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為何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信瓦崗一爐香”,這句話真的合理嗎

簡介從情義角度來看,這句話無疑是正確的,劉關張三兄弟自桃園結義後便一起打天下,榮辱與共、同生共死,可謂比親兄弟還親

攻城掠地桃園之誓怎麼合成

我們經常會在一些文學作品中看到這樣一句話:“寧學桃園三結義,不信瓦崗一柱香!”說這話的大都是綠林人物,而綠林人物闖蕩江湖,最講究的就是“義氣”二字,千金為輕,情義重。那麼為何會出現這句“寧學桃園三結義,不信瓦崗一炷香”呢?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為何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信瓦崗一爐香”,這句話真的合理嗎

首先,這句話有其正能量的一面,但也有其需反省的一面。從情義角度來看,這句話無疑是正確的,劉關張三兄弟自桃園結義後便一起打天下,榮辱與共、同生共死,可謂比親兄弟還親。這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可以說是劉關張兄弟情深似海的真實寫照,他們可同患難,亦可同富貴。張飛當初變賣家產支援劉備,關羽掛印封金千里尋兄,三兄弟共同經歷了黃巾之亂、董卓之禍、諸侯之爭,最後建立了蜀國,三分天下,可謂功成名就、後世敬仰。

為何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信瓦崗一爐香”,這句話真的合理嗎

兄弟三人一路走來不斷成長,關張有原來的匹夫之勇、敗仗無數,到後來的有勇有謀,攻城掠地,經典戰例不斷,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備自己也不斷的完善自身,三顧茅廬廣攬人才,得荊州、取西川、奪漢中,讓追隨者也看到希望其中,大展宏圖就在眼前。可好景不長,之後關羽大意失荊州,張飛也被手下殺死,兩兄弟相繼遇害,這讓劉備悲痛欲絕,為了替兩兄弟報仇,劉備竟不顧蜀國之大計,隻身奔赴吳國,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落得個白帝託孤,喪失了大好局面,真可謂是“要兄弟不要江山”,如此情義稱得上感天動地了。

為何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信瓦崗一爐香”,這句話真的合理嗎

劉備的行為,在政治上來說,是短視的,有失一個大政治家的水準。可是從兄弟義氣上來說,卻是千古罕見,令人感佩,劉備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不求同生,但求共死的結義誓言。所以,劉關張的情義,被稱為千古結義兄弟的典範。

為何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信瓦崗一爐香”,這句話真的合理嗎

再看瓦崗四十六好漢,在賈家樓聚義結拜後,憑藉單雄信、秦叔寶、程咬金、徐茂公、魏徵等人的文治武功,一開始是氣勢如虹,建立了西魏國,成為反隋大軍的中堅力量。可是後來,在金錢權力面前,四十六人為各自利益站隊選邊,居功自傲,各懷異志,不思進取,導致瓦崗軍高開低走,先贏後輸,逐漸四分五裂。最後,當初相約同生共死的兄弟,成了戰場上你死我活的敵人,兵戎相見、互相殘殺,毫無情義可言。可謂是“要利益不要兄弟”,如此情義也是讓人寒心。

為何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信瓦崗一爐香”,這句話真的合理嗎

因此,才有了“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柱香”,倡導人們要學劉關張的重情重義,而不要學瓦崗眾人的背信棄義。以上便是這句話正能量的一面,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其需要反省的一面。

為何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信瓦崗一爐香”,這句話真的合理嗎

劉備當時已雄踞蜀地,此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可謂進可攻、退可守,完全有機會進取中原、一統天下。可劉備為報關張之仇,意氣用事,不顧諸葛亮“聯吳抗曹”的國家戰略,毅然興兵,為兄弟報仇,結果導致兵敗身死。接下來就是諸葛亮在前方嘔心瀝血,但蜀國因夷陵之敗損失慘重,蜀國後繼無人,諸葛亮僅憑一人之力力挽狂瀾,但最後操勞過度,最後六出祁山以失敗告終,諸葛亮也含恨在病逝在五丈原,最後蜀國被滅,至此劉關張打下的江山就此畫上了句點。

為何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信瓦崗一爐香”,這句話真的合理嗎

如果劉備當時以大局為重,暫時忍住個人恩怨,與諸葛亮勵精圖治,將蜀國打造成富國強兵。然後諸葛亮負責征伐,劉備負責固後,也許最後劉備還真能滅掉魏國,再滅掉吳國,這樣不僅大仇得報,還得了天下。這點劉備就得向司馬懿學習,後者可謂忍者無敵,所以能笑到最後。因此,成大事者當不拘小節,一將功成自會萬骨枯,仁慈要有,狠辣也要有,這樣才能成為王者。

為何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信瓦崗一爐香”,這句話真的合理嗎

再看瓦崗四十六好漢,當時雖然兵強馬壯,似乎能橫掃天下,但實則群龍無首,各自為政,程咬金能服眾嗎?李密又能服眾嗎?答案不言而喻。所以,當他們各奔前程後,遇到明主李世民的秦叔寶、程咬金、魏徵、徐茂公等人才能封王封候、留名青史,最後是既成全了他們自己,又興盛了大唐。

為何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信瓦崗一爐香”,這句話真的合理嗎

如果當時這四十六人為了情義勉強聚在一起,最後至多成為天下最大的土匪集團,然後被某支正規軍一掃而滅,眾人皆死,天下又不知何時才能一統,百姓又不知還要流離失所多久,歷史上又不知還能否有大唐。

為何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信瓦崗一爐香”,這句話真的合理嗎

總的來說,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是結義兄弟全始全終的千古典範,而瓦崗寨三十六兄弟的結局,是結義兄弟的負面榜樣,這才有了“寧學桃園三結義,不信瓦崗一爐香”的說法。然而,桃園三結義的故事裡,有很強烈的江湖義氣的味道,“江湖義氣”和“大義”之間的差別在於,大義是從大處著眼的。所以,人不能愚義,當以大局為重,以天下為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