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以色列的“預防性戰爭”與“斬首行動”,顯示戰爭模式正在變化

簡介而常年處在戰爭狀態的以色列,將“預防性戰爭”與“斬首行動”(以色列軍方謂之“定點清除”)結合起來,形成了其獨特的軍事原則:情報先行+先下手為強+高科技戰鬥+精確打擊+“附帶傷害”控制

琴逸堂產品怎麼樣

以色列的“預防性戰爭”與“斬首行動”,顯示戰爭模式正在變化

這是11月27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附近拍攝的伊朗核物理學家穆赫辛·法赫裡扎德遭遇襲擊的現場。 (新華社/美聯/圖)

2020年11月27日,伊朗核物理學家穆赫辛·法克里扎德(Mohsen Fakhrizadeh)遭暗殺身亡。僅兩天之後的 11月29日,伊朗革命衛隊指揮官穆斯林·沙赫丹(Muslim Shahdan)及其3名安保人員在伊拉克與敘利亞交界處遭無人機導彈襲擊,4人全部死亡。

伊朗指責這些襲擊是以色列和美國所為,現在尚未得到確認。在本文,我們集中研究以色列的行動,其實,以色列採取這類不宣而戰、先下手為強的行動軍事,早已不是一次兩次。

早在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動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等阿拉伯國家,發動突然襲擊,僅用6天時間,就以極小代價,打垮了阿拉伯諸國聯軍,創造了現代戰爭史“先發制人”戰法的典範,史稱“第三次中東戰爭”或“六五戰爭”“六天戰爭”。

以色列把這種戰爭模式稱為“預防性戰爭”,其理由是:阿拉伯諸國聯軍正在準備消滅以色列,而以色列地小人少,不可能像蘇聯和中國那樣以土地換時間、長期抗戰,所以必須在阿拉伯諸國聯軍發動攻勢前,先發制人、爭取主動。不能像宋襄公那樣“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坐等敵人動手後才“陣而後戰”。

這是以色列的邏輯,倒不是說一定要對這種邏輯進行認可。畢竟,是其首先發動了戰爭,在國際法與國際輿論層面,並非所有國家都認可以色列政府的說辭。但是,在軍事領域,不能無視這種戰爭和武裝衝突客觀存在的事實,需要對其進行思考與研究。

暗殺伊朗核物理學家,也是同樣邏輯:以色列認為不管道德如何、不論合法與否,關鍵是要阻止或至少推遲伊朗擁有核武的時間。因為以色列也是核國家,一旦雙方爆發核戰,中東地區就是幾千萬人生靈塗炭,而猶太族群可能被滅族。

所以,在生死存亡問題上,其顧不上道德與法律了,“不得務虛名而處實禍”。況且,按西方的法理觀念:以色列與伊朗處在戰爭狀態,所以以色列幹掉伊朗核物理學家,不是“暗殺”的犯罪行為,而是“擊斃”的交戰行動。所以,在政治和外交上親西方的以色列政府有恃無恐。

而與“預防性戰爭”相呼應的,是“斬首行動”策略,斬斷其思想、決策、科研、指揮、管理的關鍵性主腦,以最高效率達到己方目的,這道理就像“詩聖”杜工部詩云“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斬首行動”在軍事學上強調消滅、癱瘓、打擊敵對方的決策與指揮環節,在敵方處於軍事準備的早期階段,就斬斷其行動程式鏈,使其無法實現戰爭準備與動員。以最大可能避免全面的、全民的、大規模的總體戰,或至少大大縮小戰爭規模、縮短戰爭時間。

這樣,傳統的“全民皆兵、一寸山河一寸血”戰爭模式就發動不起來,對方民眾只能憤怒地遊行抗議、焚燒敵方旗幟、撕毀敵方領袖照片……然後回去上班。這一邏輯,也體現在杜工部同首詩裡“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而常年處在戰爭狀態的以色列,將“預防性戰爭”與“斬首行動”(以色列軍方謂之“定點清除”)結合起來,形成了其獨特的軍事原則:情報先行+先下手為強+高科技戰鬥+精確打擊+“附帶傷害”控制。

這一戰爭模式,與二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大規模正規戰不同,在對手完成準備之前,用很小規模的早期干預行動,幹掉對手的決策性、關鍵性、領導性人物,避免或推遲全面戰爭爆發。

從1948到1982,以色列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中東戰爭,每次戰爭阿以雙方的參戰兵力都達十幾萬甚至數十萬,傷亡成千上萬,消耗與損失數以千億計。

而隨著科技發展,以色列用“預防性戰爭”與“斬首行動”相結合模式,已有近40年未與鄰國爆發大規模全面戰爭了。但阿以衝突從未終止,只是規模大大減少,演化為許多“斬首行動”(定點清除)。以色列在正規軍事力量之外,又精煉成一根“特種戰”銀針,在關鍵時刻紮在對方神經節點上,使其全身麻木、動彈不得。

譬如此次刺殺伊朗核物理學家,將使伊朗的核武計劃被推遲幾年。而刺殺行動,竟無特工在場,而是採取預設機槍火力點,透過衛星通訊指揮、遙控操作。科技進步與戰術變化,令人瞠目結舌。

對於大國而言,全球利益越多,面臨的挑戰也越多,並非所有衝突都能圓滿地和平解決,所以,要有“忘戰必憂”的警覺。

另一方面,當所面對的挑戰,由生死存亡的最危急時刻,演變成國家利益的角逐後,戰爭與武裝衝突,未必再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方式去解決,而要具有既能維護國家利益、又能控制衝突規模、降低衝突代價、減少“附帶傷害”的方法。

並不是說要贊成以色列的政治與軍事行動,以色列行動的“法理依據”當然有很大的爭議。不過,也不能無視科技進步與戰法變化,要充分認識到新科技、新理念對軍事學術和戰術的推動作用,也要認識到:有人會效法以色列的戰法。戰爭模式正在發生變化。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美逸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