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英國的制度,照亮了整個文明世界

簡介講述|周大偉來源|知鴉通識APP《美國法律史》01.13世紀的英國開啟了現代制度文明當13世紀的帷幕剛剛開啟的時候,英國只是一個孤懸在歐洲大陸文明邊緣的一個島國,它的經濟也不發達,人口只有200萬,只是法國人口的16

1749表達什麼意思

英國的制度,照亮了整個文明世界

十三世紀開始,英國逐漸走上了一條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讓它作為一個邊陲島國真正脫穎而出。

英國為什麼能夠在後來孕育出自由市場、工業革命、現代政黨、憲政等對現代世界運轉意義深遠的事件和制度模式?

一個關鍵原因在於,它率先實現了從“君權至上”到“法律至上”的轉變,從而開啟了一條更健全的演化道路。

法政學者周大偉老師認為,英國以法律限制權力的法治模式,成為了現代政治文明的主流路徑,也是英國政治制度的持久生命力所在。

英國的制度,照亮了整個文明世界

講述|周大偉來源|知鴉通識APP《美國法律史》

01.

13世紀的英國開啟了現代制度文明

當13世紀的帷幕剛剛開啟的時候,英國只是一個孤懸在歐洲大陸文明邊緣的一個島國,它的經濟也不發達,人口只有200萬,只是法國人口的1/6。

但就是這個還不太起眼的國家,後來誕生了第一個立憲政體,誕生了牛頓和經典物理學體系,誕生了讓世界進入工業時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及龐大的日不落帝國。

這種從微不足道到舉足輕重的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呢?由此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關鍵拐點:

英國《大憲章》的出現。

1215年的6月15號,英國的約翰王這一天在大主教坎特伯雷的陪同下,來到距溫莎城堡不遠的蘭尼米德草地上,簽署了一份協議。這個事件成為了英國改變自身命運,並向世界歷史投射其影響的起點。

當時,英國和法國戰火不斷,曠日持久的戰爭,約翰王的征斂無度,讓國內的一些貴族們忍無可忍,最後,他們發起了反抗國王的鬥爭,並起草了一卷褶皺的羊皮紙交給約翰王,要求約翰王承認和遵守。

這份協議上面列了63條規則,核心是限制王權,保護個人權利,約翰王雖然不情願,但無奈形勢所迫,為保王位,不得不作出妥協。

英國的制度,照亮了整個文明世界

不滿的貴族迫使約翰王簽署《大憲章》,圖源:Wikipedia

這份協議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大憲章》

(Magna Carta)

,它被譽為英國曆史上,同時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限制王權的檔案,其中的一些內容後來成為了英國法治的基本原則。現代法治就是從英國《大憲章》那時候才開始出現的。

如果要做一個對比,那麼古代法家商鞅、韓非推行的就不演算法治。法家的所謂法治對王權是沒有任何限制的,只有在英國《大憲章》出現以後,法律才能夠制約王權,法律變成一個至高無上的東西,使得“王在法下”。

假如我們去查一下《大憲章》裡的條款,比如說第40條承諾任何人的權利和公正都不能被出賣、被否決或者被拖延,諸如此類,都表明《大憲章》是真正的法治的一個開端。

這也是人類文明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開端——在貴族反對者的壓力下,王權不得不簽署協議,承認某種義務,雙方建立互相的承諾。

這個協議的重要性尤其體現在財產權方面,國王對貴族的讓步鞏固了歐洲自古以來的財產權傳統,使有產者階層的社會地位獲得了法律的保障

而且隨著議會的擴大,國王不得不讓渡財力,英國得以發展出獨立而高效的徵稅體系,削弱專制君權的同時,使得絕對的權力有了一個對立面,社會可以逐漸擺脫專制權力的控制,獲得自由發展的空間。

英國的制度,照亮了整個文明世界

英國議會大廈威斯敏斯特宮,

圖源:Wikipedia

所以這是人類制度史上的深遠成就,是一個法治從無到有的過程。可見,從13世紀起,英國就開始了向現代法治社會的轉型。

此後,整個社會制度發生的變化都不是根本性的變化,大多數的演化都是技術性的或漸進性的。

可以說至少從13世紀開始,英國就走上了一條和歐洲大陸不同的道路,而且漸行漸遠。

像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這些國家, 實際上都想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現代性道路,它們自己感覺良好,不想去抄英國的作業,但經過多年的折騰,經過法國大革命、德國的軍國主義等曲折,這些國家最後發現英國這套制度是最合適。

而且,隨著海外殖民地的擴充套件,這個制度的種子也傳播到了北美和大洋洲,最後使整個世界都不得不跟上它的步伐。

02.

