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 由 煙雨憑欄燈火處 發表于 手機遊戲
  • 2022-10-20
簡介此後數月,金兵開始瘋狂劫掠,北宋成為待宰羔羊,在搶得無數金銀珍寶後,徽欽二宗被擄北上,宋室王公大臣悉數為奴,后妃宮女具皆受辱,北宋甚至漢民族歷史上最悲慘、屈辱的災難——靖康之變在北宋的轟然倒塌中上演

古代黑龍江被稱為什麼

靖康元年(1126)閏十一月初,金國大舉南侵,兵臨北宋都城汴京(開封),當月二十五日,汴梁外城告破,宋欽宗趙桓出城請降。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僅僅23天,存在了167年的龐大帝國,便在金人的鐵蹄下轟然倒塌。但客觀地來說,靖康之變時的北宋,談不上多麼鼎盛,但也根本沒到風雨飄搖、窮途末路的地步。

徽宗執政期間,雖然洪澇蝗災時有發生,但對於廣袤的國土而言,並非滅頂之災;山東、江南幾乎同時爆發了宋江、方臘農民起義,但不久即被招安或鎮壓。

而且,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就在靖康之變發生前不久,北宋的版圖還在向外擴張。

1104年,徽宗於青海河湟地區設立隴右都護府,北宋的疆域第一次抵達西域腹地;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1119年,宋軍攻克橫山之地,幾乎將多年的心腹之患西夏逼上絕路。這哪裡有半點亡國之兆,分明還有幾分復興氣象。

所以,面對靖康之變,在令人無比痛心惋惜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強盛、繁華的北宋帝國,輕易而迅速地走上了滅亡之路?

千年不絕的“南北戰爭”

縱觀北方遊牧民族和南方中原王朝數千年的戰爭史,如果非要為雙方的戰爭找到原因,無非就是一場關於生存權的爭奪。

北方苦寒之地,不適合農作物的種植,也沒有培養商業社會的土壤,好在水草豐美,尚能放牧為生。

因此,匈奴、鮮卑、突厥、契丹,這些北方的遊牧民族,無論多麼強大,基本上都只能逐水草而居,根本不具備抵抗自然災害和惡劣氣候的能力。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如遇豐年,尚能自給自足,但草場畢竟有限,各部落之間,也會因為彼此搶奪生存空間而爆發戰爭。

而一旦災荒發生,或者嚴寒天氣降臨,草料減產、牛羊死亡,就會嚴重威脅整個種族的生存。

因為彼此緊鄰的地緣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自然會將視線投向南方廣闊豐腴的中原地區。而南下搶劫,就成為了便捷而必須的生存之道。

站在漢民族的立場,這樣的行為當然是一種野蠻的侵略。

但對於遊牧民族本身而言,在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發展面前,所謂的道德約束和正義與否,幾乎不值一提。弱肉強食從來都是殘酷卻最真實的叢林法則。

當然,作為應對,中原王朝在足夠強大的時期,都會千方百計地利用武力、聯姻等手段,征服或籠絡遊牧民族,除此之外,就是不停地修築長城,構築戰略縱深,以確保北方的安全。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但遊牧民族以騎兵為主,機動性遠遠高於漢族,進則迅疾如風、防不勝防,退則深入茫茫大漠,無影無蹤。讓整個中原政權即難以在戰爭中掌握主動,還要持續地受到侵擾。

而農耕文明的高度發達,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糧食的生產和儲備,帶來的是經濟實力的迅速提升,龐大的人口基數又能源源不絕的提供兵源,這也使得南下的遊牧民族可以佔便宜,但很難順利、徹底的吞併中原王朝。

所以,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數千年的對峙中,除非有一方特別強大,打破平衡,大多數時候,議和、聯姻、你來我往的攻守轉換都在持續上演。

趙宋帝國的先天不足

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末帝李從珂與重臣石敬瑭,君臣相互猜忌。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為後唐兵馬圍困於晉陽(太原)。

為請契丹發兵救援,助其脫困自立,石敬瑭盡然恬不知恥地認下小自己十歲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義父。

不僅如此,為表忠心,這個臭名昭著的“兒皇帝”還承諾,事成之後,將割讓燕雲十六州作為酬謝。

因為強大的契丹軍隊介入,晉陽之圍被解,隨後石敬瑭滅後唐自立,而耶律德光也如願以償地得到了燕雲地區。

而割讓燕雲十六州這一賣國行為,卻給緊隨五代十國之後的宋朝,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和難以估量的傷害。

燕雲十六州是橫跨河北北部到山西北部,一塊東西長約六百公里,南北寬約二百公里的狹長地帶。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這一區域的北部,聳立著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東西橫貫著長城和桑乾、巨馬兩條大河,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天然軍事屏障。

