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一個財神的自我修養:關羽是怎樣成為財神的?

簡介關羽死後被追諡為“壯繆侯”

伏魔戰記塔穆怎麼做裝備

賴正直 時拾史事

一個財神的自我修養:關羽是怎樣成為財神的?

財神是中國民間傳說中主管財運的神。財神並非只有一位,而是有好多個,甚至還有“四面八方一箇中”的說法,即“四面財神”:比干(東)、范蠡(南)、關公(西)、趙公明(北);“八方財神”: 端木賜(西南)、李詭祖(東北)、管仲(東南)、白圭(西北);還有一個“中財神”:王亥(商朝王子,被尊為商業始祖)。

在這些財神中,王亥、比干、李詭祖、管仲、白圭是治國理財有方的官員,范蠡、端木賜(子貢)曾經做生意發過大財,趙公明的原型是漢代修道成仙的道士,成仙后專司除瘟禳災、護佑買賣公平,這幾位被奉為財神,都很好理解。唯有關羽,一員武將,被尊為武神不足為奇,但尊為財神就不免讓人一臉懵逼。雖然關羽也曾主政荊州,但沒聽說關羽過在管理荊州財政方面有何過人之處,也沒有歷史資料表明關羽做過生意、從事過商業貿易活動(有民間傳說說關羽早年賣過紅棗、綠豆之類的,但終究是個小販,並沒有發財)。那麼,人們為什麼要把跟“財”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羽奉為財神呢?

一、關羽的生前與死後

關羽,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人,因事亡命至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遇到劉備招募鄉勇,投奔劉備帳下,與張飛一同成為劉備心腹。《三國志·關羽傳》稱:“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這是說三人感情很好,如同兄弟一般。歷史上可沒有“桃園結義”這碼事,那是後人從“恩若兄弟”這句話裡演義出來的故事。

關羽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劉備第二次佔領徐州時,以關羽為下邳太守,在當時地盤還很小的劉備陣營中,關羽是唯一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這表明關羽在此時已經是劉備集團的第二號人物了。

接下來,因曹操親征徐州,劉備戰敗北投袁紹,關羽則被曹操生擒,厚加禮遇,拜為偏將軍,因在陣前殺了袁紹大將顏良,以功封漢壽亭侯。關羽立功之後,覺得已經對得起曹操的禮遇,遂拜書告辭,投奔袁軍尋找劉備,隨劉備至荊州投劉表。赤壁之戰後,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負責防衛荊州北面(當時荊州的南郡和襄陽郡北部由曹軍佔領),與曹軍作戰。劉備入蜀時,以關羽董督荊州事,關羽再次成為劉備手下第一號封疆大吏。劉備稱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駐紮江陵並在江陵築城。關羽率軍攻打樊縣(與襄陽縣城僅隔一漢水)的曹仁,曹操遣于禁來援,遇漢水氾濫,于禁兵敗投降。此一戰,關羽“威震華夏”,曹操甚至打算將漢獻帝從許都遷往洛陽以避其鋒芒。恰在此時,孫權搞起小動作,透過誘降屯守江陵、公安等要地的糜芳、傅士仁,偷襲了荊州,“盡虜(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關羽兵敗後與其子關平一起被斬於臨沮(至於關羽是在戰鬥中被斬還是被抓獲後被斬,史書記載不詳,留下了爭議。按照裴松之的觀點,是在戰鬥中被斬)。

一個財神的自我修養:關羽是怎樣成為財神的?

以上是《三國志·關羽傳》的基本內容。斬顏良、封金掛印、棄曹奔劉、單刀赴會、刮骨療毒、水淹七軍、大意失荊州這些典故大體是《三國志》記載的歷史事實。至於桃園結義、溫酒斬華雄、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等橋段則是後世戲曲小說編撰的故事。但不得不承認這些故事編得都非常靠譜,膾炙人口,深入人心,簡直讓人傻傻分不清哪個是真哪個是假。

關羽死後被追諡為“壯繆侯”。這個諡號是“美諡”還是“惡諡”,歷來有所爭議。按照《尚書·逸周書·諡法解》,“威德剛武曰壯;赫圍克服曰壯;死於原野曰壯;勝敵克亂曰壯;好力致勇曰壯;屢行征伐曰壯;武而不遂曰壯;武德剛毅曰壯;非禮弗履曰壯。”對關羽大概是取“武而不遂”的意思,這是一個帶有惋惜性質的字眼,不算美,也不算惡,可以說是有所保留的肯定評價。

