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海上鋼琴師》影評:無處安放的孤獨

簡介他在船上,想象對面的陸地,陸地上的人又擠著登上客輪,我們是彼此的匆匆過客,不知道命運的下一秒會在哪裡,而1900的人生是一場他自己可以預料的悲劇

薄霧可以比作什麼

《海上鋼琴師》影評:無處安放的孤獨

只要你還有一個好故事和一個聽眾,就還不算完。

You‘reneverreallydonefor as long as you got a good story and someone to tell it to。

《海上鋼琴師》影評:無處安放的孤獨

《海上鋼琴師》

這個故事來自大海,來自油輪上的人來人往,來自燒爐工人的粗鄙吶喊,來自點燃香菸的一根琴絃,來自一位義大利導演的光影世界。

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

我看見海天相接處的薄霧冥冥,我看見黑白琴鍵在十指翻飛下律動,我還看見女孩眼中的大海,那片海中裝滿了星辰。

我嗅到海風鹹腥,聽到弗吉尼亞號劈波斬浪的嘶鳴,也可以摸到唱片上似無序卻有序的刻痕。

這更是一部好聽的電影。

我願意花費更多筆墨來記錄、品味它的音樂,儘管我抓住的不及其萬一,但那又如何?誠如畢加索言:“當我讀愛因斯坦寫的一本物理書時,我啥也沒弄明白。不過沒關係,它讓我明白了別的東西。”

《海上鋼琴師》影評:無處安放的孤獨

存在主義與悲劇命運

到底何為命運?是生下來就被註定的道路,還是後天選擇的結果?

只差幾步,1900就能邁入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然而在他眼裡,那片象徵自由的土地卻是一個“猛虎遍地的國度”。

“我永遠無法放棄這艘船,不過幸好,我可以放棄我的生命。”

《海上鋼琴師》的核心就是如此極端的浪漫主義,引起的反響也是兩極的:有人視之為傑作,也有人形容它是“最好看的爛片”。

《海上鋼琴師》影評:無處安放的孤獨

1900寧願一生孤獨,不願隨波逐流。

他所享受的孤獨,是美麗而悲愴的。

在這份美麗的背後,卻是潛藏於他幼小的心靈,並在成年之後開花結果的“恐懼感”。

作為一名棄嬰,1900的人生就註定是一出悲劇。雖有養父的疼愛,但因養父怕失去他而不讓他離船一步的恐懼感從小便慢慢注入他的心靈。長大後的1900雖顯現出令人咂舌的音樂才華,但恐懼也已注滿他的心靈,這讓他的一生更像是一個虛幻的奇蹟,一個真正的傳奇。

《海上鋼琴師》影評:無處安放的孤獨

為什麼說《海上鋼琴師》是一出悲劇?可能大家會歸結到片尾,然而實際上悲劇和1900的死沒有直接關係。

《海上鋼琴師》的悲劇性是導演託納託雷在創作中深受存在主義文學影響的一個結果。

存在主義文學興起於20世紀30年代的法國,二戰後達到頂峰。

其特徵是 “存在”即“自我”與客觀現實永遠都是對立的、不可能統一,其核心是“荒謬”與“痛苦”。因此,存在主義文學一方面描寫資本主義世界的荒誕性,另一方面表現人的不幸與毀滅,以及人類的孤獨、失望、恐懼等種種厭世思想情緒。

1900就像一面鏡子,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完美折射。

他重自我的存在大於外界對自我的認可,他可以使盡渾身解數打敗爵士樂的祖宗並對其不屑一顧,他可以用音樂去探究所有人的心靈,可以在音樂裡去旅行,可以尋覓到自己的愛情,但是他沒有常人那樣去追,他輕輕地將這些拋進了大海,他將邁向陸地的腳收回。

《海上鋼琴師》影評:無處安放的孤獨

你可以說他拒絕上岸是因為藐視上岸,就像他藐視秩序,藐視那些聽見“America”就蜂擁而上的人群。那麼我也可以認為,他其實是害怕上岸。

對於1900而言,對面的陸地是另一個世界,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人類會本能地對未知的事物產生好奇,1900也確實走到了兩個世界的分界線上,但內心深處的“恐懼感”使他產生了對陸地的隔閡,甚至是敵意。越是恐懼,就越是封閉,最終將他關在一個排外的小圈子裡,不論是純潔的愛情還是飛黃騰達的前途,都無法激起他邁出那一步的勇氣。

《海上鋼琴師》影評:無處安放的孤獨

事實上,命運不也正是如此嗎?人的一生每時每刻都在面臨選擇,任何一個或重大或微小的選擇都決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所有人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頭。他說:“陸地沒有盡頭。”這種沒有盡頭的感覺讓他害怕,鋼琴的琴鍵是有盡頭的,這讓他覺得安穩。

看來天才和普通人一樣,都想劃定自己的安全區,都想過自己所謂的“生活”。但是,那真的是我們能夠掌控的嗎?

