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龍門山:自然與文化遺產寶庫

簡介原標題:地貌型別多樣 景觀群落富集龍門山:自然與文化遺產寶庫龍門山脈武都-響巖的涪江六峽每當雨後初晴,登上高處,綿陽西邊的綿延群山就會出現在眼前,這就是龍門山脈

三道龍門在哪裡

原標題:地貌型別多樣 景觀群落富集

龍門山:自然與文化遺產寶庫

龍門山:自然與文化遺產寶庫

龍門山脈武都-響巖的涪江六峽

每當雨後初晴,登上高處,綿陽西邊的綿延群山就會出現在眼前,這就是龍門山脈。

龍門山脈逶迤於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之間,因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特大地震,使它更加為人熟知。龍門山由於地質構造複雜,地貌型別多樣,富集了精彩的景觀群落,加上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使龍門山成為自然與文化遺產的一座寶庫。綿陽境內的安州生物礁國家地質公園、千佛山國家森林公園、江油國家地質公園等就地處龍門山脈。

綿延500公里雄偉壯觀

龍門山屬於青藏高原東部大橫斷山區的一部分,它北抵米倉山,東南臨四川盆地,西接岷山、邛崍山,由於它正當四川盆地西緣向高山過渡的地形轉折處,因此遠遠望去顯得尤其雄偉壯觀。整個龍門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北起青川、廣元一帶,經江油、北川、茂縣、安州、汶川、都江堰、寶興至天全附近,長約500公里,寬約70公里,幾乎將整個四川一分為二。

龍門山在地貌上,可分為前山和後山兩部分。龍門山的前山與後山大致以北川-映秀大斷層為界,前龍門山包括丘陵、低山、中山地貌,山勢相對和緩,山嶺海拔一般在2500米以下,山體主要由上古生界至中生界的地層及岩石構成。後龍門山主要是中山和高山,山體主要由前寒武系的花崗岩類岩石以及下古生界的地層及岩石構成,山的海拔多在3500米以上。其中位於什邡、綿竹與茂縣交界的九頂山主峰獅子王峰海拔4989米,是龍門山的主峰。

綿陽市境內的龍門山脈屬龍門山脈北段,斜貫於市境中部和北部。北川大部、平武東南部、江油和安州西北部的山群均屬龍門山脈,平均海拔1000-3000米。

地處地震高發帶之一

龍門山脈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發生南北方向的相向碰撞以後,產生向東推擠的分力,導致青藏高原東部地塊向東移動,遭遇堅硬的四川盆地地塊的阻抗,兩個地塊碰撞處產生強烈擠壓,並使青藏高原地塊東緣抬升,逆衝推覆於四川盆地地塊之上,從而在青藏高原東緣形成龍門山山脈。

龍門山脈處在中國最著名的斷裂帶上,是中國地震高發帶之一。公元前193年,北川龍門山脈地震首次被記載以來,北川及周邊地區5級以上烈度的地震有6次,最大烈度為11級。

《綿陽名山》記載,羌人賦予了龍門山地震神奇的傳說。羌族史詩《尼薩》中講道:過去有三代人,由三代神掌管。其中第一代地殼是木頭做的,地火上去,地殼被燒燬;第二代地殼是鐵做的,鐵生鏽之後,地殼再次失去穩定;到了第三代,石頭做的地殼穩住了,人類生存了下來。可地下還有一頭牛,它一動,地面就跟著震動,第三代神東巴協日憐憫眾生,用繩子把牛緊緊綁住,但卻忘了綁住牛耳朵。後來,這牛耳朵一動,地面還是要震動。

龍門山:自然與文化遺產寶庫

龍門山脈(攝於江油市西屏鎮)

地貌

龍門山地質構造複雜,地貌型別多樣,因此富集了眾多景觀群落。龍門山是國家公園和國家保護區分佈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包括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臥龍國家自然保護區、龍池國家森林公園、虹口國家自然保護區、龍門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白水河國家自然保護區、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彭州園區、什邡園區、綿竹園區)、安州國家地質公園、千佛山國家森林公園、江油國家地質公園等。

歷史

龍門山脈既是四川盆地西緣的一道地理屏障,歷史上又是族群遷徙、文化融合、貿易交流的重要通道。文史研究人員認為,正是古羌人的一部分由岷江上游東出龍門山,進入四川盆地,成為古蜀人或蜀族的祖先,進而發展起以三星堆-金沙文化為標誌的古蜀文明,併成為延續數千年的蜀文化的源頭。

傳說

四千多年前,龍門山脈洪水氾濫,大禹及其家族積累了豐富的治水經驗,從而被推選出來承擔治水大業。大禹改變了其父的堵塞之法,以疏導為主,變水害為水利,經過13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制服了洪水,為天下百姓帶來了安樂,成為中原地區的治水英雄和夏朝的開創者。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毅 胥江 文/圖)

編輯:譚鵬

【來源:綿陽日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