問題主要在於“繆”字。按照《諡法解》,“名與實爽曰繆;傷人蔽賢曰繆;蔽仁傷善曰繆”,關羽當然沒有“傷人蔽賢、蔽仁傷善”的劣跡,但即使是取“名與實爽”之義,也是不太光彩的。但是有人提出,“繆”與“穆”是通假字,“佈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賢德信修曰穆;德政應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肅和曰穆;聖敬有儀曰穆;粹德深遠曰穆;肅容持敬曰穆;容儀肅敬曰穆”,都是好的意思。《左傳》就經常把“穆”寫為“繆”,而《左傳》是關羽愛讀的書,以“繆”代“穆”,正是表彰關羽深明《春秋》大義。就算後一種觀點成立,那“壯繆”也是一個以褒為主、褒貶參半的評價。中國曆來認為死者為大,諡號一般都有所溢美,在諡號中公然出現不那麼美好的字眼,就已經是很嚴重的問題了。可見,在關羽死後,蜀漢集團中有很多人對他是不滿的,為了平衡各方的意見,最後蜀漢朝廷給關羽確定了這麼一個顯得有點奇怪的諡號。

關羽是個性格豐富的歷史人物,他身上有突出的優點,例如武勇過人、號稱“萬人敵”,曾立下赫赫戰功,他對劉備忠心耿耿,對曹操有情有義,等等。同時,他也有突出的缺點,大概是早年流落江湖的緣故,關羽身上有很重的江湖俠客氣質,一方面,他愛憎分明,快意恩仇,在另一方面,則是意氣用事,不計後果,不顧大局。如果關羽只是一介江湖人士,如此作風不失為一代豪俠,但他是統帥千軍、主政一方的大將,這樣處事為他埋下了諸多隱患。關羽確實很有本事,但這也導致他剛愎自用,目中無人。而且由於出身卑微,那些世家大族計程車大夫們不大看得起他,他也看不起士大夫,在他死後未能得到一個光榮的諡號,大概與此有關(擬定諡號的權力,恰恰掌握在士大夫手裡)。

總的來說,關羽不失為一位符合傳統儒家道德標準的武將。但類似關羽這樣的武將在漢代以前的歷史上不乏其人,就是與關羽同時代的魏蜀吳三國陣營中,也可以找到許多類似的人物。所以,單純從歷史上看,關羽並不是一位非常顯眼的人物。南朝梁時道士陶弘景編撰《真靈位業圖》,書中將800多位道教神仙組成一座金字塔,最底一層為原來俗世中著名的帝王將相,其中有劉備、曹操、諸葛亮、司馬懿,甚至有徐庶,但卻沒有關羽。可見,直到南北朝時期,關羽在世人心目中只是一個普通的歷史人物,並沒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更不是什麼神仙。

二、關羽的神格化

關羽成神,最早始於佛教。今湖北省當陽市城西30裡外的玉泉寺,傳說是關羽殞身之地。玉泉寺為隋朝天台宗開山始祖智顗大和尚所建,寺中有專門供奉伽藍神關羽的“顯烈廟”,該寺藏有《重修玉泉寺關廟記》,記載了智顗路過此地時遇到關羽的靈魂,稱願以此地為功德之所,使魂魄有歸,化為神靈護佑一方。智顗遂組織人力在此修建玉泉寺,並上表隋煬帝,奏請將關羽尊為伽藍神。

關羽和宗教聯絡起來後,就開始有好事者在關羽身上附會一些鬼怪靈異的故事。唐人筆記《云溪友議》、《北夢瑣言》等都記載有“關三郎”的傳說,稱“關三郎”會率鬼兵入城,不敬神的人將遭到毒蟲作祟、寒熱戰慄等懲罰,這裡的“關三郎”即關羽(也有說是關羽的第三子關索),他的形象類似陰間鬼將,倒是很符合佛教伽藍神的身份。

但在唐朝,關羽作為神的地位並未得到國家的承認。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將姜子牙封為武成王,將太公廟升格為武廟,與祭祀孔子的文廟並列,同時模仿文廟中的“孔門十哲”,在武廟中配祀十位名將:孫武、吳起、司馬穰苴、樂毅、白起、韓信、張良、諸葛亮、李靖、李勣。當時也有人提出關羽作為候選人,但主事者認為關羽是“敗軍之將”,配祀武廟不吉。這說明唐朝時關羽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雖比南北朝時期已大大提高,但仍不具有任何特殊之處,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的“關羽信仰”還沒有產生。