1900把自己的生活縮小到鋼琴這頭到那頭的距離,又放大到88個琴鍵上演奏出的音符排列組合的矩陣裡。

《海上鋼琴師》影評:無處安放的孤獨

他用自己的尺度取捨,懂得人生的自由是無限的,而自己能享受到的又何其有限。於是他總是讓自己變得快樂,嘴角微微上翹,於是他總是思索,觀察著人們眉梢眼角一絲細紋的變換,於是他說——至少我可以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絕對浪漫的生命是沒有抵抗力的。

於是那艘巨大的海上客輪,是曾經庇護過他的堡壘,也終成了囚禁他的牢籠。他在船上,想象對面的陸地,陸地上的人又擠著登上客輪,我們是彼此的匆匆過客,不知道命運的下一秒會在哪裡,而1900的人生是一場他自己可以預料的悲劇。

其實我不太願意用天才這個詞來定義1900,因為天才已經被用濫了。直到我看見有人將1900比作“ET”。

《海上鋼琴師》影評:無處安放的孤獨

仔細想想還真是那麼回事,你我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想說話就開口,這是人類的方式。但1900的手指似乎才是他的發聲器官,連著眼和心,他的感知和內心是ET的。

ET很神奇,但不一定稀奇。

就像《蘇菲的世界》裡哲學老師說的,你是否想過自己或許是個火星人?你是否有一天會停下腳步,審視自己然後想:“我是一個不同凡響的存在,我是一個神秘的生物。”

我們每個人都是ET,至少曾經都是。

不是有一句話麼——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平凡如你我,哪怕被社會同化的面貌已八九不離十,那殘存一絲差異,足夠將這個人和那個人的差異拉的比歐洲到美國的距離都大。

差異導致孤獨。不願下船(接受同化)的1900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差異性(自我)的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孤獨,遠超凡人的孤獨。

這是屬於天才的悲哀,他起點太高,以至於不敢接受現實的巨大落差。他的自信是飄渺的,他的精神支柱是脆弱的。與他相比,那個吹康恩號的小號手顯得平凡,像是紅花旁邊的一片綠葉,在花開時陪襯花的豔麗,在花落時點綴枝杈。凡人仰慕天才,而天才也未必不向往平凡。

《海上鋼琴師》影評:無處安放的孤獨

隨著刷片的次數增加,我越發覺得託納託雷未必為了一個多麼深刻的主題而拍電影,他更可能為故事而拍,《海上鋼琴師》是一個關於人的故事,一個絕對浪漫絕對純粹的人的故事。

1900是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知道自己不想變成什麼樣的人,並且不為外界所影響,杜絕了一切隱患,而且從一開始他就有一群不是親人卻比親人還溫暖的家人,有一位理解他,尊重他的朋友,他的一生短暫而完整。

1900的一生是很多人嚮往,卻沒有膽量做完的,託納託雷便用電影的方式替你完成。

《海上鋼琴師》影評:無處安放的孤獨

1900與美國

因移民者而誕生,由黑人和白人共同撫育長大,一切宛若橫空出世。

1900不就是美國麼。

在影片中還有很多人是美國,比如上船與1900鬥琴的爵士樂的創始人。

歷史上確有其人,但他是個白人,而在影片中,他身穿雪白,面板卻是黑色。

黑白的混雜,外來的移民,這是美國的顏色。

但,1900彷彿並不喜歡美國,儘管他會為對方的高超技藝而流淚,卻仍輕蔑的拋下一句:“去他媽的爵士”。

《海上鋼琴師》影評:無處安放的孤獨

1900還是船上的每一個人。

他為什麼可以看透每個人的心事,為什麼從未踏上過陸地的他,卻對每個人的故鄉瞭如指掌?

不是他有什麼特異功能,只因為他就是船上的甲乙丙丁。

想想1900經歷過什麼,無數的“誘惑”可以使他下船,或名,或利,或是一棟閣樓,三五好友,在音樂和交談中安享一生,當然還有愛情。

這時,你再想想,船上的人們為何而上船,又為何而上岸。

他們前往美國,去追尋遠大的前程,這些也是對他們的誘惑。

1900並不存在,卻也一直存在,他是人們上船後,丟到大海中的一切。

夢想,憧憬,彷徨,當人們踏上陸地,為名利而去,所捨棄的,便留在海上,化成了1900。

《海上鋼琴師》影評:無處安放的孤獨

人們為了尋找光明的未來而上岸,大多卻只能在這座猛虎遍地的國度中,連渣都不剩。

他鄙夷的,是高舉自由火炬的美利堅,一如歐洲遺老遺少們的倔強,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就像人們在看到自由女神像時的呼喊,在靠岸後全都一鬨而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