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七夕節:隱藏在節日背景深處的原始崇拜秘碼

簡介“牛郎織女”的天文星空區域所對應地面上的具體地域分野,收錄於《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

劍三七喜鵲橋飛星是永久的嗎

七夕節:隱藏在節日背景深處的原始崇拜秘碼

七夕節:隱藏在節日背景深處的原始崇拜秘碼

文/老張在路上

01

如果舉辦以七夕為主題的鬥詩會,也來個“旗亭畫壁”的雅事,我認為有三首詩要進入前三名的行列,其他只好退避三舍了。

第一名,當是唐人杜牧的《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前兩句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銀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

第三四句,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可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視著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節:隱藏在節日背景深處的原始崇拜秘碼

第二名,當屬漢代無名氏《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此詩借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被銀河阻隔而不得會面的悲劇,抒發了女子離別相思之情,寫出了人間夫妻不得團聚的悲哀。此詩勝在結尾兩句,感動了多少難成眷屬的有情人?

七夕節:隱藏在節日背景深處的原始崇拜秘碼

第三名當有爭議,在《詩經·小雅·大東》和宋人秦觀的《鵲橋仙》之中作以選擇。秦觀詞有佳句,而“大東”詩勝在年代佔先,它是詩歌之祖《詩經》裡的詩: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三首詩,都以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為主題,而牛郎和織女的神話傳說,則是七夕節的來源。

七夕節:隱藏在節日背景深處的原始崇拜秘碼

02

七夕節,別名很多,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七姐誕乞巧習俗的文字記載始見於漢代著作。西漢歷史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有

“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的記載,這是現存文獻中關於七姐誕的乞巧習俗最早記載。人們根據《西京雜記》的記載,認為七夕習俗起源於漢代。

其實,人們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來已久,可追溯到遠古時代。

牽牛和織女本是兩個星宿的名稱。

俗語裡誇獎人有文化,說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其中,“上知天文”,就是了解天上的星座。中國人從很早開始就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

牛郎織女傳說就是天象崇拜中星宿崇拜的典型例子。

七夕節:隱藏在節日背景深處的原始崇拜秘碼

河鼓二,即著名的“牛郎星”,在西方現代天文學中屬於“天鷹座α”,又叫“牽牛星”或“大將軍”。排名全天第十二的明亮恆星,在星空觀測中,是夏季大三角中的一角。它和天鷹座β、γ星的連線正指向織女星。

《說文》:

“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

《易傳》:

“日、月、五星,起於牽牛。”《漢書》之《天文志》:“牽牛,日、月、五星所從起,歷數之元,三正之始。”

織女星,又稱為織女一或天琴座α,是天琴座中最明亮的恆星。織女星在夜空中亮度排名第五,是北半球第二明亮的恆星,僅次於大角星。它與大角星及天狼星一樣,是太陽附近最明亮的恆星之一。

在中國古代的牛郎織女神話中,織女為天帝孫女,故亦稱天孫。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提到織女星最早的就是上面所引的《詩·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七夕節:隱藏在節日背景深處的原始崇拜秘碼

秦漢兩晉南北朝時期,很多典籍也屢屢提及織女的名字:

《史記·天官書》:

“婺女,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張守節正義:“織女三星,在河北天紀東,天女也,主果蓏絲帛珍寶。”

《淮南子·俶真訓》:

“若夫真人,則動溶於至虛,而遊於滅亡之野……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織女,天地之間何足以留其志!”

