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十字軍的東征,和平的第六次十字軍東征

簡介然而腓特烈所領導的第六次十字軍東征畢竟沒有一場交戰,也沒有殺死一個穆斯林,此時如果與教皇開戰,殺死基督徒,勢必會造成皇帝威信掃地

十字軍東征打了幾次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時期,整個歐洲能夠組織像樣東征行動的,也只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了。在歷史上,腓特烈二世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他在繼位之初,一直致力於穩固領土,協調內部關係,不過也一直沒有放鬆對東征的準備工作。

只是教皇總是等不及,尤其是格里高利九世上位後,這位脾氣火爆的教皇不停地督促腓特烈二世出征中東。在腓特烈第一次乘船出征時,恰好遇到了軍中瘟疫流行,不得已退回了義大利。認為腓特烈有意怠慢東征的教皇怒不可遏,前後兩次對腓特烈採取了絕罰的處理,實際上對東征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好在腓特烈能夠處理好絕罰造成的種種問題,第六次十字軍東征才得以順利進行下去。

和約達成

9月開始的會談持續到了11月,這段時期卡米爾也在處理內部的事情。

由於卡米爾致力於與十字軍談判,並且以讓出耶路撒冷為條件,這讓處在巴格達的哈里發非常不滿,而他的弟弟阿斯拉夫所處的摩蘇爾周邊基本都是親近哈里發的伊瑪目們不能接受讓出耶路撒冷的條件,他們不斷地向阿斯拉夫施加影響,希望能夠由他發動對卡米爾的反對,進而影響卡米爾的政策,保住耶路撒冷。

十字軍的東征,和平的第六次十字軍東征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結束時期十字軍國家情況

在政治和軍事上來說,此時的卡米爾已經佔據了整個埃及和敘利亞,其實力不是阿斯拉夫能夠撼動的,卡米爾也不想真的與阿斯拉夫兵戎相向,兩人經過談判,最終相互達成了共識,彼此之間不再開戰。此時的卡米爾離開了納布盧斯,來到了加沙的行宮。

十字軍的東征,和平的第六次十字軍東征

第三次十字軍結束後十字軍國家情況

得知此事的腓特烈也從阿克動身南行,來到了雅法,到達雅法之後,他與卡米爾之間的距離只有70公里。卡米爾繼續派出法拉丁為代表與腓特烈談判,你來我往的談判時斷時續,不變的是其友好的氛圍。卡米爾向腓特烈贈送了豪華營帳,腓特烈則向蘇丹贈送來了黑色鷹鷲的黃色騎士裝和歐洲產的良馬。此外,雙方還先進規劃作詩,這是當時穆斯林上流人士的時髦,腓特烈可以用阿拉伯語作詩。

值得一提的是,腓特烈也非常喜歡前來談判的法拉丁,並賜予其騎士的稱號,得到這個訊息的卡米爾也忍俊不禁,想起了36年前自己被理查封為騎士的事情。這樣一來,本來是卡米爾為了拖延時間而進行的談判,朝著真正的談判展開了,在談判的同時,腓特烈也不忘繼續強化中東基督教國家的防禦。從這個時期開始,巴勒斯坦地區便出現了由條頓騎士團建造的城堡,此前的城堡都是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建造。當然,腓特烈也不只是單單資助條頓騎士團,對於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他也一視同仁地予以了資助,增強了他們的戰力。

基督教世界的領袖腓特烈與穆斯林世界的領袖卡米爾之間的談判,從1228年的11月一直談到了1229年2月,到2月18日雙方正式締結了和約,當天腓特烈先簽字蓋章,到了晚上和約被送到了卡米爾面前並簽字蓋章。

這一協定的原本如今已經不存在了,之所以沒有儲存下來,是由於基督教和伊斯蘭世界對這個和約基本都是惡評如潮,批評的聲音大大蓋過了贊同的聲音。按照雙方的和約,達成了以下協議:

1、耶路撒冷由基督教一方控制,但是城中東側的三分之一的地方由穆斯林掌控。城中東側主要是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依據協議,基督徒要進入這一地區需得到穆斯林的同意。之所以基督徒要來到這個區域,是因為傳說耶穌年輕的時候曾在這裡與一位猶太祭司爭論,前來朝聖的基督徒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能供他們瞻仰的地方;

