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簡介山西博物院供圖展覽現場晉公盤,春秋時期晉文公作器,盤中數十個浮雕、圓雕動物,精巧繁複,層次分明,盤內壁鑄刻的183字長篇銘文蘊含豐富的歷史資訊,代表了當時晉國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迴旋盤繞的拼音是什麼

澎湃新聞獲悉,山西博物院跨年展覽“盤之典——商周青銅盤特展”於今天(11月18日)開展。展覽精選20件商代至戰國時期的精美青銅盤及相關文物(絕大多數為國家一級文物)。此次展覽也是山西博物院藏晉公盤和上海博物館藏子仲姜盤在出土故地重逢展出。晉公盤與子仲姜盤同是春秋中期青銅盤的斷代標準器。兩大春秋名盤同出晉地,都曾被盜流失海外,終在2600多年後故土重逢。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晉公盤(春秋中期)。山西博物院供圖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子仲姜盤 上海博物館藏展覽精選包括晉公盤與子仲姜盤在內的20件商代至戰國時期的精美青銅盤及相關文物,絕大多數為國家一級文物,呈現青銅盤在禮制社會中的盥洗、祭祀、助葬、陪嫁等實用功能與象徵意義,進而闡釋青銅文明在中華文明演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展覽現場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文物細節。山西博物院供圖展覽同時吸納學界最新科研成果,將深奧的學術理論進行通俗轉化,跨學科、多角度揭示青銅盤的工藝奧秘。

展覽分為“盤之制”“盤之藝”“盤之用”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盤之制”,追溯青銅盤的起源、形制、功能與組合的演變。青銅盤最早出現於商代早期,首都博物館藏鳥飾盤,造型簡潔,鑄於盤口沿的兩隻小鳥猶如立在水岸邊,極具審美趣味。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展覽現場太原趙卿墓出土的三足夔鳳紋盤和虎頭匜組合,形象生動,是春秋晚期晉式青銅器的代表。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展覽現場第二部分“盤之藝”重點展示三件代表性晉國銅盤——晉叔友父盤、子仲姜盤和晉公盤。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晉叔友父盤(西周晚期)。山西博物院供圖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展覽現場晉公盤,春秋時期晉文公作器,盤中數十個浮雕、圓雕動物,精巧繁複,層次分明,盤內壁鑄刻的183字長篇銘文蘊含豐富的歷史資訊,代表了當時晉國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晉公盤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藏子仲姜盤,與晉公盤鑄造時代相近,造型風格高度一致,同是春秋中期青銅盤的斷代標準器。兩大春秋名盤同出晉地,都曾被盜流失海外,終在2600多年後故土重逢,同臺展出。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展覽現場與許多青銅重器一樣,晉公盤也有著曲折的流轉經歷。多年前山西警方便獲悉情報,曾有盜墓犯罪集團盜掘販賣了一個盤狀青銅重器,疑是國家重要文物。結合多方資訊,公安方面認為,這個重器極有可能就是晉公盤。經過不懈的循線追緝,山西省公安廳將晉公盤從海外追回,於2019年4月9日移交給文物部門,並在“守護文明利在千秋——山西公安機關打擊文物犯罪成果宣傳展”上展出。

晉公盤的銘文記錄了一場大婚。“在周曆的某年正月初吉丁亥這天……今鑄造大女兒孟姬的嫁妝。孟姬你這孩子,(嫁到楚國後)整治好你的家室,作楚國國君的嫡妃,昭顯萬年,藩翰晉國,世代不斷地永寶此器。”晉文公的女兒即將遠嫁楚國,為此,按照慣例,晉文公派人鑄造了這件青銅禮器,上面刻下銘文詳細記錄。當然,在表述嫁女一事之前,晉文公不忘追溯始祖唐叔虞、父親晉獻公的豐功偉績,同時稱頌自己開創的晉邦霸業。