漢班固《西都賦》:

“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

《歲華紀麗》卷三引漢應劭《風俗通》佚文:

“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月令廣義·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說》: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

七夕節:隱藏在節日背景深處的原始崇拜秘碼

在中國古代,“星次”與“星宿”指的就是“星座”,也就是星星的組合(可能是一顆或多顆)。在武俠小說中常常出現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稱謂,就是古人根據許多顆星星構成的形狀所做的星宿劃分。

中國殷商時期就有了“十二星次”,即星紀、玄枵、豕韋、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類似於西方的黃道十二宮。

隋朝開皇初年,天竺僧人在翻譯佛經時,將古巴比倫的十二星宮引入中國,佛經中的十二星宮學說很快又被中國本土的道教吸收,並跟中國傳統曆法中的“地支”與“十二星次”對應起來,《道藏》中記載:“子名玄枵,又曰寶瓶;亥名娵訾,又曰雙魚;戌名降婁,又曰白羊;酉名大梁,又曰金牛;申名實沉,又曰陰陽;未名鶉首,又曰巨蟹;午名鶉火,又曰獅子;巳名鶉尾,又曰雙女;辰名壽星,又曰天秤;卯名大火,又曰天蠍;寅名析木,又曰人馬;醜名星紀,又曰磨蠍。”

古人還將星宿與地面區域做了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面來說,稱作“分野”。簡單來說,古人就是將天上每個星座都與地上的實體地理區域一一對應。

七夕節:隱藏在節日背景深處的原始崇拜秘碼

在《淮南子·天文訓》及《史記·天官書》中,二十八宿分別對應於東周十三國及漢武帝十二州地理,以後歷朝歷代在十三分野和二十八分野間變動。

“牛郎織女”的天文星空區域所對應地面上的具體地域分野,收錄於《漢書·地理志》:

“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

中國古代星宿崇拜文化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時空觀,在文學作品中多有體現。如王勃《滕王閣序》中人們十分熟悉的一句: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說的就是江西南昌地處翼宿、軫宿分野之內。宋代文豪蘇軾在其《赤壁賦》裡也留下了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的名句。

《水滸傳》裡,一百零八位好漢都對應著天上的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這種對應也是星宿分野的一個變體。

七夕節:隱藏在節日背景深處的原始崇拜秘碼

03

七夕節,除了隱含了古人天象崇拜中的星宿崇拜外,還有數字崇拜。

數字崇拜,是指人們對某個數字或某些數字特別偏愛,認為這樣的數字可以給自己帶來好運氣或避免晦氣,如中國人喜歡的8、6、9等。數字崇拜現象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存在。與數字崇拜同時存在的,是數字避諱,而中國避諱最多的是4,因為它的發音近似於“死”,所以不吉利。西方人則避諱13。

對所謂吉利數字的偏好在中國早已有之,即便現在,科技如此發達,“數字崇拜”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幾乎無處不在。結婚挑個好日子,手機選個好號碼,買車選個好車牌……這些都屬於“數字崇拜”。

七夕節:隱藏在節日背景深處的原始崇拜秘碼

許慎在《說文解字》裡,對從一到十各個數字的解釋,是古代人對數字崇拜的代表。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分天地化成萬物。

二,地之數也,從偶一(即兩個‘一’)。

三,天、地、人之道也,從三數。

四,陰數也,象四分之形。

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

六,易之數,陰變於六,正於八;從入從八。

七,陽之正也,從一,微陰從中出也。

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

九,陽之變也,象屈曲究盡之形。

十,數之具也,‘—’為東西、‘︱’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

從許慎的解釋看,一、二、三、五、七都是吉得數字。其中無論男女,“五”都是一個吉利數字,“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除了“五”以外,“七”也是一個很吉利的數字,特別是對男人,七本身是陽數,有微陰從中出,則陰陽相濟。

七夕節:隱藏在節日背景深處的原始崇拜秘碼

農曆七月初七,“七夕”源於古人對數字和時間的崇拜。

傳說中牛郎織女最初沒有“七夕相會”這一情節,隨著牛郎織女故事的演進,古人選擇七月初七讓牛郎織女相會絕非偶然,古人對“七”的崇拜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

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在這些“重日”中,九與五是重要的數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徵。而“一”是萬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榮的象徵。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六”則是大順的意思。

“七”是中國古代算盤每列的珠數,神秘又嚴謹。“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夕節:隱藏在節日背景深處的原始崇拜秘碼

《尚書考靈曜》:

“(天地開闢),七曜俱在牽牛初度”。

《易緯通卦驗補遺》:

