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如果能重新投胎 你會不會換掉父母

簡介”這個實驗中吃第四塊餅乾的人是隨機指定的小組長,他們是幸運的,他們雖然沒有豐功偉績,沒有更加卓越的貢獻,但是他們下意識的就認定自己是組長,所以第四塊餅乾就應該是自己的

彩票滾雪球什麼意思解釋

如果能重新投胎 你會不會換掉父母

2015年8月31號,高二學生陳家禕離開學校之前留下了一封遺書:

“爸,媽,沒想到現在才寫這東西,其實很早以前就想寫了的,唉,現在匆匆忙忙地都不知道寫些什麼。嗯。首先,我其實已久(經)計劃了很久的,只是因為很多事情才耽誤這麼久。第二,我死後,請不要再去煩其他人了,我的死只和我個人有關,我死後儘量保持我腎的完整,賣掉後應該值些錢……下輩子不做窮人家的孩子。”

如果能重新投胎 你會不會換掉父母

在陳家禕的抽屜裡還有另外一張字條:

“親愛的爸媽,我實在忍受不了了,也實在不想多說,這個世界太累了,而我又是個弱者,我走了,不用找了,七天,就七天,我便可以脫離了。”

面對這樣一個入世未深的孩子,這樣一份觸目驚心的遺書,一味的指責孩子不懂事是沒有意義的。

就像人民網所說的:“孩子的世界是由大人創造的,大人創造出什麼樣的世界,孩子就接受什麼樣的世界。”

需要我們反思的問題有很多,貧富差距,教育扭曲,階級固化,似乎都有關係,但是如果僅以個例以偏概全又會犯了“幸運者偏差”的錯誤。

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陳家禕寫遺書的動機:換個出生

我們常說對一個人的成長能產生影響的有兩點:一是環境,二是自身。

細想,追本溯源,不管是一個人思想的雛形,性格的養成,還是周遭環境的變化,都依賴於你的出生。

就像那些個教育機構喇叭裡叫喊的:“別讓你的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事實上,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而出生決定了大多數人的命運。

也許這麼說是政治不正確,價值觀消極,

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它確實存在,而且廣泛存在。

01。

紀錄片《人生七年》中,

邁克爾·艾普特從1964年開始,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小孩。

此後每隔七年,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瞭解他們的生活,傾聽他們的夢想。

如果能重新投胎 你會不會換掉父母

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已經錄了8期了。

艾普特最早決定拍這個紀錄片時,初衷是批判英國社會凝固化的階級: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

40多年拍下來,這一點的確大致得到確證:

像Andrew、John這樣的富人孩子基本上一直沒有偏離精英“傳送帶”,從富人區中小學到牛津劍橋,再進入律師媒體之類精英行業。

而像Simon、Jacky這樣的底層孩子,從來沒有、似乎也沒有爭取去突破頭上的玻璃天花板,一路按部就班經歷了輟學、早婚、多子、失業等底層命運。

當然也有例外,Nick出生貧苦,但後來成了名校教授,可見命運的手掌裡也有漏網之魚。

去掉那些常被媒體曝光的光鮮亮麗的寒門出貴子的成功事蹟,再去掉那些像陳家禕一樣受不了壓力想要自殺解脫的極端事件,除卻“倖存者偏差”,

大多數出生平庸一生平庸的人是不會說話的,也沒有媒介願意替他們說話,或者說他們沒有媒介為其發聲的價值。

這群人中大多數都是用義務教育培養出來的,到中學或者到大學,再到工作,再用其一生的努力,(對了,努力是現在公認的最正確的價值觀或者說是一碗最傾心的雞湯),再用其一生的努力嘗試著去觸碰行業乃至人生的天花板。

古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所以大多數人在35歲左右的時候開始觸控不到天窗,進而就開始懷疑人生了,是自己努力不夠嗎?還是本就沒有天分。

於是,就會出現譬如:(職場“35歲危機”:這是我看過的最棒建議)這種文章,

我看過文中給出的一個故事,貼過來再給大家看一下:

馬克西姆·文格羅夫出生在西伯利亞,4歲的時候,他接觸到了第一把小提琴,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