春秋子仲姜盤早年出土後就不幸流失國外。後被香港太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葉肇夫在澳門古玩店發現,於是葉肇夫以重金購得並收藏。1997年6月11日,葉肇夫將春秋子仲姜盤捐贈給國家。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春秋子仲姜盤內能夠在平面旋轉的小動物平均長度只有6。5釐米,對於春秋早期青銅器鑄造技術的進步提供了重要實物例證。這件精美的青銅盤銘文書體工整,文字精煉簡要,並且有許多用語用韻異常精妙,整篇銘文是學術價值極高的史料。銘文內容說明東周時期,聯姻作為大國之間結盟的一種手段,不僅發生在國與國之間,而且在大國的貴族之間也有所見,說明當時跨國聯姻已超出政治目的,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風尚。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展覽現場對晉公盤的研究,採用吸納學界最新科研成果,透過CT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對晉公盤與子仲姜盤做對比研究,“透視性”地揭示了青銅盤的工藝奧秘。2600年前大國工匠們巧妙的設計和精湛的鍛造技術,透過展板圖形和文字的詳解,一一展示在觀眾面前。展覽文字創作者劉玉華表示,晉式青銅器鑄造工藝,在春秋時期達到頂峰,對比式展出是線索性的,觀眾能從中直觀看出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第三部分“盤之用”,講述盤在禮制盛行的商周時期,從貴族宴會或祭祀中行“沃盥之禮”的實用器具,發展成為貴族女性出嫁時,象徵身份地位的陪嫁器。芮伯作王姊盤、盉,銘文相同,是周穆王之姐出嫁,由“主婚人”芮國國君贈送的一套媵器(陪嫁品)。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展覽現場本次展覽由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博物館主辦,上海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曲沃縣晉國博物館和淮安市博物館協辦。展期自2022年11月18日至2023年2月26日,期間山西博物院將推出虛擬展覽、專家講座、情景劇、動手體驗等各類線上線下活動。

延伸閱讀:

春秋晉公盤:孟姬的命運

2014年6月22日,學者吳鎮烽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介紹了一件青銅重器——晉公盤,這篇文章後來收入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影象整合續編》一書。當時被描述的晉公盤來自海外,出土資訊不明,其“內壁銘文183字傳遞了春秋中前期極為珍貴的歷史資訊”,引起海外學術界真偽之辯熱潮。

晉公盤內壁的183字銘文分為七處,每處各三行,內容與早在清代時便已被發現並著錄的晉公盆(又稱晉公簋)銘文基本相同。晉公盆現已失傳,遺留下來的銘文拓片大部分模糊不清,其中約有四分之一的內容難以辨識,長期以來一直不能確知作器者“晉公”是誰。而晉公盤的銘文非常清晰地告訴大家,這位“晉公”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晉公盤銘文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晉公盤銘文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晉公盤銘文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晉公盤銘文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晉公盤銘文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晉公盤銘文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晉公盤銘文除了海外學術界,被震驚的還有山西方面。多年前山西警方便獲悉情報,曾有盜墓犯罪集團盜掘販賣了一個盤狀青銅重器,疑是國家重要文物。結合多方資訊,公安方面認為,這個重器極有可能就是晉公盤。經過不懈的循線追緝,山西省公安廳將晉公盤從海外追回,於2019年4月9日移交給文物部門,並在“守護文明利在千秋——山西公安機關打擊文物犯罪成果宣傳展”上展出。

晉公盤的銘文記錄了一場大婚。“在周曆的某年正月初吉丁亥這天……今鑄造大女兒孟姬的嫁妝。孟姬你這孩子,(嫁到楚國後)整治好你的家室,作楚國國君的嫡妃,昭顯萬年,藩翰晉國,世代不斷地永寶此器。”晉文公的女兒即將遠嫁楚國,為此,按照慣例,晉文公派人鑄造了這件青銅禮器,上面刻下銘文詳細記錄。當然,在表述嫁女一事之前,晉文公不忘追溯始祖唐叔虞、父親晉獻公的豐功偉績,同時稱頌自己開創的晉邦霸業。