也正因如此,後晉之後的中原政權,都將北伐燕雲作為頭等大事,後周世宗柴榮,本來是最有可能收復燕雲的一代雄主,無奈英年早逝,以致功虧一簣。

公元960年,趙匡胤代周自立,建立宋朝,太祖在平定四方之後,也有意爭奪燕雲,但天不假年,還未等到計劃實行,趙匡胤便駕崩了。

此後宋太宗也曾於公元979年和986年兩次北伐,但最終都以慘敗告終,此後宋朝軍事實力衰弱,而北方的契丹正逐漸成長為一個足以與大宋抗衡,甚至更加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北伐燕雲,就只能成為趙宋臣民心中永遠的痛了。

由於燕雲地區的缺失,使趙宋在立國之初,北方便天然地喪失了長城的庇護和山區複雜地形的屏障。一旦戰爭爆發,便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外敵長驅直入中原腹地,這也讓趙宋王朝在對抗北方遊牧民族南侵的問題上,比其他中原政權更加被動,甚至可以說是先天不足。

而國都汴梁地處華北平原之上,本身就是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北面又無險要山川,只餘黃河一道屏障,渡河之後,將是一馬平川。北宋為保證京師安全,不得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北方設定前沿陣地,但國土廣袤、邊境漫長,又往往防不勝防。

宋初最大的一次軍事威脅,便是真宗時遼軍大舉南下,繞開宋軍重兵佈防的定州,二十萬大軍突然出現在汴梁北方門戶的澶州城下,弄得宋真宗差點準備遷都,後來才有了力挽狂瀾的寇準和宋遼百年和平的“

澶淵之盟

”。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國家層面的致命病因

不可否認,北宋是一個文化空前繁榮、經濟高度發達的朝代,但在高度重視精神核心建設的同時,其對於軍事力量的培養,國防制度的建設方面,是存在重大問題的。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五代十國武將專權,這些對於宋朝而言,都是血淋淋的前車之鑑。

960年,武將出身的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謀取了後周的天下,宋朝君主更是從基因血脈裡就防備著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從太祖“杯酒釋兵權”開始,武將被提防、受限制,才能最大程度地維護國家穩定,成也了統治者治國安邦的底層邏輯。

對於潛在的武將擁兵問題,宋太祖巧妙地設計了“

更戍法

”加以預防和制衡,將京城的禁軍和邊防的戍軍每隔兩三年便進行一次對調。

以隔斷將兵之間的聯絡來防止叛亂的發生,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惡果就是一旦發生戰爭,軍隊的指揮效率和戰鬥力將大打折扣。

為加強中央集權,宋朝又在軍事上一直沿用太祖“

強幹弱枝,守內虛外

”指導思想,精銳部隊大半集中於京城的禁軍,其餘各地包括邊境,都是戰鬥力較弱的地方武裝或者雜牌部隊。

如此一來,藩鎮割據勢力得到有效遏制,但抵禦外辱時卻變得格外捉襟見肘。

不僅如此,為充實禁軍的力量,北宋歷代君主都熱衷於不斷募集士兵,甚至在災荒年份直接將流民引入其中。

禁軍成為龐然大物的同時,三教九流充斥其中,即乏訓練又難管理,表面上軍隊的數量在持續增加,但戰鬥力反而在斷崖式的下降。

宋初禁軍曾一度達到八十萬,神宗時經王安石變法,對禁軍進行裁撤,但人數也一直維持在四十萬左右,如此龐大的軍隊數量,必然帶來驚人的財政消耗,也導致“冗官、冗兵、冗費”這“北宋三冗”,成為阻礙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沉重負擔。

而宋遼訂立“澶淵之盟”後,宋朝沒有了來自北方的威脅,國家的工作重心逐漸向內部發展傾斜,軍事將領的作用在降低,科舉取士、培養人才自然是當務之急,“重文抑武”就更成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政治基調。

戰略選擇的重大失誤

在靖康之變前,北宋的主要對手,是北方契丹創立的遼國和西北党項建立的西夏,三大帝國互有交手,但總體而言維持了平衡。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但北宋末年,長期受遼朝統治的女真族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接著便以摧枯拉朽之勢向遼展開了進攻。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眼見遼亡在即,為了從其手中重新獲得夢寐以求的燕雲故地,當時的宋徽宗趙佶,竟主動遣使赴金,並於1120年達成“海上之盟”,宋金結成軍事聯盟,共同對抗遼國。

聯金抗遼

”,可以說是靖康之變的導火索和催化劑,更是一次自取滅亡的重大戰略性失策。

首先,唇亡齒寒是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澶淵之盟後,宋遼雙方維持了百年和平,遼國不僅沒有威脅,而且它的存在,始終是牽制金國的力量,也可以從北面保障宋朝的安全。

其次,根據雙方協議的內容,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但是在接下來的戰爭中,金軍依然神勇,而宋軍卻慘敗於殘遼。

伐遼失敗,不僅使熙豐變法以來積蓄的軍用儲備喪失殆盡,這次失敗使得宋朝徹底轉入戰略劣勢,所積累的物資全數用盡,完全無力再戰,甚至取燕也要依賴金人的能力。

如果沒有“海上之盟”,即使女真滅遼,但實力得以儲存的北宋,尚有自保之力,面對金國,可能還不至於那麼快的全面崩潰。

最致命的是,透過伐遼的窩囊表現,讓此前並不瞭解北宋真實戰鬥力的金國,更加堅定和加速了亡遼之後再滅宋的決心。

面對空前強大的女真金國,北宋是何其不幸,既有宋徽宗這個“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的昏庸皇帝,又有蔡京、童貫這幫結黨營私、貪贓枉法的佞臣,君臣聯手,又搞出“海上之盟”這種看似投機取巧,實則愚蠢至極的戰略,又豈能不亡?