關羽作為神的地位得到國家承認並且地位不斷上升,始於宋朝。宋太祖趙匡胤開寶三年(970年)下詔選出古今忠臣義士32人加以表彰並在墓所派專人祭祀,其中就有關羽。宋神宗時,傳說在宋軍遠征交趾時關羽曾顯聖幫助宋軍,因此政府出資在玉泉寺內加建專門的顯烈廟,後來宋哲宗還親自題寫“顯烈”二字作為顯烈廟的匾額。從此,關羽成為護佑宋朝軍隊的“軍神”,地位不斷上升。到崇寧元年(1102年),宋徽宗封關羽為“忠惠公”,大觀二年(1108年)加封“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再加封“義勇武安王”,宋徽宗還親自為玉泉寺顯烈廟題寫“神勇”二字的匾額。

關羽的地位為什麼在宋朝開始發生巨大變化?有那麼幾個原因。

(一)晉商的推動

網紅的出現,多有推手在幕後運作,像關羽這種有官方背景的網紅,少不了大金主的支援。支援關羽的大金主,就是他的河東郡老鄉——晉商。河東有鹽池,歷來是中原地區重要的產鹽地,當地土壤貧瘠,幾乎無法耕種,全靠經商販鹽謀利。晉商自古以來就有,但其出名則是在宋朝之後。在北宋初年攻打北漢和遼國時,晉商為宋軍提供了經濟支援,從此晉商取得了和政府最高層的密切聯絡,開始走上全國的政治舞臺。宋朝時鹽政收入佔全部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宋徽宗時河東鹽池因洪水而減產,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復鹽池,至崇寧四年修復完畢,為此宋徽宗還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可見鹽池對於宋朝財政的重要性。而鹽池的生產和經營,主要是靠晉商。

晉商的政治經濟地位提高後,又進一步擴充套件其文化影響力,措施之一就是推崇作為山西文化代言人的關羽,並出資贊助文人編寫關羽故事的雜劇、戲曲、話本,組織各種演出,形成“關羽文化”。同時在唐代流行的“關三郎”、“關將軍”的鬼故事的基礎上,編出關羽具有神力的傳奇故事。例如上面提到的宋徽宗崇寧年間修復鹽池後,當地就流傳鹽池遭洪水是蚩尤作祟,皇帝請龍虎山張天師召來神將關羽,打敗蚩尤,才使鹽池得以修復。為此當地人還編寫了《關雲長大破蚩尤》的劇本,劇本的序言中描繪了關羽打敗蚩尤的神蹟:“未幾,一美髯武人現於空中,受命而去。忽一日,大風晦暗,白晝如夜,陰雲四起,雷奔電走,似有金戈鐵馬之聲,聞空中叫噪。如此五日,方雲收霧散,天晴日朗,鹽池水如故。”關羽不再是個嚇人的陰間鬼將,而是護國佑民的天神,形象更加高大上了。

(二)三國故事的普及

宋朝時,由於商品經濟發展,城市擴大,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娛樂活動也變得多樣化。除了晉商贊助的文人以外,也有其他作者極力從精彩紛呈的三國故事中挖掘靈感,出現了多種關於三國人物和三國故事的作品。今存最早的專講三國的話本《三國志平話》、《三分事略》等就出現於這一時期。到了明朝,由於《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流行,三國故事就更加普及,人人都能說上幾個三國典故了。三國故事的普及,使人們對關羽的武功和忠義有了深刻的印象,有利於塑造關羽的形象。

一個財神的自我修養:關羽是怎樣成為財神的?

(三)蜀漢取得正統地位

陳壽編寫《三國志》,是以魏為正統的,直到北宋末年,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仍以魏為正統。但在北宋時,情況已經出現了變化,蘇軾在《東坡志林》中描繪“巷中小兒”聽三國評書的情形:“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這說明在北宋時,雖然官方仍堅持魏的正統地位,但在民間已出現“擁劉反曹”的意識。到了南宋,朱熹在《資治通鑑綱目》中批評了司馬光以魏為正統的做法,提倡以蜀漢為正統,隨著朱子學成為官方指導思想,蜀漢取得了正統的歷史地位。這一情況自然也有利於將關羽塑造為高大上的正面人物,甚至造成神仙。

(四)國家政治道義的需要

關羽成神,最直接的原因是統治者的冊封和宣揚。關羽身上所具備的勇猛、忠義、好讀儒家經典等特徵,都非常符合統治者對人民的道義要求,因此,出於政治需要,一旦有人開了個頭,歷代統治者就停不下來,不得不對關羽大加推崇,直至清朝末年推崇至無以復加的地步。

關羽封號

冊封

者(年號)

忠惠公

宋徽宗(崇寧)

武安王

宋徽宗(大觀)

義勇武安王

宋徽宗(宣和)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宋孝宗(淳熙)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文宗(天曆)

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

明憲宗(成化)

協天護國忠義大帝

明神宗(萬曆)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神宗(萬曆)

