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從“叫魂”到“招魂”——中國人的“魂魄觀”

簡介”深入淺出地解釋了人的生命與魂魄的關係:人,活著的時候,才有外在的體魄,又有了外顯的魂

招魂燈滅了怎麼辦

即使是現代社會,依舊存在著諸如“喊童年”、“喊驚”、“叫魂”之類,針對人“魂魄”的特殊儀式。

從“叫魂”到“招魂”——中國人的“魂魄觀”

“招魂”

與“叫魂”相同的,在《楚辭》就有《招魂》一篇,其反覆吟唱“魂兮歸來”,便是來源於當時民間的招魂儀式。

先秦時期,人們認為人類生命源自於“氣”,魂為陽氣,魄為陰氣,魂魄合一則陰陽融合為新的生命,繼而才有人之初生,精神為魂,形體為魄。

人之將死,則魂氣上歸於天,形魄下歸於地。

從“叫魂”到“招魂”——中國人的“魂魄觀”

當時的民俗觀看來,身死燈滅,無非是源於人的魂靈離開了肉體,魂與魄相離。因此便有了“招魂”,以期招魂復魄,使離散的遊魂復歸於肉體。

久而久之,這就成為了古代葬禮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

《儀禮·士喪禮》記載“士喪禮,死於適室,幠用斂衾。復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於衣,左何之,扱領於帶;升自前東榮、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復!’三,降衣於前。受用篋,升自阼階,以衣屍。復者降自後西榮。”

從“叫魂”到“招魂”——中國人的“魂魄觀”

士人身故,須由一人先為之招魂,招魂者穿爵弁服,登上房頂東面屋翼,朝著北方大喊三聲亡者名字,再將衣服扔下,穿裹在死者身上,本人再從西邊退下。

另外,根據死者身份地位,死亡方式的不同,“招魂”儀式也有各種各樣的規定。

從“叫魂”到“招魂”——中國人的“魂魄觀”

原始的唯物主義

《左傳》中,鄭國子產面對趙景子“伯有(死者)猶能為鬼乎?”的提問,做出了這樣的回答“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

深入淺出地解釋了人的生命與魂魄的關係:人,活著的時候,才有外在的體魄,又有了外顯的魂。

總體而言,生是基礎,魂與魄只是衍生物。

從“叫魂”到“招魂”——中國人的“魂魄觀”

“魂魄”與宗教

此後,隨著宗教的發展,將魂魄這種概念進一步昇華,提出了“魂魄,神靈之名,本從形氣而有,形氣既殊,魂魄各異。”

道教典籍《雲笈七籤》中講了任由三魂七魄。

從“叫魂”到“招魂”——中國人的“魂魄觀”

三魂為天魂胎光、地魂爽靈、人魂幽精,主宰人體內部。人死之後,天魂歸天,地魂歸地府,人魂在人間遊蕩。

七魄為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皆“身中之濁鬼也”。

在道教的看法中,魂魄高於人的本質,超脫於生命之外,這也合乎其宗教的本質。

從“叫魂”到“招魂”——中國人的“魂魄觀”

“魂魄”與中醫

到了中醫之中的“魂魄”一說,則僅僅只是指代身體中的某部分臟器。

《黃帝內經》記載:“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志也。”

肺中有七魄,肝中藏有三魂。

從“叫魂”到“招魂”——中國人的“魂魄觀”

魄代表的是人身體上不為意志所支配的行為,類似於本能反應,即“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

魂則是人的思維活動,心神反應,即“隨神往來者謂之魄”。

魂和魄都屬於人體精神意識。唯一的區別在於,魂是後天形成的有意識的精神活動,魄是先天獲得的本能的感覺和動作。

故而有“魄對魂而言,則魂為陽而魄為陰”。

從“叫魂”到“招魂”——中國人的“魂魄觀”

總體而言,“魂魄”之說,流傳幾千年,這兩個略顯抽象的名詞,看似簡單,但背後的學說論調實在晦澀難解。

而要將其與落後的迷信學說剝離開來,則更是難上加難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