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簡介文人畫的真性 目錄渾沌裡放出光明:黃公望的渾樸畫風別無歸處是歸處:吳鎮的“漁父”畫題源上桃花無處無:倪瓚的空間創造溫暖的溪岸:沈周畫的平和智慧乞兒唱蓮花落:唐寅的視覺典故平常心即道:文徵明畫的淺近趣味澹若秋江影:陳道復畫的“幻”境道在戲謔:

驍浪吾歸講的什麼故事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文人畫是一種超越形式的繪畫,程式化、非視覺性、非時間性是它所崇奉的幾個重要原則。《文人畫的真性》系列圖書,由朱良志先生著,透過對元代以來十六位畫家的觀照,來看文人畫對生命“真性”追蹤的內在軌跡。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朱良志,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中國哲學與藝術關係之研究,出版有《石濤研究》《八大山人研究》等著作,出版的著作曾獲中國政府出版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中國好書等。

《文人畫的真性》序

文 / 朱良志

文人畫,又稱“士夫畫”,它並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為有知識的文人所畫的畫),而是具有“文人氣”(或“士夫氣”)的畫。“文人氣”,即今人所謂“文人意識”。文人意識,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豐富的人文關懷、特別的生命感覺的意識,一種遠離政治或道德從屬而歸於生命真實的意識。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文人畫,就是“人文畫”——具有人文價值追求的繪畫,繪畫不是塗抹形象的工具,而是表達追求生命意義的體驗。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黃公望 剩山圖 區域性

文人畫發展的初始階段,“真”的問題就被提出。五代荊浩《筆法記》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觀點。在他看來,有兩種真實,一是外在形象的真實(可稱科學真實),一是生命的真實。荊浩認為,繪畫作為表現人的靈性之術,必須要反映生命的真實,故外在形象的真實被他排除出“真”(生命真實)的範圍。水墨畫因符合追求生命真實的傾向,被他推為具有未來意義的形式。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倪瓚 《古木竹石圖》

北宋以後,文人畫理論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真”的問題而展開的。有一則關於蘇軾的故事寫道“東坡在試院以硃筆畫竹,見者曰:‘世豈有朱竹耶?’坡曰:‘世豈有墨竹耶?’善鑑者固當賞識於驪黃之外。”東坡等認為,形似的描摹,並非真實,文人畫與一般繪畫的根本不同,就是要到“驪黃牝牡之外”尋找真實。畫家作畫,是為自己心靈留影。文人畫家所追尋的這種超越形似的真實,只能是一種“生命的真實”,是作為“性”的真實。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吳鎮 《漁父圖軸》

明李日華說:“凡狀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勢;得其勢,不若得其韻;得其韻,不若得其性。”這段話可以幫助我們劃分中國繪畫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即:由“得勢”到“得韻”,再到“得性”的三個階段。中國早期繪畫有一個漫長的追求形似動勢的階段,如漢代在書法理論的影響下,繪畫就有此特性。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徐渭 十六花姨圖 費城藝術博物館

自六朝到北宋,在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理論影響之下,又出現了對畫外神韻的追求,畫要有象外之意、韻外之致,從顧愷之的“傳神寫照”到北宋畫人對活潑“生意”的追求,都反映出這內在的義脈。但自北宋之後,在文人畫理論的影響下,由於對繪畫真實觀討論的深入,繪畫中出現了一種新質,就是對“性”的追求,此時繪畫的重點過渡到對生命本真氣象的追求。從元代到清乾隆時期的文人畫發展,從總體上可以歸入這“得性”階段。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陳洪綬 雜畫冊 之一

《文人畫的真性》選擇了十六位畫家,自元代開始到清代的乾隆時期,這個階段是文人畫獲得突出發展的時期。也即從十六個不同的角度,來“觀”生命真實的問題。雖然所討論的這些畫家的藝術皆從五代兩宋大師中轉出,但又有自己的獨特創造,他們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特別“語言”,以此註釋對文人畫真性問題的理解。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文徵明 雲壑觀泉圖

元代選擇了三位畫家。論黃公望,以明清以來人們評論他常提到的一個“渾”的境界為重點,分析這一境界中所含蘊的渾全真一之道。論吳鎮,重點分析他的漁父藝術,結合自唐代以來出現的“水禪”,品讀他對終極價值的看法,落腳點在“別無歸處是吾歸”的智慧。論倪雲林,突出他的山水幽絕的境界,認為他的寂寥的山水,其實含納著對真性的追求。元代諸賢對文人畫真諦的理解,開啟了明清繪畫的智慧里程。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唐寅 葑田行犢圖軸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沈周 臥遊圖冊 之一

