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清明之變:從一族之親到家國同祭

簡介作為一個在節氣上發展起來的人文節日,清明節習俗活動主要包括四類:以慎終追遠、報本返始、敦親睦族、緬懷逝者為主旨的祭亡掃墓活動

子推燕紀念的是誰

□ 本報記者 盧昱 本報實習生 王新宇

清明時節,萬物生長,清潔明淨,兼具節令與節日雙重身份。

作為一個在節氣上發展起來的人文節日,清明節習俗活動主要包括四類:以慎終追遠、報本返始、敦親睦族、緬懷逝者為主旨的祭亡掃墓活動;以娛情遣懷、張揚生命、呵護新生為主旨的娛樂活動;以不誤農時、愛護牲靈、祈求豐收為主旨的農事勞作;貼合節令、具有豐富意蘊的飲食習俗。

清明節有肅穆、悲傷的一面。“清明節能成為大節,是文化選擇的結果。中國人不僅珍愛活著的生命,而且尊重逝去的生命。對清明節眾多習俗活動的參與,也是一種生命教育的過程。平常的日子裡,死亡與人們的生活相隔很遠,但清明節裡就會上演生者與死者的對話,‘該怎樣活著’必然成為人們的追問。”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張勃說。

近年來,除了家族、家庭對祖先親人的祭掃外,各地群眾自發地或有組織地到革命烈士陵園掃墓緬懷先烈的做法,如今已發展成為播布全國的新節俗。

“感恩孝親、慎終追遠的價值觀念在得到堅守的同時,也發生了從一家之親、一族之祖向人文祖先、民族祖先、革命先烈乃至陌生人的調適與擴充套件。如今,人們對於戰爭和災害造成的死難人群也給予更多關懷。這種堅守、調適與擴充套件,適應了現代社會的需求。”張勃分析道。

清明節還有歡快、美好的一面。在山東,傳統的清明春遊活動主要有踏青、尋芳、插柳、放風箏、盪鞦韆、拔河、蹴鞠、鬥雞等。

清明的飲食也別有特色。威海、煙臺有些地區全族公祭祖墳後,一起吃祭後的饅頭及菜餚,稱為“房食”或“祊社”。在濟南章丘、萊蕪等地,清明這天的雞蛋要和柳條同煮,據說有利於眼睛。山東多地還保留了南北朝時已有的“鬥雞子”習俗,孩童以煮熟的雞蛋互頂,誰的雞蛋先破誰就輸。膠東地區則有蒸麵燕的習俗。面燕,古代稱為“子推燕”,據說是為紀念介子推而做。如今,在清明期間,很多超市仍會售賣面燕。

清明時節,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最宜農作物生長。農耕社會時流行的一些清明習俗,在當下還留有痕跡。如山東多地沿襲的一種特殊食俗——飯牛。煮上一鍋小米乾飯,到菜園中拔些新鮮的菠菜,讓耕牛飽餐一頓。有的地方這天還要給馬、驢、騾子等牲畜餵飯,每頭一個玉米麵餅子。在這一天,所有的大牲畜都不能役使,更不能打罵,人們藉此表達對它們的愛護與感激之情。

“節日文化本身就應該多元。”張勃說。縱觀清明節的節俗更迭與革新,我們能更深刻感受到文化賡續的萬千氣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