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大師散文集引網友吐槽 青年讀經典何須“如此包裝”

簡介書名被嘲“民國小言味兒”這套名為《那些路過心上的經典:民國大師經典書系(套裝共9冊)》的圖書,早在2013年由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在某電商網站上,這套書仍然可以購買,參與評價的讀者近2萬人次,99%的人打出了好評

瑪麗姬絲是誰

關注人民網微信

《此去經年,誰許我一紙繁華》《一指流沙,我們都握不住的那段年華》《風彈琵琶,凋零了半城煙沙》……近日,不少網友看到這樣的書名,忍不住發微博吐槽。這些傷感莫名、匪夷所思的詞句並非哪本網路言情小說的書名,恰恰相反,它們的作者分別是胡適、沈從文、魯迅。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書並不是“掛羊頭賣狗肉”,或者打著名人旗號的偽作,而是貨真價實的名家精品文集。好端端的胡適文集,為何要起“此去經年,誰許我一紙繁華”這麼個書名?讓經典作品走進當下年輕人,需要如此包裝嗎?

書名被嘲“民國小言味兒”

這套名為《那些路過心上的經典:民國大師經典書系(套裝共9冊)》的圖書,早在2013年由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在某電商網站上,這套書仍然可以購買,參與評價的讀者近2萬人次,99%的人打出了好評。在豆瓣上,這套叢書的評分也不低,如胡適的《此去經年,誰許我一紙繁華》有7。6分,沈從文的《一指流沙,我們都握不住的那段年華》為8。0分,評分最高的是梁實秋的《陌上誰人依舊,固守流年》8。4分。

書名如此“雷人”,為何還能有不錯的銷量和口碑?看評價,網友打分的依據主要是內容。《陌上誰人依舊,固守流年》的簡介中指出,該書精選了梁實秋的《雅舍小品》等精美文章,但也有不少人指出,讀這本書,不如直接讀原著《雅舍小品》,“這書名太過脂粉,不合梁老之大師風範。”該系列下的其他書籍同樣如此,儘管內容的確為民國大師經典散文,但書名統統另起爐灶,畫風矯揉造作,有人形容它是“滿滿的晉江文學城民國小言的味兒”“策劃人是在QQ 空間長大的嗎?”

“魯迅是務實派,向來不喜歡堆積這些空洞華麗無用的辭藻……翻開書才知道書名是後人附會強加。”在《風彈琵琶,凋零了半城煙沙》下面,網友“嘀咕個沒完”評價。很多讀者擔心,魯迅、胡適看到這樣的書名,會從墳裡氣得跳出來,而且,不知道的讀者難免誤以為這些句子出自他們的經典語錄,導致以訛傳訛。不過,也有人被書名吸引進來,甚至有讀者看書名誤以為是小說,買回家才發覺內容全然不是一回事。

適合“擺拍”的書有多少學術含量

給經典作品改頭換面、塗抹包裝以求重新暢銷並非特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出版的《哇哈!這些老頭真有趣》和《哇哦!這些姑娘好有才》也是一套看名字你絕對猜不到內容的書系。儘管標題接當下網路口語之地氣,但前者內容實際為豐子愷、汪曾祺、魯迅、老舍等民國男性名家的散文合集,後者內容為林徽因、張愛玲、蕭紅、冰心等民國才女的散文合集。該書簡介打出“最輕鬆愉悅的經典重讀,遇見最值得一讀的文字”,配上精美插圖,也頗受讀者好評。儘管不得不說,《哇哈!這些老頭真有趣》的作者的確都是民國“有趣的老頭”,然而,起這樣的書名算不算“標題黨”?如果把書名換成《民國男性作家散文合集》,還會不會有讀者有興趣購買和閱讀?

靠名字在讀者面前“爭寵”,也是詩詞類書籍中的常見現象。《杜詩詳註》《李清照集箋註》等名字也許只有專業人士會感興趣,在普及類的詩詞選本中,取名都極盡風雅之能事。網上書店裡,像是《在最美宋詞裡邂逅最美的愛情》《一剪宋朝的時光》《在唐詩裡孤獨漫步》《溫和地走進宋詞的涼夜》《李清照:人生不過一場絢爛花事》等都是同類書籍中銷量靠前的。文藝兮兮的書名配上清麗動人的封面畫,不用讀,就已經是案頭絕佳的“擺拍”裝飾。但這些看上去很美的書籍有多少學術含量,能否真正起到傳統文化普及作用,仍然令人懷疑。

“你曾經被哪些書名騙了?”在知乎上,類似問題引來不少網友訴苦吐槽,有不少人衝著有韻味或者有趣的書名“衝動購物”,也有人後悔因為書名太“普通”而錯過了真正有價值的書。

過度包裝只會讓經典“難受”

不論是模擬網路小言風,還是來自QQ空間體,給經典作品換上這樣的標題,無疑是為了迎合時下閱讀喜好的包裝方式。只不過,這種包裝並不高明,也沒有拍到策劃者臆測的“文藝小清新”讀者們的馬屁。這不由得讓人想起前不久鬧得沸沸揚揚的青春版 《紅樓夢》事件。這套號稱“《紅樓夢》225年出版史上的最優質版本”的書籍擁有粉色封面、便攜皮套、小開本、輕型紙,還有樂隊演唱的主題曲、閱讀陪伴APP,以及“可以一起拍照”的功效。如此用盡青春時尚元素、煞費苦心的全方位包裝,只為討好年輕讀者。然而,這部在質量上並無提升,反而在包裝上用力過猛的作品,一經面世就遭到專家和讀者的質疑,還引來網友在豆瓣上的“一星運動”。

正如著名作家張煒所說,“雅的東西要贏得讀者,需要經歷時間緩慢的教導和專家的不斷詮釋。即便它們成為經典後吸引很多人去讀,但並不意味閱讀門檻降低了。比如,要讀懂魯迅還是困難的,《紅樓夢》還是在雅賞的範圍內。”《紅樓夢》不會因為青春版的包裝而流行,大師散文集也並不會因為取了 《此去經年,誰許我一紙繁華》這樣的名字而贏得更多年輕讀者。何況,讀者有自己選擇書的權利,在書名上故意歪曲,靠“標題黨”來博眼球,縱然騙進來幾個新鮮讀者,卻讓更多真正想要讀這本書的人找不到選擇方向。

趙麗蓉、鞏漢林在1995年春晚上表演的小品《如此包裝》至今看來仍有現實意義。為了拍攝製作評戲MTV,並向海外發行,鞏漢林給趙麗蓉進行各種時尚、流行包裝,甚至取了新藝名“瑪麗姬絲”。然而,這樣的包裝卻讓趙麗蓉各種難受,無法表演原本的評劇藝術,“瑪麗姬絲”也成了“麻辣雞絲”。面對經典文學作品,我們何須“如此包裝”?這樣的包裝並不會讓經典進入流行,只會讓經典變得“難受”。

作者:鍾菡

版權宣告: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