2、耶路撒冷周邊地區由穆斯林控制,實際上這就使得耶路撒冷成為了基督徒的一塊飛地,腓特烈同時也提出了加強耶路撒冷城防的要求,對此卡米爾也同意了;

3、伊斯蘭世界承認從貝魯特到雅法之間的地帶為十字軍軍國所有。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結束的會後,十字軍國家擁有從推羅到雅法一線,在這個和約裡,十字軍國家的領地擴大了;

4、雙方保證朝聖者和商業活動的安全與自由;

5、雙方交換戰俘;

6、有效期為10年。

十字軍的東征,和平的第六次十字軍東征

耶路撒冷城市圖

雙方的和約到1239年為止,而且雙方都沒有關上續約的大門。得知來了和約達成的訊息後,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世界都騷動了起來。尤其是穆斯林世界,認為卡米爾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不過好在卡米爾擁有非常強大的實力,將所有的反對都彈壓了下去。時至今日在伊斯蘭世界的相關記載中,都把這次議和看作是一次“屈辱”的事件。

十字軍的東征,和平的第六次十字軍東征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結束後十字軍國家情況

反對的聲浪

在基督教世界中,對於和約的批評也是鋪天蓋地。首先跳出來反對的是耶路撒冷牧首傑拉德,他在給教皇的信件中充滿了對腓特烈的鄙視,在他看來,作為皇帝的腓特烈與異教徒談判本身就是極大的錯誤,而耶路撒冷的“解放”也絕不能透過與異教徒的協商來解決,而是要透過異教徒的流血犧牲為代價來實現。

十字軍的東征,和平的第六次十字軍東征

腓特烈二世與卡米爾握手言和

除了耶路撒冷的牧首,聖殿騎士團也反對這一和約。對於聖殿騎士團來說,自從失去耶路撒冷後,他們也失去了自己的總部所在地,阿克薩清真寺。而這一和約中,阿克薩清真寺仍由穆斯林管轄,他們42年來回歸總部的希望也隨之化為了泡影。

當然,也有很多基督徒為和約的達成而歡呼喝彩,在腓特烈的軍隊放行之後,他們從各個城市一齊湧向了耶路撒冷。除了皇帝直屬的條頓騎士團外,醫院騎士團也與腓特烈通力合作,其團長經常陪伴在腓特烈身邊,幫助其視察周邊城堡。

十字軍的東征,和平的第六次十字軍東征

腓特烈二世

長期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商人也極力贊同這個和約,對於商人來說,不打仗能讓他們自由通商就是最好的選擇,和平能夠促進貿易,而貿易能促進繁榮。從歷史上來說,自從理查與薩拉丁之間達成和約以來,中東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這一和約的簽訂,多少也是理查與薩拉丁之間和約的延續。

在和約達成後,1229年3月17日,腓特烈來到了聖城耶路撒冷,並在巡查了整個城市。在他的隊伍中,有部分穆斯林士兵,當清真寺的祈禱聲響起時,腓特烈軍中的穆斯林便虔誠地跪拜在地,腓特烈也只是在一旁看著,直到他們做完禮拜回到隊伍中。看到這一幕的穆斯林大吃一驚,他們沒想到一位歐洲君主的軍隊中竟然也有穆斯林。

腓特烈在耶路撒冷完成了自己的加冕儀式,並在此逗留了一週,於3月25日返回了阿克。不過阿克的居民似乎並不歡迎這位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原因在於和約簽訂之前,前來朝聖的人都是從阿克登陸前往耶路撒冷,這就給阿克帶來了繁榮的商業。而和約簽訂之後,朝聖者基本都湧向了雅法,阿克的商貿頓時變得冷淡了起來。

十字軍的東征,和平的第六次十字軍東征

條頓騎士團城堡分佈

對於這一點,腓特烈並不在意,然而這個時候卻發生了一件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教皇派軍隊侵入了他在義大利南部的領地。教皇入侵的理由,一是腓特烈遭到了絕罰;二是與異教徒談判。帶領教皇軍隊的是前任耶路撒冷國王布里安努。

東征之前,腓特烈就對領土的防禦做了完整的安排,因此年邁的布里安努並不能在腓特烈的領地上佔到多少便宜。但此時成為基督徒之敵的名號,也使得領地內人心浮動,布里安努所到之處紛紛開門迎接。在這樣危機的時機腓特烈也不得不安排儘早回國。