美國的憲政文明站在了英國的肩膀上

在回顧美國曆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個年輕的國家裡深深地植入了英國制度文明的基因。

在我們的官方話語中往往會有一種對美國的嘲諷,認為美國這個國家太年輕,才200多年,歷史短暫、文化淺薄。

英國的制度,照亮了整個文明世界

1776年,美國各州的代表簽署獨立宣言,

圖源:Wikipedia

但是如果我們冷靜地思考一下,這實際上是一個極大的誤解,如果我們仔細進行考察,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美國和歐洲的文明是一脈相承,難以分割的,美國可以被認為是歐洲,特別是英國在美洲大陸上的一個延伸。

美國的前身是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殖民地的居民當中有來自歐洲大陸各國的人,也有被歐洲人從非洲販賣來的黑奴,但絕大多數都是來自英國的移民。

17世紀英國的清教徒來到美洲大陸,幾乎帶來了所有的歐洲文明,比如說像學院、醫院,還有法院、宗教。

英國的制度,照亮了整個文明世界

滿載英格蘭清教徒移民的五月花號抵達普利茅斯港,

圖源:William Halsall

在建立殖民地的過程當中,英國的殖民者將本國的政治跟法律制度移植到了北美,奠定了殖民地政治和法律體制的基礎。

但是美國的憲政體制不是英國在北美大陸的一個簡單的翻版,而是它的演變的結果,殖民地的特殊環境產生了有自己特點的政治體制。

對於早期的英國移民來說,北美大陸提供了一個比英國本土優越得多的政治和經濟環境。

因為它的土地遼闊,機會很多。只要努力,幾乎人人都有當地主的這種可能。特別在西進運動的時候,你只要跑得快一點,勤奮一點,都能成為土地的所有者。問題是當了地主以後最麻煩的是缺少人給當佃農種地。

英國的制度,照亮了整個文明世界

西進運動,圖源:Emanuel Leutze

由於北美人力缺乏,很多歐洲的一些殖民者就到非洲去把一些年輕力壯的一些黑人販賣到北美,後者在那種長途的海運途中經歷了殘酷的優勝劣汰。

因此,殖民地佔據了近代歐洲資本主義擴張的樞紐的地位,殖民地的居民在此可以獲得比英國本土更多的經濟發展機會,殖民者一方面利用歐洲的資金和市場,另一方面源源不斷地從非洲獲取廉價的黑奴的勞動力。

在資源豐富的美洲生長出的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為殖民地的社會聚集了雄厚的財富,而經濟上的富裕為殖民地最終爭取到政治自治也奠定了基礎。

政治上,美洲殖民地也有獨特的優勢,它的權力結構相當扁平,既不奉行王公貴族世襲的封建制度,也不受王權的嚴格約束,宗教自由的程度相對比較高,有產者參與政治的機會也相對比較均等。

早期殖民地和英國的關係很鬆散,因為地理位置非常遙遠,交通和通訊也不方便,英國無力也沒有太大的興趣對殖民地進行嚴格的控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英國和北美殖民地之間的權力關係始終沒有得到很清楚的界定。

跟英國本土一樣,它的北美殖民地也擁有比較多元平衡的權力中心。

殖民地名義上是英國國王的財產,殖民地的居民是英王的臣民,代表英王利益的總督在殖民地政治當中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真正主導殖民地生活的還是地方的議會,議會的成員大部分來自殖民地的中上層階級。

尚未被歐洲舊社會接納的民主、自由的原則,經過17世紀美洲移民移植到了新大陸,而且在那裡,民主、自由原則獲得了充分的實驗和成長,並影響著民情,最後創造出一套富有美利堅特色的、高度自治的憲政機制。

可以說,正是殖民地時期的飽含民主、自由、平等色彩的政治實踐,奠定了美國在獨立建國後的制度基礎。

日後在美國1787年聯邦憲法當中出現的各項權利和自由,在美國各個殖民地的憲法性檔案當中都可以找到。

英國的制度,照亮了整個文明世界

美國憲法第一頁,

圖源:Wikipedia

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的法律當然也有一些自己的特點,尤其在聯邦主義、三權分立制度等方面。

也必須承認,美國的政法制度不是全新的,它的很多內容都是建立在英國以往的經驗、傳統,還有實踐的基礎之上,但是又根據本土的情況使其變得更成熟完善。

經過了兩個多世紀風風雨雨的歷史,美國南北內戰後也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暴力或者革命。它的憲政制度始終具有變動中的穩定,憲政的基本骨架在過去兩個世紀都沒有動搖過,如聯邦制、最高法院、兩黨輪替執政等等。

英國的制度,照亮了整個文明世界

美國兩黨政治一直延續至今,美國總統選舉也被稱為「驢象之爭」。圖源:

Think Design

美國的制度成就,只有站在英國肩膀上才得以可能,英國所走過的路未必一定要在北美大陸重新走一遍,這種政治文明的演變性和進步性是耐人尋味的。

英國的《大憲章》是中世紀英國社會種種偶然因素的產物,是獨特而不可複製的,但是這個事件當中凸現出來的文明的精髓,卻可以供整個世界來分享。

文明、制度有時候跟科學發現一樣,具有一種超越具體時空的普適性和可移植性。在文明先行者最先創造的精髓面前,完全可以把它直接借鑑和引進,而沒有必要把這個創造過程重複一遍。

這種文明的精髓就像茫茫大海里航行的一個燈塔,它不僅照亮了自己走過的黑暗,也能夠為後來者提供了光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