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簡介當你開始從自身的視角出發對一個人進行假設資訊填補時,避免錯誤的最有效做法是,多找幾個信任的人諮詢對方的相關情況,這是對個人獨有視角的有效補充

逆火效應怎麼破解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國慶大家都去電影院了嗎?國慶檔的三部獻禮片聯合砍下50億票房,其中又以《我和我的祖國》和《中國機長》表現最為亮眼。

今天《中國機長》的原型人物,川航機長劉傳健的微博還衝上了熱搜第一,大家紛紛在底下留言說英雄機長了不起。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2018年5月,川航8633航班從重慶起飛,起飛不久後駕駛艙玻璃整塊脫落,在副駕駛半個身子都被吸出窗外、氣壓急劇下降、通訊不通等惡劣條件下,機長臨危不懼,以過硬的專業素質手動操作飛機備降成都機場,堪稱

“奇蹟備降”。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今天阿信想來說說《中國機長》這部電影的故事,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學開飛機肯定是來不及了,但裡面化險為夷的細節,是“救命”關鍵,也是任何人都能copy的。

關鍵時刻的“救命”利器

阿信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注意了一個人物,就是李現飾演的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管制員。雖然他的臺詞不多,但是句句重點:

四川8633,下降8400保持。

先降8400保持,四川8633,連續右轉飛崇州!

四川8633成都叫,收到請回答!

網友將李現的臺詞與川航8633的錄音對比後,發現李現的臺詞與真實錄音幾乎一模一樣,語氣和停頓都基本一致。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李現的表演極大還原了當時地面連線員與飛機溝通的真實情境,雖然只有短短几句,但在氧氣有限與極度低溫的駕駛艙內,

越是簡單有力、資訊明確的溝通,越能為整個機艙乘客和工作人員順利生還提供保障。

在危險第一現場的駕駛艙內,機長與副駕駛也有著及時有效的交流。

當機長髮現玻璃裂了的時候,抓起話筒向地面管制部門發出“風擋裂了,我們決定備降成都”的資訊。與此同時,機長迅速給副駕駛做了一個“7”的手勢,意思是讓他發出一個A7700遇險的訊號。

話音未落,

一秒不到的時間,駕駛艙的玻璃就被全部吸出窗外。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可以說,創造奇蹟的川航8633,從管制員、機長、到副駕駛再到常乘務長,

每個人在面臨危機時,都保持了極高的專業溝通效率。

但不是所以諸如這樣九死一生的事情都能讓人體會到劫後餘生的喜悅。

不是所有航空事故都能化險為夷

請在主跑道左邊第3個出口處轉彎離開。

PA1736收到。

1977年3月27日下午5時左右,泛美航空PA1736號班機的機組成員在接到控制塔的指令後,決定從C4出口轉彎離開。

但不到10分鐘後,一場史上傷亡最慘重的航空事故——

特內里費空難

,就在這個出口發生了。

這場航空事故造成兩架飛機共583名乘客和機組人員遇難,而釀成這場悲劇的最重要原因,便是一個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思維陷阱——

溝通不當。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讓我們回看空難發生前的10分鐘究竟發生了什麼?

當時停留在主跑道上的飛機有兩架,分別是泛美航空PA1736號班機和荷蘭皇家航空KL4805號班機。當泛美的班機滑行到C1出口和C2出口之間時,收到了上文所述的控制塔指令。

從泛美的班機當時所處的位置來看,“左邊第3個出口”是指C4出口,但控制塔想表達的從頭開始數第3個出口,即C3出口。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特內里費空難現場相對位置圖

儘管泛美的機組成員其實當時也不確定到底是哪個出口,但他們

並未向控制塔提出疑問並確認

,只是依照自己的經驗想當然地往前開。

10分鐘後,悲劇發生,正在滑行的泛美班機與正在起飛的荷航班機在C3出口與C4出口之間相撞。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當然,導致這場空難發生的原因不止這一個,當時的大霧天氣,通訊裝置訊號不穩定都是影響因素。

