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難忘拾柴火的辛酸歲月 河南南陽 樂悠悠

簡介在那個家家戶戶都缺柴的年代,拾柴火,柴火垛,詮釋著莊戶人家的殷實和富足,關係家庭的門面,影響家庭的聲譽,甚至關聯一個家庭的未來,成為農人們顯擺的名片

青霜露在哪裡有售

我小時候,生活在農村,那時普遍貧窮寒酸,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常年缺吃的,少燒的。

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我六七歲就開始拾柴火了。拾柴火是農村娃兒們的必修課。

那時,村裡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拾柴,柴火成了緊缺品,自然顯得非常金貴。

難忘拾柴火的辛酸歲月 河南南陽 樂悠悠

轉眼間,六十年過去了。記憶的閘門時有在不經意中叩開,思緒在曾經的歲月中游走,人生中難以忘懷的片段,便會悄然而至,撲面而來。然而,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當年拾柴火的那段辛酸歲月,時常在眼前浮現。

那年頭,各家各戶都在“灶火”(廚房)裡盤有“鍋臺”,即“地鍋灶”,農村人用柴火做飯都燒土灶,老家叫“燒鍋”。燒鍋做飯,唯一的能源燃料就是“柴火”。所謂柴火,亦可寫作“柴禾”,指的是能燃燒,以提供熱量的樹枝、秸稈、雜草、穀糠等。

原始的村莊很有韻味,每當開火做飯時,一家家炊煙裊裊,徐徐輕煙迴旋上升,好似一條綢帶,隨風飄拂,古老寧靜的村莊更顯一派人間自然風光。家家戶戶門前的“柴火垛”,遠遠望去,高高低低大小不同,亦是農村一道靚麗的景觀。

在那農耕年代,農業生產很傳統,沒有化肥、農藥,農作物產量很低,莊稼的生物產量自然亦很低。再者,麥秸、紅薯秧、豆稈、豆秧、角皮等這是牲口們的飼料,絕不能當柴燒。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老家用上了“白桐灌”,渠道縱橫,水源豐富,上級要求我們生產隊多種水稻,結果柴火更不夠燒。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排在第一位,這是老祖宗早就排好的順序。農家人還有 “只看門前草,便知屋中寶”“借米不借柴” 等俗語。這些老輩子傳下來的祖訓,有其非同尋常的意義。我不禁從樣板戲《沙家浜》的一段唱詞中得到昇華:“只要你說出他的名和姓,刁德一我保你從此不缺米和柴。”看來“柴”比金錢更誘人。

那年月,閨女們找婆家,沒見面前,不用找人打聽,先偷偷到你家房前屋後轉一圈,只看你家的柴火垛大不大,就知道這門親事成不成,這是不成文的秘密。柴火垛大的人家,勤勞樸實,會持家、會過日子。柴多糧多,“吃陳糧燒陳柴”,肯定是個富裕戶。否則,柴火都燒了這頓沒下頓,誰家姑娘願到你家受罪。你甭說,這方法還真有效,我村有個叫二叔的,就是在二嬸相親那天,將鄰居家的柴火借來,跺起了大柴火垛。哎!這門親事還真成了!還有的媒人許願說:“你家閨女過門後,婆家說不讓她拾柴火。”柴火,成了談婚論嫁的籌碼。

在那個家家戶戶都缺柴的年代,拾柴火,柴火垛,詮釋著莊戶人家的殷實和富足,關係家庭的門面,影響家庭的聲譽,甚至關聯一個家庭的未來,成為農人們顯擺的名片。

我上小學時,每年秋季學校也安排有拾柴火任務,以備冬季烤火取暖。

難忘拾柴火的辛酸歲月 河南南陽 樂悠悠

那時,種罷麥以後,農村常常有外出挖河、修路、修渠等做工任務,每人不僅要兌糧,還要兌柴火。農人們對待柴火和糧食是同等看待。生產隊每年分的桃稈(高粱杆)、玉米杆、花柴(棉花杆)、芝麻桿、包穀胡(玉米芯)等柴火,都與分糧一樣按工分、人頭分配。就連那些場院裡掃起的碎草、糠末子也是很公平的分成一堆堆,各戶也都乾乾淨淨一點不剩地拉回家。

遇到天陰下雨天,連個引火柴都沒有,很多家庭沒燒的,做不成飯。有的家庭將心愛的傢俱毀掉做柴火;有的用本來緊缺的紅薯乾燒鍋做飯;鄰村有一家用祖輩珍藏多年的三本古書做頓飯。這些曾經的往事,不堪回首。

陰雨連綿天最難為的是家庭主婦,遇到半溼不幹的柴,不起火苗,漚出的全是白煙,需要趴到鍋道口不停地用嘴吹、扇子扇,煙熏火燎,狼煙大冒,她們被嗆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半天燒不開一鍋水。有的丈夫因嫌妻子做不熟飯而埋怨、生氣、打架,甚至鬧離婚的也大有人在。柴火,成了與命相連的東西!

