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慾”,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簡介老子《道德經》的“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中,特別提到了“欲”字,眾所皆知人的慾望是無極限的,在芸芸眾生中,雖你我有千差萬別,但我們都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無盡的慾望伴隨著我們的一生

恬淡虛無出自哪裡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慾”,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有十分深刻的影響。

據史學家研究,被我們稱道的漢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初的“貞觀之治”,都是受老子《道德經》中治國之道影響的結果。

老子《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更被歷代帝王奉為治國之策。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慾”,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中的第三章,第三章原文如下: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德經》第三章主要還是講能量轉化守恆的自然原理,告訴我們要懂得了人與自然、與萬物和諧相處的生態原則,但是老子在這章中的“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是有很深的智慧之處。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的智慧之處在於,我們普通人很難理解,以至於很多人認為這是老子的愚民傾向,這是因為我們與老子所處的高度不同,現在來分析這句話在治國理政方面的作用。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慾”,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在中國的歷史上,每當社會經過戰亂統一之後,必定會建立一個新的王朝,新的統治者大多會選擇老子的思想來理政,而《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恰恰正好適合安定社會、恢復生產的需要。

要弄明白“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為什麼受統治階級推崇,就要從我國的歷史說起:

老子所處的年代是農耕文明的時期,當時大多古聖先賢,都是以恬淡虛無而追求長生,以淡泊明志追求心身清淨,他們不受紅塵俗事所累,所以國泰民安。

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的價值觀也發生了變化,開始過度推崇選賢任能的機制,在這種情況下,老子看到了老百姓惟名是爭、趨炎附勢、阿諛奉承、溜鬚拍馬的現象。

在這種特殊情況下,老子《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被統治者接受,統治者選擇老子這種思想作為政治指導方向,實行輕徭薄賦、減省刑罰、與民休息的治國政策。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慾”,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在老子的“常使民無知無慾”這種思想作用下,社會逐漸形成了不爭不奪的風氣,還有少數人雖然滋生了這種非分之想,但是知道這樣做不對,所以也不會輕舉妄動了,這對農耕文明的健康發展是十分有利的,同時為國家走入太平盛世打下堅實的基礎。

老子《道德經》的“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如果從道家修心養性層面來說,也是有道理的,我們要知道:

身即是國,

心即是民,

心安身即定,

淡名利,

屏邪欲,

自得清靜無為之所,

久之大成也!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慾”,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老子《道德經》的“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中,特別提到了“欲”字,眾所皆知人的慾望是無極限的,在芸芸眾生中,雖你我有千差萬別,但我們都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無盡的慾望伴隨著我們的一生。

不管你是青春少年,

還是白髮老者;

不管你是得意貴人,

還是山村野夫;

不管你是富翁智者,

還是貧民愚人,

都繞不開“欲”字。

“欲”字可以分為食慾、性慾、情慾、名欲、利慾,種種慾望纏繞著我們,而老子在這是提到的“無慾”,就是希望我們明白一句話:

“其嗜慾者深,其天機淺”。

這句話的意思是:

如果人的慾望過強,而相應的來說,他的靈性和智慧就會變少,會因此錯過許多機緣與福報。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慾”,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孟子說過“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在慾望這座大山下,欲就像是一個無底的漩渦,使人望眼欲穿,使人感到貧窮。

從《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我們應該看到,老子的“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在隱無形、在顯為化、無處不在。

而老子思想的精髓在於見之草木、見之百花、若得不得、無得自得。

你如果細細品味老子和《道德經》,彷彿看到了“道”,而那“道”寂然不動、空空如也、雲開霧散、迷盡障消、看山即山、看水即水……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慾”,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