在明代選擇了七位畫家,主要是以吳門畫派為主,並延及此一畫派的餘脈。論沈周,從其“平和”之道入手,探討其平和中見真實的內涵。論文徵明,拈出一個“淺”字,論他的“真賞”,是賞物,也是賞心。論唐寅,則選出吳門畫派最為重視的“視覺典故”的問題,透析其作品中所含有的獨特的歷史感。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明 陳道復 菊石蘭竹圖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董其昌 紀遊圖冊 之一

論陳道復,以“幻”為基點,說他關於真幻之間的冥想。論徐渭,則說文人畫一個重要觀念“墨戲”,辨析其中的“戲而非戲”的內涵。論文人畫理論發明的集大成者董其昌,則從一個“空”字入手,說他畫中體現的“無相法門”。論陳洪綬,則透過高古格調的突出,說其中所包括的追求時空超越的永恆內涵。明代中期以後藝術空前繁榮,與這個時代文人畫所提供的智慧滋養密不可分。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吳歷 湘江秋月圖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八大山人 花鳥冊

在清代選擇了六位畫家,以清初為主,並伸展到乾隆中期的餘緒。論龔賢,則重點分析他的“荒原意識”,分析他透過荒寒歷落的“荒原”意象創造而追求生命真性的思想。論八大山人,則重點分析他的“涉事”概念,分析他如何將佛學觸物即真的思想運用到影象建構上的思想。論吳歷,則以錢牧齋對其“思清格老”評論為基點,分析老格中所包含的千年不變的真實。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金農 墨戲圖冊 之一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龔賢 掛壁飛泉圖

論惲格,則說一個對傳統文人畫產生重要影響的“亂”字,他於寒江亂柳中見元真氣象,給我們很大啟發,讀他的畫如同聽一首絕妙的音樂。論石濤,則重點研究他的繪畫所給人“躁”的感覺的問題,這位表面上並不符合文人畫規範的偉大畫家,其實其藝術有與文人畫傳統的深層勾連,他的“躁”包含著生命真實的大問題。最後一篇研究金農,從他至為喜好的金石氣入手,分析他追求金石一樣的永恆生命價值。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惲壽平 雙清圖軸

這其中涉及的種種境界,都不為其中所舉畫家所獨有,如黃公望的“渾”反映了中國文人畫對渾厚華滋境界的追求,甚至影響到近代黃賓虹的創造。石濤的“躁”也不為其所獨有,如他同時代的石溪、程邃也有類似的表現。因此,這十六個觀照點,是對某個特別畫家追求真性的觀照點,也是從總體上透視文人畫基本追求的有機組成部分。我甚至企圖由這十六個觀照點,來看傳統文人畫追求真性問題的整體輪廓。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石濤 金山龍游寺圖冊 之二

因此,本書所選的畫家,並不是根據他在繪畫史中的地位和成就來確定,而是看他的藝術思考與文人畫發展這一中心問題的相關度。本書不是關於文人畫的“藝術史”研究,而是有關文人畫的藝術哲學思考——文人畫及其理論中所包含的哲學思考;從文人畫中抽繹出的哲學思考。

朱良志老師在《文人畫的真性》中,選擇了元代以來的黃公望、倪瓚、惲壽平、八大山人等十六位代表畫家,透過其文人畫作和藝術人生,全景勾勒文人畫的精神世界,探討文人畫的“真性”,並總結劃分了中國繪畫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得勢”“得韻”“得性”。全書語言明暢優美,不同於一般藝術史論的專業拗口,深具可讀性,作者致力精微卻又於細微處見知著,多有撥雲見月的妙論。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十六本書中每本討論一個關鍵性問題,如透過倪雲林討論“幽絕”;透過文徵明討論“淺近”;透過陳洪綬討論“高古”;等等。十六本書,十六位畫家,十六個觀照,合而形成對文人畫真性問題的總體闡發,引發對形成文人畫的本質因素——人的內在精神氣質的關注,富有理論深度和穿透力。

朱良志:文人畫的真性

文人畫的真性 目錄

渾沌裡放出光明:黃公望的渾樸畫風

別無歸處是歸處:吳鎮的“漁父”畫題

源上桃花無處無:倪瓚的空間創造

溫暖的溪岸:沈周畫的平和智慧

乞兒唱蓮花落:唐寅的視覺典故

平常心即道:文徵明畫的淺近趣味

澹若秋江影:陳道復畫的“幻”境

道在戲謔:徐渭的“墨戲”

四天無遮:董其昌畫的空相

十指間的娉婷:陳洪綬的高古畫境

忽有山河大地:龔賢筆下的“荒原”

世界蓮花裡:八大山人的“涉事”哲學

思清格老:吳歷繪畫的“老”格

總在微茫慘淡處:惲壽平繪畫的“亂”相

江花隨我開:石濤繪畫的“躁”

一枝瘦骨寫空山:金農畫的金石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