從記事時起,可以說,我家每年的柴火比上不足,比下還是綽綽有餘的,家中從沒斷過燒的。母親是個勤快人,她爭剛要強,非常勤勞,每天收工回來,從不空手。她常常利用生產隊幹活歇歇兒時,在周邊撿一些秸稈根茬、雜草、枝條、樹葉等帶回家。遇到陰雨天,提前將灶火內抱滿乾柴,做到有備無患。受母親的影響,我們姊妹們自然養成了拾柴火的習慣。

拾柴火,要有應手的工具。柴火種類不同,所用工具不同。主要有:鏟子、鐮刀(長把鐮、短把鐮)、鐵耙子(又叫糞耙子)、摟筢(大摟筢、小摟筢)、抓勾,钁頭、钁錛(短把鋤頭、挖掘兒)、疙瘩頭兒等。運柴火的主要工具有繩、大蘿頭、扁擔(或勾擔)等。有時拾一大捆柴拿不動,就借牛把兒收工時的光,放在拖車上拉回。摟筢是用竹子做成,小筢子10-12根齒,大筢子24-26根齒,小筢子一般是和竹竿連體的,小筢子也有用粗鐵絲製成的。有些工具,如筢拍、小摟筢、抓勾、蘿頭等都是我親手製作的。蘿頭用白蠟條、紫穗槐、荊條、柳條編成,這活我都熟練。當時我家置買的拾柴工具樣樣都有,大筢子現在仍然儲存完好,懸掛在老屋的二樑上,每次回老家,我總要情不自禁地領著孩子們去看上幾眼,既親切又傷感,勾起我酸酸的思索、深深的回憶,並提醒我,別忘過去的苦,珍惜今日的甜,知足常樂。

拾柴火一年四季都有,誰勤快、誰拾得多歸誰,最佳季節是盛夏和後秋。作為農村人,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總在不停為拾柴火操勞。

春季和初夏主要是刨草根。刨草根要用鐵耙子,重點是茅草根或疙疤草根。刨草根專撿溝邊、田埂處,那裡長著的茅草多、根系發達,盤根錯節,一耙子下去,能刨出一團茅草根。刨茅草根是個力氣活,邊刨還要邊把土搜淨,那時我年紀小,體力弱,沒力氣,刨一晌最多能刨一蘿頭,曬乾後能做一兩頓飯,這對家庭來說也是個不小的幫助。

夏季柴火較多。首先麥子成熟了,生產隊按人頭分幾壟,一家人常常半夜就下地薅麥,薅下的麥子捆成麥個子,背到地頭,用鍘刀鍘去麥穗歸集體,剩下部分作為柴火歸自己。麥收後用大筢子帶上筢拍摟麥葉子,一晌能摟一大挑子(兩捆)。接著就是薅麥茬根,薅麥茬根主要用兩隻手,薅一晌手上常常磨出大血泡,但為了搶季節拾柴,誰顧得這些。

進入盛夏,鐮刀和鏟子派上了用場,這時是割草和鏹草的關鍵時節。空閒的荒地上,長了一層草皮,不等草長老,人們就開始行動了,鏹了一遍又一遍,滿地遍野光禿禿的。酷暑的午後大家捨不得休息,頭戴草帽,脖子上搭個白毛巾,帶上鏟子、鐮刀,深入到田間、地頭、溝邊、墳園、河溝,在伏天的烈日下彎腰弓背,不停地勞作,曬得身上火辣辣的,累得汗流浹背,真可謂“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黃蒿、野艾、驢杆棍、益母草、毛蒼子、茅草等野草需要用鐮刀割。在路邊、河坡、墳園等平坦開闊的地方,匍匐生長的疙疤草要一鏟子一鏟子鏹下來,經一兩天曬乾後,用小筢子摟成堆,打成捆,挑回家上跺,這些工序我仍刻骨銘心。

