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雲南芒市:三代郵遞員堅守56年 在中緬邊境走出“幸福郵路”

簡介給中山鄉送郵件的胡國倉,成了鄉親們最信賴的人

芒市是什麼地方

雲南芒市:三代郵遞員堅守56年 在中緬邊境走出“幸福郵路”

圖為雲南省芒市中山鄉遠景。中國郵政雲南分公司供圖

中新網德宏12月1日電 題:雲南芒市:三代郵遞員堅守56年 在中緬邊境走出“幸福郵路”

作者 尹航

一條郵路見證了一段歷史,濃縮時代變遷。在中緬邊境線上,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中山鄉的百姓依山而居。儘管社會發展,郵遞員依舊是他們和大山之外聯絡的重要紐帶。

56年來,三代郵遞員沿著國境線奔走,從外出打工人的匯款、遠嫁女兒的回信到高考錄取通知書、電商包裹,為當地人送出牽掛,帶來希望。

中山鄉雖小,卻與眾不同。這裡有31。08公里的芒市最長邊境線,德宏州境內最後一塊中緬界碑,怒江流出中國的最後一站也在這裡。“與世隔絕”是過去的中山鄉最大的標籤。

20世紀70年代,全國人民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上不斷努力,中山鄉的人們也開始透過信件與電報與外界聯絡。給中山鄉送郵件的胡國倉,成了鄉親們最信賴的人。

雲南芒市:三代郵遞員堅守56年 在中緬邊境走出“幸福郵路”

圖為中山鄉郵政所。中國郵政雲南分公司供圖

1967年,17歲的胡國倉參加郵電工作,到從郵路上退下來,送了30餘年郵件。當年中山鄉沒有修路,從芒市發往中山鄉的郵件,只能卸在近50公里處的勐戛鎮郵政所,胡國倉就從勐戛鎮用扁擔挑起郵件,步行去中山鄉賽崗村投遞。

天剛亮就出發,天黑之前送完所有郵件,這是胡國倉給自己定下的目標。“餓了吃個野果子,渴了喝口山泉水,送完郵件到了地方再吃飯,就是要趕在天黑前送到。”胡國倉說起這個目標,眼神依舊堅定。

除了給鄉親們送信件、匯票、電報,胡國倉還給各村送黨報黨刊。給各村放映的電影膠片也是郵遞員送,一部電影兩三盤膠片,裝膠片的鐵盒又大又重,胡國倉卻送得起勁。“那個時候沒有什麼能娛樂的,鄉親們能看場電影,那是多高興的事兒啊!”送完郵件,胡國倉也愛和大夥兒一起看電影。

如今,走在村裡的路上,胡國倉感嘆道,“現在發展好了,再也不用為等一個信兒提心吊膽。”時間久遠,但他還能記得鄉親們對那份音訊的翹首以盼。

1994年,胡國倉將18歲的兒子胡江帶到了這條郵路上。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胡江絲毫沒有鬆懈,堅持把資訊及時送到,讓鄉里的人能繼續瞭解外面的世界。

行駛在中山鄉的山路上,胡江介紹,每年豐收的時候,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卡車會到這裡拉取最新鮮的蔬菜水果。他自豪地說,不少村民的種植養殖技術是他教會的。“那時給村民送與農業種植養殖相關的書,就是送去知識與技能。”看到鄉親們對知識的渴望,胡江更加感受到帶去一份知識與希望有多麼重要。

雲南芒市:三代郵遞員堅守56年 在中緬邊境走出“幸福郵路”

圖為匡大由在送郵路上。中國郵政雲南分公司供圖

工作了十多年後,胡江感慨,“父親一輩子的工作幾句話就說完了,但那時候他一天真的要走很久很久。現在的工作條件好了,我一定會擔好這份責任。”

2010年,中國電子商務開始大規模發展。在外闖蕩多年的匡大由回到家鄉,驚訝於家鄉的發展,“原來郵政所門前的廢墟上蓋起了一排排的房子,鄉里的5個村全都修通了路,小鄉村也有大發展了”。

在中山鄉郵政所,匡大由既是營業員也是投遞員。從一大早開門,到了深夜依舊亮著燈,鄉親們隨時都能走進院子裡找他寄、取郵件。

匡大由每日騎著摩托車前往中山鄉的5個村,往返100多公里投送包裹。“現在信件少了,報刊書籍在手機上就能看,我們送的主要是村民網購的東西,我這輛摩托車,快載不下了。”說著,匡大由往車上裝上包裹。

中山鄉黨委書記尹新學表示,“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郵政發揮著橋樑紐帶的作用,已經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離中山鄉郵政所不遠的中山百惠超市,經營者楊仕福和丈夫都是殘疾人,兩人出行不便,生活物品基本在網上購買。“我們這裡是偏遠鄉村,賣家發貨基本發郵政。大由知道我腿腳不便,包裹一到就專門跑上來給我送。鹽、米、油,牙刷、牙膏,衣服,有了大由,我們什麼都不缺了。”楊仕福說。

經年往復,匡大由感受到了胡國倉和胡江給鄉親們送郵件的那份幸福感,體會到了這條郵路的價值。“現在經手的一個個包裹,收到的都是鄉親們想買的東西,寄出去的都是能讓生活更好、更幸福的東西。跑著這條郵路,我也是幸福的。”(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