並且,他的天賦和敬業度是成正比的。他每天練習7小時,5歲就舉辦了獨奏會,15歲就獲得了國際大獎,34歲就成了世界頂級小提琴家。

文格羅夫說:“我母親每天晚上8點回到家,吃完晚飯之後就教我小提琴直到凌晨4點。對於一個4歲的小孩來說,這簡直就是酷刑,但兩年後我變成了小提琴手。”

如果能重新投胎 你會不會換掉父母

很多人在抱怨沒有機會。其實並非如此。

以上的故事就是想告訴各位,你天賦不夠,你也不夠努力。所以你要繼續努力,如果還不成功,那一定是天賦不夠或者還是不夠努力。

但是小編不會告訴你小提琴家馬克西姆·文格羅夫出生在音樂世家,母親在音樂學院教學,父親則是樂隊裡的雙簧管樂師。

小編更不會告訴你,馬克西姆·文格羅夫4歲半開始被教育學習小提琴,五歲時便跟隨父母的好朋友加琳娜·託恰尼科娃和扎克哈爾·布羅恩教授進行深入學習。

換個角度思考,如果馬克西姆·文格羅夫4歲半的時候表現出驚人的小提琴天賦,然後,在文化程度不夠的父母的威逼利誘之下,學了數理化,他的人生軌跡又會是什麼樣子。很難想象。

當我們的人生只剩下努力這條路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的會一致的認同,努力比出生重要,因為這個時候它必須更重要。

再換個角度思考,如果現在讓你去完成一個你自己的夢想,在不考慮親情的情況下,給你換一個出生,你會選擇窮而沒文化還是富且有知識的家庭。

如果選擇了後者,那麼,在你的潛意識裡,是認為出生更重要的。

我們沒有必要回避這個問題,也沒有必要說這是不正確的價值觀,這只是現實,我們當面對,才有解決的機會。

回到35歲左右的中年人難以突破自己天窗的問題,為什麼那個同行業更高的位置別人可以做,而你就是不行?

努力了一輩子真的是天賦的問題嗎?還是努力的真的就不夠?

不。

02。

作家邁克爾·劉易斯在普林斯頓大學2012年的畢業演講上說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學研究:“不要吞吃命運的餅乾”。

劉易斯追述:

“我現在住在加州伯克利。幾年前,就在離我家幾個街區遠的地方,加大心理系的幾個研究人員搞了一個實驗。他們像抓小白鼠一樣找來了一批學生。然後他們給學生分組,按性別分開。每組三個男生或者三個女生。然後他們讓這樣的小組進到房間裡,然後隨機選取三人中的一個作為組長。然後他們讓他們處理各種複雜的道德問題:比如說應該如何對待學術造假,或者如何控制校園酗酒問題。

在他們開始解決問題30分鐘時,研究人員們會打斷各組。他們會拿著一盤餅乾進入房間。總共四塊,小組裡有三個人,但卻有四塊餅乾。顯然每個成員分到了一塊,但還剩下第四塊放在那兒。這本應該是個尷尬的處境。但事實並非如此。每個組的表現難以置信的一致,那個被隨機任命做組長的人拿了第四塊餅乾,並把它吃了。不僅吃了,而且吃的津津有味:咂咂做響,大嚼特嚼,口水橫流。最後那塊餅乾剩下的只有組長衣領上的餅乾渣了。

如果能重新投胎 你會不會換掉父母

這位組長沒有任何豐功偉績,也沒有過人的美德。他只是30分鐘前隨機被選的。他的身份除了運氣什麼都沒有。但他仍然覺得餅乾應該是他的。

這個實驗有助於解釋華爾街的獎金和CEO薪酬,我也確信它還可以解釋很多人類行為。但它同時也和普林斯頓大學的新畢業生有關。透過某種一般性的方式,你已被任命為小組領袖。你的任命不一定是完全隨機的。但你必須意識到它的隨機的那一面:

你們是少數的幸運兒。幸運在於你有這樣的父母,幸運在於你有這樣的國家,幸運在於有普林斯頓這樣的地方,專門吸引幸運的人,把他們介紹給其他幸運的人,並增加他們更加幸運的機會。幸運在於你正處於世界歷史上最富饒的社會,處於一個沒有人會要求你為任何事犧牲自己的意思的時代。

你們都面對著那塊多出來的餅乾。你們也將面對更多。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你很容易覺得你本來就配得那塊多出來的餅乾。就我所知,你可以這樣認為。但你可以更快樂,這個世界也可以變得更美好,如果你能夠至少假裝你不配。”

這個實驗中吃第四塊餅乾的人是隨機指定的小組長,他們是幸運的,他們雖然沒有豐功偉績,沒有更加卓越的貢獻,但是他們下意識的就認定自己是組長,所以第四塊餅乾就應該是自己的。

這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35歲左右的大多數人永遠破不了天窗,上不了更高的位置。

因為大多在你天窗之上的位置都是被指定的。“不要吞吃命運的餅乾”試驗中被幸運的指定為組長真的是隨機的指定。而現實生活中天窗之上的位置的指定可大都不是隨機的。永遠摻雜著關係與背景。

所以邁克爾·劉易斯才會告誡這些被指定的人:“但你可以更快樂,這個世界也可以變得更美好,如果你能夠至少假裝你不配。”

03。

巴菲特在他授權的傳記《滾雪球》中提到一個概念:“卵巢彩票”。

他說:“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各方面的條件就很優越。我的家庭環境很好,因為家裡人談論的都是趣事;我的父母很有才智;我在好學校上學。我認為,我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這非常重要。我沒有從父母那裡繼承財產,我真的不想要。但是我在恰當的時間出生在一個好地方,我抽中了‘卵巢彩票’。”

巴菲特認為,父母的影響和家庭薰陶對他的一生影響極大,他在恰當的時間出生在一個恰當的地方,就好像他抽中了“卵巢彩票”一樣。

他說:“我的財富還要拜以下三點所賜:生在美國,一點幸運基因,以及廣泛的興趣。我和我的孩子都有幸贏得了我所說的“卵巢彩票”(以我為例,上世紀30年代能夠出生在美國的機率是30:1,加之作為一名白人男性,我得以規避當時社會許多人不可逾越的障礙)。而生活在這樣一個間或產生扭曲結果的市場體系(儘管整體上看這個體系為我們的國家謀得福利),不得不說我的幸運更凸顯出來。”

在我國現在的市場體系下更是如此,我們接受的教育雖說都是從義務教育開始的,但是並不是平等的,我們的見識也因為父母的圈子而有所不同甚至相差甚遠。

這些影響不會因為任何個人行為而消除,會伴隨著在我們的發展周圍,根深蒂固。

我們能做的也只有不停的跑,畢竟在紀錄片《人生七年》之中,命運的手掌裡總有漏網之魚。

04。

曾經有人畫過這樣一幅極具諷刺意義的漫畫……

如果能重新投胎 你會不會換掉父母

如果能重新投胎 你會不會換掉父母

如果能重新投胎 你會不會換掉父母

如果能重新投胎 你會不會換掉父母

如果能重新投胎 你會不會換掉父母

如果能重新投胎 你會不會換掉父母

漫畫的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出生在好的家庭,相對而言會有一個好的人生,這是一個客觀且現實的問題,

並非所謂扭曲的價值觀體現。

我們生在一個好的家庭,被指定在一個好的位置,我們不該慶幸,而是該常懷感恩。

我們生在一個不好的家庭,被指定在一個不好的位置,我們也不該抱怨和沮喪,即使努力是為了觸碰你行業乃至人生的天花板,那也得努力。

而且我們努力,大都因為我們相信兩個字:可能。

05。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

如果能重新投胎,你會不會選擇換掉父母?

一是在拋卻親情的情況下,

二是在保留親情的情況下,

現實大抵如此,看清面對即可。

點贊,轉發是對觀點最大的支援!

往期精選:

別讓人脈把你拉下水

請像對待領導一樣對待父親

轉載請聯絡作者,未經同意轉載後果自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