秋季各類作物都成熟了,柴草比較多。黃豆葉要用大筢子帶上筢拍摟,但黃豆葉比較拋,不易打捆,不易上跺,可堆放在灶火裡,直接燒鍋。待地犁耙之後,正是拾高粱根、玉米根、芝麻根的好季節,首先要將這些根茬疙瘩撂成堆,然後用疙瘩頭將泥土敲打幹淨,這也是不錯的柴火。霜降以後一場苦霜,再堅強的落葉闊葉樹,如槐樹葉、楊樹葉、椿樹葉等各種樹葉都會落葉,這時是掃樹葉的黃金時節,我們帶上小筢子、掃帚先摟成一堆堆的,然後用蘿頭或大包單運回家備用。

冬季裡場光地淨,能拾的柴草不多。霜降過後,找椿樹撿“椿格棒兒”,然後捆成捆儲存,椿格棒兒捨不得燒鍋,主要是下雪天烤火用。我家離河邊不遠,每到十冬臘月,天寒地凍,青霜白露,雜草枯萎,河坡裡的草凍得較脆,一折就斷,很容易用筢子摟下來,這是摟草的最好時節。天不亮我就早早起床,趁著清晨的霜凍,我拉著帶筢拍的大筢子,昂頭撅屁股用勁向前拉,那筢齒勾起地面的雜草,發出“啪啪啪”響聲。就這樣,我一步步地走,一趟趟地來回不停地摟,一大早能摟好多啊!可誰知在那寒風刺骨的數九寒天,凍得我的頭髮上、衣服上全是白花花的冰霜,一停下來,滿身的汗水被河風一吹,瞬間渾身冰冷冰冷,每年冬季手、腳、耳朵常常被凍爛。

難忘拾柴火的辛酸歲月 河南南陽 樂悠悠

拾柴火只要去發現,都可以做到滿載而歸。記得有一年的深秋,有一天夜裡掛大風,早上我去學校上早自習,看到路邊的溝裡颳了很多樹葉,我趕緊跑回去告訴母親,她喊上姐姐,帶上筢子等工具,那一次拾了好多,鄰居們都很眼氣。還有一年我無意中發現,生產隊夏季交公糧,用篩子篩出的澀蘿秧籽都倒在場邊的溝裡,沒人注意,我用筐子將它擓回家,在鍋道里多加個漏火箅子(因澀蘿秧籽很小,以防漏掉),進行改造,又按上風箱,誰知這小小的草籽火苗很旺,呈藍色,每頓飯用量也不多,很好用,第二年也有人開始效仿了。按現在說,應該申報發明專利獎啦!

拾柴火,是農家人經常惦記在心裡的重要事。哪裡草多、有好草,莊戶人都心知肚明。平日裡下地幹活或外出走路,總把觀察到的好柴、好草記在心裡。村裡有一個真實的故事,說來好笑,那時夏季晚上,人們都到生產隊打麥場上乘涼睡覺,半夜十分,有戶孩子在睡夢中大聲喊道:“爹!爹!這裡有片好草!”拾柴火已成為人們夢寐以求的美夢。

似水流年,日月如梭,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那段拾柴火的辛酸和磨難依然歷歷在目,對我來說記憶太深刻了!

現在,農村生活天翻地覆,“電燈電話、樓上樓下、洋犁子洋耙。”的夢想早已實現。煙熏火燎已成往事,如今農民家裡普遍用上了電飯鍋、電磁爐、液化氣、天然氣等新型能源和廚房電器,做飯既方便又衛生,省時省力還不汙染環境,昔日的土灶臺已基本無人問津。多麼溫馨而又難忘的鄉村歲月啊!

值此,我很感嘆!如今的柴火,成了人見人嫌的多餘貨。禁止秸稈焚燒,成為各級政府的工作職責。很多官員因禁燒不力而丟掉了官帽,還有很多農民因焚燒秸稈而受到懲罰。在此,我不禁呼籲,要加快秸稈綜合利用研究步伐,還秸稈清白,讓秸稈繼續造福農民,讓秸稈在鄉村振興中做出新的貢獻!

作 者 簡 介

難忘拾柴火的辛酸歲月 河南南陽 樂悠悠

樂悠悠,實名陳明道,南陽市直單位公務員,高階農藝師,中國農學會會員,中國生態學會會員。長期從事科技管理與可持續發展工作,已退休。曾發表多篇論文,獲得多項科技成果獎。榮獲國家、省、市多種殊榮。愛好文學,偶有靈感,亦拙文弄字,抒懷情感;以流年碎影為主題,沒事找事,老有所益,頤養身心,自娛自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