果不其然,遼亡不久,金國便以宋朝收留叛將張覺,背盟棄義為名,於1125年發兵攻宋。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戰鬥意志的徹底瓦解

靖康之變時,金國東西兩路大軍共計約十五萬兵馬兵臨城下,對於北宋而言,形勢確實萬分危急,但絕非山窮水盡。

類似的經歷,在300多年後的明朝也曾發生過,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率五十萬精銳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幾乎全軍覆沒。

“土木堡之變”,明朝的武裝力量幾乎損失殆盡,皇帝還做了瓦剌的俘虜,隨後瓦剌首領也先也是大舉南下,兵臨北京。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明朝當時的情況,比之北宋,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在於謙的領導指揮之下,頑強抵抗,甚至瓦剌人在攻城時,將英宗做擋箭牌,于謙都敢下令放箭,就是這種玉石俱焚的心態,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大明轉危為安。

再來看看面對國難,北宋君臣的荒唐表現:

1125年,金兵第一次攻宋,東西兩路大軍聯袂南下,西路軍圍攻重鎮太原時,負責太原防禦的宣撫使、大太監童貫,以傳遞軍情為藉口,第一時間溜之大吉。

逃回東京的童貫帶來了太原被圍的壞訊息,宋徽宗趙佶眼看山雨欲來,連忙宣佈禪位,讓兒子趙桓登基,承擔保衛京師的重任。

誰知趙桓也不傻,這明顯是讓他當亡國之君,堅決不從,父子幾乎要為了推辭皇位的問題而翻臉,最後趙桓還是在眾人挾持之下,哭喊著被強迫登上了皇帝之位。

1126年1月,欽宗繼位,改元靖康,隨後金國西路軍便攻克相州,開始分兵渡過黃河。

因為黃河南岸的駐軍早已逃之夭夭,從正月初三到初六,在金兵長達四天的渡河時間裡,沒有遭遇宋軍任何的阻擋和抵抗。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天險一失,太上皇趙佶更是連夜南逃。但好在宋徽宗臨走前還給兒子留下了一個可用之人——名臣李綱臨危受命,組織東京保衛戰。

此時金國西路軍深陷太原,無力南下,汴梁城外僅有東路軍的七萬人,其中還有大量契丹、渤海的僱傭兵,真正精銳的女真人,只有三萬。

而北宋的京畿附近集結了超過五十萬人的衛戍部隊,名將种師道率領當時宋朝最精髓的十萬西軍,星夜揮師回援,各路勤王兵馬也是旦夕將至。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宋欽宗依然對金兵充滿了恐懼,以割地賠款換來了金國退兵。

從1125年金兵第一次南下開始,宋廷的主和派便一直佔據上風,他們從未想過抵抗,或憑實力去贏得勝利,而是寄希望於透過割地賠款,出賣國家尊嚴換來苟延殘喘的機會。。

金兵一退,主和派立刻又佔據上風,有功於國的李綱被罷免,衛戍京師的部隊以耗費財力甚巨為由遭遣散,誰知第二年,嚐到甜頭的金軍再次南下。

這次金兵更猛,西路軍攻克太原,與東路軍會師汴梁,而宋徽宗在最危急的關頭,不是組織軍民積極抵抗,卻相信神神鬼鬼的術士,以紙甲紙兵在城頭抗敵,結果可想而知,僅僅23天,汴梁外城即被攻破。

嚇破膽的欽宗立刻出使金營求和,為顯示誠意,甚至下旨遣散了各地勤王的軍隊,“

檄止諸軍勿前

”,幾乎把開封變成了一個不設防的城市。

就這樣,北宋皇帝在都城尚未完全淪陷,衛戍部隊和勤王兵馬具在的情況下,主動放棄抵抗,束手就擒。

此後數月,金兵開始瘋狂劫掠,北宋成為待宰羔羊,在搶得無數金銀珍寶後,徽欽二宗被擄北上,宋室王公大臣悉數為奴,后妃宮女具皆受辱,北宋甚至漢民族歷史上最悲慘、屈辱的災難——靖康之變在北宋的轟然倒塌中上演。

“靖康之變”誰之過:是什麼造成了北宋的滅亡和漢民族的巨大恥辱

誰該為北宋的滅亡買單,誰又應該對靖康之變的災難負責?是徽欽二宗嗎?答案是肯定的,但似乎又不是全部——是大宋君臣從上到下,從裡到外,一次次拙劣、荒唐甚至致命的表現,合力葬送了延續176年的錦繡河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