本略顯拘謹和工整。

煙雲盡態│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一鍵直達

風從哪裡來 亞克力刻字懸掛2020年

煙雲盡態│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一鍵直達

【晚清】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第二十七冊 俞和 前有樽酒行 紙本墨拓

《風從哪裡來》是李海全設計的一組“風”字裝置作品,一個“風”字從俞和書《前有樽酒行》拓本釋文中“脫穎而出”,逐漸變體,升騰而上。一組懸於空中的亞克力材質製成的不同“風”字,展示了從甲骨文至今“風”字的演進和變化。這個裝置的視覺呈現極富當代藝術氣息,它在傳統的書畫陳列中沒有讓觀者感到突兀和衝突,反而拉近了現代人與甲骨吉金之間距離。這件作品體現了當代策展人的身份的多重性:既是學術研究者,又是展覽策劃者,還是藝術家。這也更貼合當代策展的理念,策展人應參與到展覽中與藝術家共同創作作品。鑑於古代書畫展參展藝術家已故的特殊性,策展人結合物的特質轉換自己的身份進行藝術創作與展覽主題結合,拓展了展覽的豐富性和趣味性,探索了古代書畫陳列在當代語境下的更多可能性。

碑帖作為墨跡的複製品,雖不是真跡,但《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出自宮廷監製,摹刻精良,達到了“下真跡一等”的水平,而且是帖的珍貴之處就在於很多原帖已散佚或毀或失而無處可尋,為後人還原了先輩書風的面貌,彌足珍貴。

在碑帖研究中,對於清代拓本研究的關注度並不如對宋、元、明等早期拓本的研究關注度高,但其史學、書學價值是不容忽視的。本次展覽以此研究缺口為出發點,從書法史發展脈絡的角度進行梳理策展,呈現了國內首次《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大型專題展,為觀眾展示了湖南省博物館現階段的碑帖研究成果,是開年值得駐足觀看的重要展覽。

(除標註拍攝者外,本文其餘作品圖片均由湖南省博物館提供)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美術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資訊平臺聯絡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