“天皇氏之先,與乾曜合德”

。此言天皇氏祖先與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極為崇高。

《太平御覽》記載:

“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麋為珍。”“七月七日為良日”

,把它作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

這一天還是天宮神仙們聚會的日子。《續齊諧記》載:

“七月七,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

牛郎織女的相會期,被王母娘娘親自指定為“七夕”,實際是人們對“七”,更是對“七七”所包含美好意蘊的希望。

“七”在民間表現為時間的階段性,比如民間辦喪以“頭七”始,以“五期”終。

“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七夕節:隱藏在節日背景深處的原始崇拜秘碼

04

“七夕”節還表現了古人的生殖崇拜觀念。

生殖崇拜,是原始社會普遍流行的一種風習。它是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事業興旺發達的一種表示。所謂生殖崇拜,就是對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種讚美和嚮往。

中國農曆新年正月的第7天,即正月初七,古人定之為“人日”。 從新年的第1天到第7天,分別是雞日、狗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人日。將新年首月的第7天設為“人日”,最晚在魏晉時代已很盛行。

晉代李充《登安仁峰銘》:

“正月七日,厥日為人;策我良駟,陟彼安仁。”

古人將新年的第七天設為人日,在“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中或許能發現些秘密。女媧在創造出人類之前先造出與人類關係密切的動物,從第1天至第6天,分別創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到第七天才完成了造人計劃,遂將這天設為人類自己的節日。

七夕節:隱藏在節日背景深處的原始崇拜秘碼

雖然女媧造人僅僅是傳說,巧合的是,在西方的神話里人類的誕生同樣與“7”相關。不同的是,在西方“創世造人”傳說裡,人是上帝在第6天造出來的,比女媧早1天。而第7天上帝休息,西方的一週7天,由此而來。

結合中外造人的傳說,設新年第7天為人日或許正是古人對人口增殖的期盼,因為這裡的“7”已包含有“生”的意味。

“七七“是生命週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這是說男子以8歲一個週期,女子以7歲一個週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髮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髮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髮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週期結束。

七夕節:隱藏在節日背景深處的原始崇拜秘碼

牛郎織女故事的源頭之一,幹寶 《搜神記·毛衣女》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豫章新喻縣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鳥。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飛去,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后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後復以迎三女,女亦得飛去

這就是所謂天鵝處女型故事,通常是指人間某一小夥子與化身天鵝或白鶴等鳥類飛到人間的仙女結合為夫妻的民間故事。

根據古代文化史研究,早在新石器時代,許多民族或部落都曾以飛鳥作為自己的圖騰。在盛行鳥圖騰崇拜的文化背景下,便很自然地產生出有關人鳥轉化、人鳥結合並繁衍子孫後代的神話傳說。中國古代史籍中所載的“天命玄鳥(燕子),降而生商”就是一個著名例證。

這其實也是廣義上的生殖崇拜的遺存,只不過它隱藏在牛郎織女愛情的背景深處,讓人慾說還休。

七夕節:隱藏在節日背景深處的原始崇拜秘碼

讓我們用唐代盧仝《月蝕詩》結束本文:

人間一葉梧桐飄,蓐收行秋回斗杓。

神宮召集役靈鵲,直渡銀河雲作橋。

河東美人天帝子,機抒年早勞玉指。

織成雲霧紫綃衣,辛苦無歡容不理。

帝憐獨居無以娛,河西嫁與牽牛夫。

自從嫁後廢織紝,綠鬢雲鬟朝暮梳。

貪歡不歸天帝怒,謫歸卻踏來時路。

但令一歲一相見,七月七日橋邊渡。

別多會少知奈何,卻憶從前恩愛多。

勿勿萬事說不盡,燭龍已駑隨義和。

橋邊靈官曉催發,令嚴不管輕離別。

空將雨淚作沱沲,淚痕有盡愁無歇。

我言織女君休嘆,天地無窮會相見。

猶勝姮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廣寒宮。

(本文圖片為網路資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