但毫無疑問,

泛美的機組成員與控制塔溝通不當

是導致這場悲劇發生的一個關鍵因素。

塔臺人員用描述性語言而不是明確的出口數字,以為機組和自己理解的位置一樣;機組人員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不問清楚就走。結果兩者的理解根本不是一回事,於是悲劇發生。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不管是在職場中還是在生活中,相信大家都遇到過上面這種“是我沒說清楚,還是你理解有問題”的困境。

以PA1736和四川8633兩起結局截然不同飛行事故作為引子,不難看出,合理有效的溝通雖然在平安無事之時看起來毫無存在感,但在危難來臨的時候,卻是決定生死的頭等大事。

影響溝通的四大殺手

我們在和別人交談時常常會發現,自以為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對方卻還在雲裡霧裡;自以為理解了對方想表達的意思,再次確認時卻發現並沒有。

那麼,影響溝通的“殺手”都有哪些呢?

第一個因素:由“不瞭解”帶來的

“假設資訊填補”

是絕大多數誤解和矛盾的根源。

什麼叫“假設資訊填補”?

在生活中,我們在對他人做出判斷時,往往會假設他人跟自己一樣,並

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價值觀填補對他人瞭解的空白,然後再做出判斷

,這就是“假設資訊填補”。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你很善良,就會傾向於認為對方也善良;你愛財,就會傾向於認為對方也愛財;你是個疑心重的人,就會傾向於認為對方也在懷疑你;你計謀多,就會傾向於認為對方也經常對你下套。

假設資訊填補最大的漏洞在於,用自己來填補他人,得出的結論往往很主觀,因此

無法客觀、全面地看到他人的全貌。

在溝通中,這種假設資訊填補尤其容易引發問題。試想一下,如果雙方都在進行假設資訊填補,又怎麼能準確地傳遞資訊,高效地溝通呢?

舉個例子:新產品上市之際,總監對小張說做一份“有溫度”的釋出會方案。於是,小張苦思冥想了一番後,決定以“親子關係”為主題,自認為十分符合“有溫度”這個要求。

當小張拿著方案信心滿滿地走進總監辦公室,總監卻大失所望,覺得這個切入點太幼稚了。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很多剛步入職場的人應該都遇到過類似的困境——方案明明是按照領導要求做的,可為什麼就是得不到認可?

實際上,在溝通中接收到資訊時,

我們會根據自身的經驗進行加工,腦補出許多資訊。

上述案例中,小張對“有溫度”的理解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得出的,在他的腦海中,與“有溫度”聯絡最緊密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

而在總監的認知中,與“有溫度”聯絡最緊密的可能是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愛和支援,這就導致了小張的方案和總監心裡預期的方案大相徑庭。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第二個因素:人與人的社會交往中,

誤解似乎是一種必然結果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每個人對他人的瞭解都是基於自己的經驗進行推測的,而推測必定會產生誤解。

除此之外,

事情的複雜程度對誤解程度的深淺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件事情越複雜,就越有可能出現誤解,而且誤解的程度可能會越深。

因為一件事情越複雜,單一的個人對其所瞭解和掌握的部分就越少,推測的部分就會越多,誤解就會越深。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第三個因素是

情緒化。

說著說著火氣就上來了,大家溝通中肯定都遇過。尤其是當被他人誤解時,我們通常不會平心靜氣的解釋清楚,而是本能地反抗。

這時,負面情緒如憤怒、煩躁、焦慮等就會像小火苗蹭蹭地燒起來,這無疑也會激起對方的

“逆火效應”。

你態度這麼差,也別指望我有好臉色,進一步加劇誤解。

第四個因素:

簡化、偏移和重構

是溝透過程中存在的陷阱。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障礙可以歸結為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型——

