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作武俠首頁動作武俠

新時代浙江考古十大發現|杭州蕭山柴嶺山、蜈蚣山商周土墩墓群

簡介兩面坡“人”字形結構的墓葬最早見於紹興印山越王陵,之後,考古工作者先後發現可能屬於兩面坡式結構的墓葬,如東陽前山越國貴族墓、安吉龍山越國貴族墓、句容及金壇市周代土墩墓、句容東邊山D2M1、寨花頭D2等,兩面坡結構的墓葬是越地貴族使用的葬俗

小石塊多少山

杭州蕭山柴嶺山、蜈蚣山商周土墩墓群

(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入圍終評專案)

柴嶺山、蜈蚣山土墩墓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西部西山山脈柴嶺山至蜈蚣山之間的山頂、山岡或山坡上,西北距錢塘江約8公里,東北距蕭山區政府約5公里,北為湘湖風景名勝區,南為蜀山街道聯華新村、黃家河村、溪頭黃村等。2011年3月24日,湘湖管理委員會山林隊在蜈蚣山一帶巡山時,發現有人盜墓。2011年3月31日至2012年6月15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蕭山區博物館對其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此次發掘共清理37座土墩,發現59座墓葬、8個器物群、1座窯址和1個灶。墓葬和器物群內出土器物867件(組),封土、填土和擾土中出土器物55件。墓地沿用時間長,從商代中晚期沿用至戰國初期,中間無缺環。商代土墩墓的發現意義重大。墓地中發現的大型“人”字形石床木室墓和大型亞腰形石室墓對探討越地貴族墓的喪葬習俗、埋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時代浙江考古十大發現|杭州蕭山柴嶺山、蜈蚣山商周土墩墓群

新時代浙江考古十大發現|杭州蕭山柴嶺山、蜈蚣山商周土墩墓群

D30M1為大型石床木室型土墩墓,時代為西周晚期,其所在土墩平面形狀略呈長圓形,長徑約38米、短徑16。2米,現存土墩高度約2。8米,封土可分為五層。由石床、白膏泥墓底、枕木、“人”字形木室和棺木等組成。

D30M1的墓室結構為兩面坡人字形木室,從儲存較好的南部觀察:枋木頂端平直,部分枋木截面形態尚十分明顯,相互支撐構成墓室頂部,底端經過斜削直接與墓底緊密相貼,東西兩壁的枋木均為雙層結構,內層枋木未見明顯的加工痕跡,其截面形態均為弧形的原木原生態,可能直接利用原木搭建,西壁中北部的外層枋木可見明顯的加工痕跡,四面均加工的極為平整方正,截面形態呈長方形,枋木之間連線緊密,相鄰枋木緊密相貼,嚴密合縫,木室底及上部鋪樹皮。D30M1在墓底石床之上平鋪一層厚10~25釐米的白膏泥,將石床小石塊間的縫隙填滿。白膏泥鋪設範圍比石床範圍大,整體蓋住石床,並向外延伸。

兩面坡“人”字形結構的墓葬最早見於紹興印山越王陵,之後,考古工作者先後發現可能屬於兩面坡式結構的墓葬,如東陽前山越國貴族墓、安吉龍山越國貴族墓、句容及金壇市周代土墩墓、句容東邊山D2M1、寨花頭D2等,兩面坡結構的墓葬是越地貴族使用的葬俗。印山越王陵是越王允常的“木客大冢”,時代為春秋末期,東陽前山墓的時代為春秋末期,安吉龍山墓的年代為戰國初期,而D30M1的年代為西周晚期,是已知材料中年代最早的兩面坡“人”字形結構墓。

新時代浙江考古十大發現|杭州蕭山柴嶺山、蜈蚣山商周土墩墓群

新時代浙江考古十大發現|杭州蕭山柴嶺山、蜈蚣山商周土墩墓群

無論是兩面坡人字形雙層結構的木室、白膏泥的使用、木室頂部鋪設樹皮以便防水的設施,還是經過夯築分層明顯的高大封土,印山越王陵埋葬制度的許多內涵都可以從D30M1中找出其線索。值得注意的是,D30M1南部墓底還發現開鑿基岩的現象,這或許是墓葬向地表以下開挖墓坑最原始形態的表現。