忠義神武靈祐關聖大帝

清高宗(乾隆)

忠義神武靈祐仁勇關聖大帝

清仁宗(嘉慶)

忠義神武靈祐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清宣宗(道光)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清德宗(光緒)

從上表可見,關羽封號從明朝開始出現了“顯靈”、“協天”等字眼,直至萬曆皇帝誇張至極的“三界伏魔大帝”。這表明關羽至少從明朝開始就成了官方祭祀的神仙了。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關羽取代了姜子牙,成為武廟中供奉的主神,也就是“武神”。

三、關羽為何變成財神

關羽在成為武神之後,人們覺得光是勇武忠義還不足以評價偉大的關羽,又繼續在關羽身上添附各種神通,甚至變成了財神。

(一)關羽的晉商背景

首先賦予關羽財神地位的,毫無疑問是其背後最大的投資者晉商。晉商的勢力在明清兩朝發展迅速,在皇太極時期,清朝政府就開始招撫晉商從事貿易,順治時期將晉商範永鬥召為內務府皇商,賜產張家口,負責關內外往來貿易,在清朝入關後平定南明的戰爭中,清軍得到晉商的大力支援,晉商的勢力一度達到頂峰。而晉商的精神偶像關羽,也隨著晉商地位的上升而水漲船高。最早,關羽對於晉商的意義是作為鹽池的保護神,在晉商的業務範圍擴充套件後,關羽保佑的範圍也不再僅僅限於鹽池,而是對一切能夠發財的事物都能加以保佑。

(二)道教與佛教的競爭

在中國歷史上,佛道兩教一直存在或明或暗的競爭。在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確立的道教神仙體系中,並沒有關羽。直到隋朝,關羽被佛教看中,將關羽尊為伽藍神。這時,道教人士馬上意識到沒給關羽封神是個失誤。就在湖北的玉泉寺將關羽尊為伽藍神不久之後,山西解縣就有道教人士請求地方政府按照道教風格重修當地的關羽廟。至今,解州關帝廟仍是道教全真派聖地。道教與佛教不同,主張現世報,發財也是現世報的重要內容。因此道教擁有陣容龐大的財神體系,而人氣極高的關羽,也被吸收進了財神團隊,成為趙公明的同事,擔當著“武財神”的角色。

(三)民間關羽信仰的泛化

在政府、宗教、商人三方面的推動下,加上三國題材的戲劇在明清時期深受群眾喜愛,關羽早已成為超越特定地域的信仰,成為全國各地廣大老百姓普遍敬奉的神。有的偏遠小縣,連縣衙都沒有,但卻一定有文廟和武廟(即關帝廟),可見這種信仰之普及。要知道,中國人民歷來都是非常現實的,要讓中國人民信仰關羽,就必須讓關羽擁有現實的神通,而中國人普遍最關心的現實問題之一,就是發財。關羽所具有的保佑財運亨通的神力,無疑是關帝信仰遍佈中華大地的重要原因。

(四)海外華人社團的尊崇

早期的晉商在業務擴充套件之後,需要到外地長期經營,這些身在異鄉的晉商,就以關帝廟為據點,使關帝廟成為團結同鄉,與外人打交道的場所。從事商業貿易活動,必須有基本的誠信。由於關羽所具有的忠義精神特質,使得關帝廟具有非常適於商人開展活動的氣氛。當關帝廟成為商人活動的場所之後,關羽自然也就成了保佑商人生意興隆的財神。這種風氣還被華商帶到了海外,很多地方的唐人街、中華街,都有關帝廟,這些關帝廟就是當地華人相互聯絡、舉辦各種公共活動的場所。日本橫濱的中華街,據說最早就是一位商人抱著一尊關羽的小木像建起一座小廟,並以此小廟為中心發展成為通衢大街的。早期海外華人多以經商為主,因此他們經常燒香跪拜、祈禱好運的關帝廟,也被理所當然地看作是財神廟。

清朝滅亡後,由於西方文化的影響,且孫中山、蔣介石都是基督徒,官方的關帝信仰被廢止。但作為民間信仰,人們仍將關羽視為武神和財神,直至今日。

參考資料

【西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0年版。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

盧弼:《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2012年版。

趙爾巽:《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版。

朱一玄:《三國演義資料彙編》,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日】渡邊義浩:《關羽:神化的〈三國志〉英雄》,李曉倩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

郭素媛:《關羽崇拜與關羽形象的演變及詮釋》,《齊魯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

靳進:《荊州民間信仰與關羽崇拜的形成》,《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搜尋微訊號:historytalking關注

想看輕鬆有趣的歷史?

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

想知道歷史中的各種稀奇古怪?

時拾史事讀者群號

3042833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