人際溝通ABCD模型。

甲和乙溝通時,甲在大腦裡想的是充滿畫面感的A,但說出口的是簡化後只剩三言兩語的B,乙接收到的資訊是偏離重點的C,但乙會基於自己的經驗在頭腦中對其進行加工,重構出畫面D。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上文提到的特內里費空難便全面地展示了溝通中的ABCD錯誤模型:

1。 控制塔工作人員腦子裡想的是C3出口(A),但說出口時變成了“左邊第3個出口”(B)

2。 泛美的機組成員接收到的是從自己的角度看過去的“左邊第3個出口”(C),並在大腦中直接將其加工成了C4出口 (D)

而這一連串的在腦中和口中的資訊“變動”,便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促進高效溝通的三大原則

瞭解影響溝通的幾大殺手後還需要掌握破解之法,阿信參考清華大學教授池宇峰博士所著的《人的全景》中論述的

有促進高效溝通的三大原則

,與上面的問題一一對應,溝通正確姿勢秒get!

第一原則:

建立價值模型,參考第三方意見

,儘可能消除不合理的“假設資訊填補”。

這裡要分兩種情況來探討:一是如何應對他人對自己的假設資訊填補,二是如何避免自己對他人的假設資訊填補。

對於第一種情況,常用的方法是模型法,即先在心中建立幾類人的行為價值模型。那麼,當你和來自不同行業的人共事或相處時,就可以想到,他們會以怎樣的自身行事規則來要求你,因為他們會從自身視角出發對你進行假設資訊填補。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對於第二種情況,需要多參考第三方的意見。

當你開始從自身的視角出發對一個人進行假設資訊填補時,避免錯誤的最有效做法是,

多找幾個信任的人諮詢對方的相關情況

,這是對個人獨有視角的有效補充。

在總監和小張的案例中,如果小張首先對總監的偏好進行過了解,多問問身邊的同事,或者在做方案前就和總監溝通,他也許就不會選擇以“親子”作為主題從而能避免方案的返工。

第二原則:對於會發生的誤解情況,

“確認”很有必要!

首先,在誤解產生之前,我們應該樹立這樣的意識:推測必誤解,

你不可能完全理解別人,也不要奢望別人能完全理解你。

所以,別想當然,別腦補。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其次,如果你不確定,一定要和對方直接溝通並進行再次確認,甚至是多次確認。比如上文提到的泛美航空,如果機組人員能和管控人員對出口進行確認,慘劇完全能避免。

最後,如果誤解產生了,我們要加強

“職業化溝通”。

什麼是職業化溝通?

就是溝通者要儘量避免情緒帶來的影響,就事論事,不要進行人身攻擊或是被情緒主導。一句話:

多陳述事實,少代入觀點。

第三原則,

避免簡化、偏移和資訊重構

,成為一個好溝通的人。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首先,鑑於語言的侷限性,在溝通交流中,儘量

多說幾句

,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怎麼多說?——儘量

多從不同角度重複明確自己的想法

,以避免誤解,減少資訊損耗。

其次,學會傾聽,全面把握對方想表達的意思,儘可能減少

因熟悉偏好導致的資訊獲取不全。

這一點在和熟悉的人溝通中尤其常見,因為熟悉,往往會覺得對方能get到自己的意思,但實際情況往往是,“你不說,我怎麼知道?”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最後,如果真的產生了誤解,一定要及時澄清,快速解決,避免問題發酵。因為如果誤解長期得不到恰當處理,隨後而來的麻煩是相當棘手的。

《中國機長》講述的真實故事雖然發生機率極低,但當危難真正來臨的時刻,嫻熟的操作技術、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整個飛行團隊的緊密協作多種要素缺一不可,

高效的溝通就是聯絡這些要素的紐帶。

在日常的職場中,一句得體的“您剛剛的問題我沒有理解清楚,可不可以麻煩您再說一遍”,其實和電影中危難時刻的“四川8633,成都在叫你”有著同樣的重要性。

創造奇蹟的「中國機長」,背後離不開這個小細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