對於銘文中晉文公“元女孟姬”的身份,吳鎮烽指出,重耳已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功臣趙衰,因此出嫁楚王的這位孟姬不會是他的親生女兒,只能是同宗中的長女。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晉公盤重耳還沒有成為晉文公之前,曾經流亡到楚國,深受楚成王禮遇。當時楚成王問他,今後如果晉楚相爭,你會怎麼報答我?重耳於是說出有名的“退避三舍”之諾。當他回到晉國即位,不久後便嫁女給楚國,來表明晉楚之好的態度。學者董珊認為,晉文公嫁女的時間應該發生在晉楚城濮之戰之前,文公五年城濮之戰晉國全勝,奠立霸業,兩國從此交惡。學者王澤文進而推斷,晉公盤作器時間更可能是文公三年。

由於晉公盤被盜出海外,原始墓葬資訊蕩然無存,無法得知此盤與早期發現的晉公盆之間的關係。解釋往楚之器卻在山西出土的第一種可能,嫁女只是作器的緣起,並非實際隨行的嫁妝,最終以此名義成為禮器,永久地供奉在祭祀的地方。因為銘文中也提到,“虔誠地對待……祖先神靈的祭祀,誠懇地、恭敬地酬答神靈。”我們無從得知孟姬的命運,或許文公死後,晉公盤隨之入葬,一段往事從此封存。

不同於大多數青銅盤,晉公盤的平底淺腹內,鑄有眾多的立體動物雕塑。在它底部中心有一對浮雕游龍迴旋盤繞,雙龍之內站著一隻水鳥,雙龍之外又有四隻水鳥和四隻烏龜。再向外延,又有三隻青蛙和三條游魚。最外一圈,是十數只青蛙和烏龜,它們或蹲或遊,或者爬行,非常生動鮮活。這些動物的製作展示了工匠的心靈巧思,鳥喙可以自由開合,龜首能夠如意伸縮,原地還能進行360度轉體,既體現了青銅冶鑄技術的高超,亦體現了機械製作技術的進步。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晉公盤銘文類似的青銅盤還有一件子仲姜盤,也是春秋晉國製作,也是從山西出土流失海外,後藏於上海博物館。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盤底有大量浮雕,以及繞軸360度轉動的眾多圓雕,包括銘文及其範鑄方式。當水注入盤中,由於水流的衝擊作用,那些圓雕動物們就會旋轉起來,生機頓現。

青銅盤是盥器,常和匜組合使用。用匜舀水,澆到手上,淨手後的水落入盤中。目前所見最早著錄青銅盤的著作,是北宋呂大臨的《考古圖》,儘管其中收錄的實物極少。青銅器的器型來源主要是陶器,青銅盤無疑也是模仿了陶盤。河南不少龍山文化晚期遺址中出土有陶盤,有些在製作形式上與商代早期青銅盤十分接近。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晉公盤(區域性)考古發掘表明,春秋中期後,特別到了戰國中晚期,青銅盤的數量急劇下降。據不完全統計,戰國中晚期的青銅盤僅佔整個商周時期青銅盤的百分之五,且形制單一,沒有紋飾,銘文尤其罕見。

晉公盤裡的動物圓雕使得這個盥器多少具有了玩具興味,體現著父輩難以言說的內心摯愛。當然,青銅盤也是一個詩經時代生活場景的喻體,“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取妻,必齊之姜”,夫婦之情盡藏其中;而蛙多子,更是長輩美好的祝福。

山西展“盤之典”,晉公盤、子仲姜盤故土重逢

晉公盤(區域性)學者陳昭容表示,春秋時期,諸侯間盛行以婚姻維繫政治關係,陪嫁品種以盥器為大宗。所以,晉公盤的經歷或許將指向我們不願意想到的那一幕。依照學者們的分類,最早出現的晉公盆是食器,晉公盤是盥器,都是日用器皿,因為銘文而具備了禮器性質。那麼回過頭解釋往楚之器卻在山西出土的第二種可能,它們也許作為真正的嫁妝隨著孟姬遠到楚國,安慰著她的思鄉之情,但恍如命運的無常,它因如今不可知的原因,又回到她朝思暮想的晉國。

種種場景、種種可能,晉公盤的真實歷史與故事,還待未來持續研究,慢慢解開……

(延伸閱讀原刊於《山西晚報》文化頻道,文|唐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