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滕王閣序》問世1300多年來,飽受世人質疑,他們到底在質疑什麼

簡介在唐代,因為對王勃本身的“神童”讚譽,以及杜甫、韓愈等人的推崇,《滕王閣序》受到追捧

孤鶩是什麼

《滕王閣序》是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代表作,歷來被視為古代駢文集大成者,中國古代駢文的最後一座高峰。但是自它誕生起,圍繞著它本身和作者王勃的爭論,一直未曾斷絕。

從《滕王閣序》的接受史來看,

關於它的藝術價值方面的評價,一直和作者王勃本身的評價密切相關。

在唐代,因為對王勃本身的“神童”讚譽,以及杜甫、韓愈等人的推崇,《滕王閣序》受到追捧。可是到了宋代,理學興起,王勃的人品受到質疑,就連帶著《滕王閣序》的評價也開始下降。

《滕王閣序》問世1300多年來,飽受世人質疑,他們到底在質疑什麼

元朝和明朝白話盛行,駢文基本沒有市場,直到清朝駢文再度興起,這篇文章才浮出水面,被吳楚材兄弟收入《古文觀止》,後來就走進了我們的課堂。歷朝歷代都有人質疑《滕王閣序》的創作時間、創作過程,以及它取得的“文壇江湖地位”是否有神話之嫌。

《滕王閣序》究竟是王勃幾歲時所作?究竟是王勃的“即興創作”,還是事先醞釀過的作品?“落霞與孤鶩”到底是指什麼?這篇文章究竟寫得好不好呢?這都是他們質疑的內容。

一、王勃父親的“譽兒癖”與《酉陽雜俎》的神侃

王勃是古代文學史上著名的“神童”、“天才”。自唐朝以來,民間關於他的“神童”軼事以及典故,可謂是層出不窮。但是,最早出來吹他是“神童”的人,卻是他的親生父親王福疇。

據唐代的《御史臺記》說:王福疇是一名“太常博士”,他的工作是主管國家禮儀祭祀的官員,正七品或者從七品。官位不高,但是能接觸到一個國家的上層人士。王福疇這個人有一個毛病,因為他的朋友圈中多高官,所以他特別喜歡在朋友圈“曬娃”。

《滕王閣序》問世1300多年來,飽受世人質疑,他們到底在質疑什麼

有一回,王福疇給一個叫韓琬父的人寫信,吹噓自己三個兒子寫文章都很棒,其中小兒子王勃最突出。這個韓琬父,大約平時沒少聽王福疇吹牛,就回信說:你是不是有“譽兒癖”?不吹吹你兒子就過不去了?口說無憑,把你兒子的文章拿來我瞧!

結果王福疇拿了王勃的文章給韓琬父看,後者看了讚不絕口,王勃因此在“圈”中出名了。大家需要注意,這個圈,是指的御史圈,唐代的國家高層官吏圈。

王勃“出道走紅”很快,再加上年紀很小,所以唐代人都當他是“神童”。初唐走紅,中唐得到杜甫、韓愈的肯定繼續爆紅。到了唐末就有人開始拿他的生平編小說。

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說:王勃有一天在榻上睡覺,夢到仙人賜了一個墨丸,他就在夢中打好“腹稿”,醒了提筆就寫成一篇文,這就是“腹稿”一詞的來歷。後來還有更過分的,有人吹王勃下棋,隨便往棋盤上落了四個子,就成了四句詩。

《滕王閣序》問世1300多年來,飽受世人質疑,他們到底在質疑什麼

王勃先是一名“神童”,後來仕途不順,被誣(這個有爭議)殺人,最後失足落水而亡。死時才二十六七歲,唐朝人對他特別同情,於是反過來愈加稱頌。結果,這也成了宋代以後的人質疑他本人和《滕王閣序》真實水平的原因。

《滕王閣序》是他一次即興創作的成果,光憑這一點,就讓很多“才子”不服氣了。於是大家都懷疑他得到這麼高的讚美,是因為命運不濟,引來了眾人的“同情”。

二、宋以後對王勃的批判

王勃剛去世的時候,與他同列初唐四傑的楊炯給他的文集作序,並沒有著重讚揚他的“文采”,而是贊他在少年時代就有深厚的儒學功底:“九歲撰‘指瑕’”。

對於王勃是“神童”這一點,楊炯是非常贊同的,但是他並不認為他的文采很出色,而王勃的《滕王閣序》恰恰是因為文采出眾而受到盛讚的。

《滕王閣序》問世1300多年來,飽受世人質疑,他們到底在質疑什麼

楊炯不但不認為王勃文采好,反而認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的排位不正確,其實盧照鄰才應該是第一名。

而自己,不敢排在盧照鄰之前,也不好意思緊跟在王勃的後面。

但事實上當時張說等文壇大拿,認為楊炯之才如“懸河注水”,不亞於盧照鄰,所以很可能他才是四傑之首。

另外,

《滕王閣序》繼承的是六朝駢驪文風,到中唐時期已經慢慢被拋棄。

所以當時很多人看不起初唐四傑。

杜甫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寫了一首《戲為六絕句》,大喊: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杜甫認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章。後代比前代有進步,不能因此否定前代人所作出的貢獻。但是

由於發聲的人是杜甫,結果王勃和他的代表作《滕王閣序》,就被下了一個“江河萬古”,不容反駁的評語。

到了宋朝的時候,由於理學興起,

人們更加註重文章的思想性和內涵。

宋人認為文章思想是第一位的,文采是第二位的。《滕王閣序》是唐朝文章,唐代文章重寫意,不注重哲理思考。

《滕王閣序》問世1300多年來,飽受世人質疑,他們到底在質疑什麼

但是一篇文章好不好,究竟是看他思想內涵,看他是否“載道”,還是看他的修辭、語言呢?這個屬於文學審美的問題了。一提到審美,就很容易產生分歧。意見不能統一,就造成正反雙方的爭辯。

一開始,他們還能爭一爭,“落霞”和“孤鶩”究竟是不是在寫“野鴨子”和“蟲蟲飛”。到了後來,就變得“蠻不講理”了。直接從爭文章優劣,上升到對作者本人進行人身攻擊。最後,乾脆把韓愈《新修滕王閣序》抬出來,取代了《滕王閣序》。

宋人翻出唐代裴行儉的話,攻擊王勃等人的駢文“淺薄外露”,又有人攻擊王勃因為殺人事件連累父親被貶官,是不孝,他這樣的“神童”應該被當成“反面典型”來批判。

《滕王閣序》問世1300多年來,飽受世人質疑,他們到底在質疑什麼

元朝和明朝的時候,白話文章盛行。大家早就看不慣駢驪的文章,自然對《滕王閣序》沒好感。到了清朝,因為文網森嚴,文人只有鑽故紙堆,於是駢文地位又一次抬升,《滕王閣序》就再一次露了頭。

結語

其實,

歷代對《滕王閣序》的質疑主要是文學審美差異造成的。王勃那會兒就流行駢文,宋代流行另一種風格,但是王勃的文章在民間影響力巨大,所以宋人就把他拉出來全方位打倒一下下,於是扯出了很多有趣的八卦。

王勃最出名的就是《滕王閣序》,所以就專門寫文章打倒這一篇序了。

關於《滕王閣序》好在什麼地方,語文課本上說得夠多。而關於它不好的地方,基本上也就是文藻華麗、內容空洞。好比現代的一篇美文,有一些人覺得它有價值,而另一些人覺得啥也不是。

還是

杜甫說得對:王楊盧駱是“當時體”,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流行。不要因為自己不喜歡,就否定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