這就給此時在中東地區的腓特烈出了個大難題。中東地區軍力不足,必須透過興建城堡來加強軍事力量。此時留在中東地區的腓特烈其實在鞏固已有的城堡,並完善整個中東地區的防禦體系,同時也不能興建新的城堡,不然會刺激周邊的穆斯林。

十字軍的東征,和平的第六次十字軍東征

和約達成後的一個月時間裡,腓特烈一直採取這一策略,他完善了當地許多城市的城防,並對當地的城堡網路進行了改造。腓特烈的想法就是,將當地所有的城堡連成一片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禦體系,由於義大利發生了意外,此時的腓特烈恨不得分成兩處,斟酌之後,腓特烈決定先完成好中東地區的防禦工作之後再行回國。

腓特烈和當地的領主、軍隊領導人會談在4個月,關於會談的內容我們已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與之會談的各位領導人物都領會了皇帝的意思,齊心協力完善了整個中東地區的防禦體系。

最後的和解

在安排好中東地區的防禦後,腓特烈於1229年5月1日離開了阿克,在6月10日的時候登陸義大利南部的布林迪西。算起來,腓特烈從前一年6月28日自布林迪西出發,第六次十字軍東征的時間不足1年。不僅整個義大利,教皇也得知了腓特烈的歸來。

然而腓特烈所領導的第六次十字軍東征畢竟沒有一場交戰,也沒有殺死一個穆斯林,此時如果與教皇開戰,殺死基督徒,勢必會造成皇帝威信掃地。因此即便是教皇一再非難,腓特烈也必須要以不流血的方式來解決與教皇之間的衝突。

在得知腓特烈歸來後,布里安努便丟下了教皇的軍隊,獨自逃亡到了君士坦丁堡,教皇的軍隊也隨之從義大利北部的各個城市撤出。腓特烈便順利地帶兵進入了那不勒斯,氣候從那不勒斯向卡普利亞進軍,一路上不停地有當地居民自願做他的嚮導。

到了10月的時候,教皇侵佔的土地全部回到了腓特烈的手中。陷入孤立的教皇不得不向腓特烈低下了頭,這個時候除了與腓特烈妥協,也沒有別的辦法了。在得到了教皇求和的資訊後,腓特烈派條頓騎士團團長赫爾曼作為他的大使出使了羅馬教廷。回到那不勒斯後,赫爾曼向腓特烈轉達了教皇的回覆,表示願意和平解決雙方之間的問題。

至此之後,雙方展開了長達1年的談判,最終就邊界問題達成了一致。1230年9月1日,在羅馬南部的小鎮阿那尼,教皇與腓特烈會晤並簽署了和解條約。在和解儀式上,60歲的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和36歲的皇帝腓特烈二世擁抱在一起相互親吻,這樣的吻在西方稱為“和平之吻”。在腓特烈和格列高利九世擁吻在一起的時候,也意味著對腓特烈的絕罰解除。

離開了巴勒斯坦的腓特烈仍然不忘當地的基督徒,他一直與伊斯蘭領導人透過信件進行交流,他用阿拉伯語寫成的信件都直接送到了法拉丁那裡,透過法拉丁轉交給了卡米爾。在信中,腓特烈以一個朋友的口吻與卡米爾進行交談,並與法拉丁之間也經常交換對哲學和數學的看法。

1238年卡米爾去世,無論是繼承他的長子還是1248年長子死後繼位的次子,都繼續與腓特烈保持書信來往。他們之間的書信來往,較少了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隔閡,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交流,並將中東地區的和平繼續保持了下去。

這一狀態直到1248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率領第七次十字軍東征時期而打破。當時還在義大利南部的腓特烈,在得知此事後是如何想的,我們也無從得知,沒有留下隻言片語。之後僅僅4個月,即公元1250年12月13日,腓特烈駕崩,享年56歲。

十字軍權威歷史學家朗西曼是如此評價腓特烈的“他集殘忍、自私與狡猾於一身。在友人面前,他毫無誠信可言;面對敵人,他盡一切可能相周旋。”這樣的評價,恐怕也只有站在教皇的角度才能得出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