D36M1是一座大型石室土墩墓,時代為西周晚期,其所在土墩平面略呈長圓形,長徑35。5米、短徑23。56米,高約3。75米,石室由墓道、門框、墓室、擋土牆、護坡和蓋頂石組成,整體呈長方形,長23。1米、頂部寬7米、底部寬8。1米,高2。5米。墓葬內平面呈亞腰形,由墓道、門框、墓室三部分組成。墓底為經過修平的整塊基岩,墓底中東部平鋪一層厚0。08~0。12米的青灰色湖底淤泥狀土。D36M1在已經發掘的石室土墩墓中屬於規模巨大的墓葬,僅次於常熟虞山西嶺D1。值得注意的是,D36M1墓室底部發現一層厚8~12釐米青灰色土。這種土潮溼狀態下呈青灰色,與湖底淤泥類似,十分綿軟緻密,在乾燥狀態下則呈現出灰白色。青灰色土的這種特性與青膏泥、白膏泥的特性類似。此層土的鋪設具有明顯的防潮功能。在以往的石室土墩墓資料中,這種葬俗十分鮮見。

D35M1是一座石框型墓,時代為西周晚期,其所在土墩平面略呈長圓形,長徑約17米、短徑8。58米,現存土墩高度約0。9米,封土可分成三層。D35M1由墓道和石框兩部分組成。石框直接建於基岩之上,內長8。12米、內寬1。88米、深0。35米,營建墓框時存在有意修整基岩的情況。墓道位於石框西端南側,整體呈長方形,長3。64米、上部寬1。6~1。95米、底部寬1。44米、高1。42~1。65米。底部用大小不一的石塊壘砌成墓道框,外側略規整,內部填石塊和黃褐色土。上部用大小不一的石塊壘砌而成,較為雜亂,未見明顯規律,最外側的石塊壘砌稍整齊,石塊之間填黃褐色土。這種石框前設定石砌墓道的葬制十分罕見,年代最早。

D18M2的石框並不明顯,儲存亦較少,石框型墓的雛形,處於石框型墓的初始發展階段。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土墩墓中石框型墓的發展演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D18M2、D21M2和D22M1這三座商代墓的發現對研究土墩墓的起源和原始形態具有重要意義,墓內出土的原始瓷器和印紋硬陶器對二者的起源和器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根據墓葬位置的選擇、墓葬所在土墩的規模、墓葬自身的形制和規模、隨葬品組合的豐富程度、隨葬品數量的多少等差異,墓地內的墓葬可分成3個等級,分別是以D30M1和D36M1為代表的高階貴族墓、以D29M1、D31M1和D35M1為代表的貴族墓及以D6M1和D17M4為代表的平民墓。

新時代浙江考古十大發現|杭州蕭山柴嶺山、蜈蚣山商周土墩墓群

新時代浙江考古十大發現|杭州蕭山柴嶺山、蜈蚣山商周土墩墓群

新時代浙江考古十大發現|杭州蕭山柴嶺山、蜈蚣山商周土墩墓群

柴嶺山、蜈蚣山土墩墓是中國南方地區商周時期考古的又一重要收穫。墓葬型別豐富多樣,年代跨度大且無缺環,從商代中晚期延續到戰國初期。該墓地的發掘對構築中國南方地區商周文化的發展序列、深入探討南方地區商周時期的喪葬習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型別多樣的墓葬為探討中國南方地區土墩墓的內涵、形制特徵、演變序列和族屬提供了可靠資料。大批典型器物的出土為研究中國原始瓷的起源、傳播、製作工藝和印紋硬陶的流傳、演變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發現的D30M1和D36M1為規模巨大、儲存完整的墓葬,屬於規格、等級較高的貴族墓葬,它們的發現為研究越地商周時期貴族墓的墓葬制度提供了新資料、新線索。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