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成都教育EPC年度盛典專訪丨評委張俊:評選可積極營造教育良好生態

簡介談評選:關注是否解決教育難點或具有推廣意義談及教育盛典評選,張俊表示,在看完400餘份申報材料後,令他印象深刻的材料數量很多

什麼叫epc

時間更迭了字首,當新年的第一縷陽光灑向這片土地,2022年漸漸遠去。

回望之時,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過去這一年,一件件民生實事從紙面落到地面,惠及萬千學齡家庭;一個個創新案例在校園裡次第發生,彰顯教育的專業和智慧;還有一張張年度教育面孔,留下最溫暖的教育故事,展現了教育溫度……當所有故事匯合,便鐫刻下了一座城市年度教育的模樣。

2022年11月22日,由成都市教育局指導,成都商報·紅星教育主辦的2022“教育影響城市”成都教育EPC年度盛典(以下簡稱:教育盛典)如約而至,開啟了本年度的評選。報名時間截止時,共收到申報材料超400份,為歷年最高。

成都教育EPC年度盛典專訪丨評委張俊:評選可積極營造教育良好生態

另有資料顯示,在為期5天的網路展示點贊環節,四大獎項總點贊數超330萬,網路展示頁面總瀏覽量近370萬。

隨後,在專家評委評審環節,來自國內的多位資深教育專家從專業角度,對參評本屆盛典的各類獎項進行了細緻評選,為最終的評選結果提供了重要意見參考。

其中,北京大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後、副研究員張俊是其中一位評委,這也是他首次受邀擔任教育盛典評委。

成都教育EPC年度盛典專訪丨評委張俊:評選可積極營造教育良好生態

▲教育盛典評委之一張俊

在眾多的申報材料中,哪些教育人和教育故事給張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站在全國的角度,他對這一年的成都教育發展又有哪些感受?日前,張俊接受了成都商報教育釋出·紅星新聞記者的專訪。

談評選:

關注是否解決教育難點或具有推廣意義

談及教育盛典評選,張俊表示,在看完400餘份申報材料後,令他印象深刻的材料數量很多。

在民生實事板塊,有教育部門從區域層面出臺有力政策,解決教育難點。如龍泉驛區教育局把勞動教育落實到學生學習生活全過程;新都區教育局以優良校風影響家風,點亮文明鄉風;郫都區教育局提出的“一減兩提三最佳化”,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等,這些都讓張俊印象深刻。

在學校板塊,張俊注意到,今年的申報中,不少中小學、幼兒園在校園管理、課程教學、家校社協同等方面的創新做法,讓他看到了一座城市的教育活力。如簡陽雲龍小學結合地域特色,傳承泥塑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津區新樂小學作為鄉村小學,開發多元特色課程,成為孩子們心中的樂園。

此外,在年度教師和年度教育面孔中,可親可敬的老師、同學、家長們也讓張俊感嘆,“成都確實是一座很有溫度的城市”,比如,郫都一中默默的“推椅人”,以及家長志願者、家委會成員、貧困學子“資助俠”等。

教育盛典的本質是評出城市教育的典範。在採訪中,張俊也談到了自己的評判標準。他表示,自己較為關注的是案例本身具有價值,比如解決了教育中某個難題,切實迴應了社會熱點關注。另外,他更傾向於站在孩子的角度,評估案例是否對孩子成長有實在的促進作用,同時,也看重對同類學校和地區是否具有推廣和借鑑意義等。

談盛典:

積極促進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的建設

今年是張俊首次受邀擔任教育盛典評委。作為土生長的四川人,張俊直言,能夠透過教育盛典參與到家鄉的教育中,他充滿期待。他表示,僅從教育盛典設定的四大獎項來看,其具有三個方面的意義。

首先,獎項的重點且分別指向社會熱點和家長關切、區域和學校層面的創新實踐、教育系統中的教師和相關人員,體現了評選的權威性;其次,教育工作中的各方面重點,以及教育領域中的組織、個人都有評獎入口和展示空間,具有廣泛代表性;再者,獎項設定具有專業性且與時俱進。

張俊表示,在評審材料期間,他還特別注意到了參評案例明顯向基層和一線教師傾斜,並較多地與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相關聯,比如有“雙減”“五育並舉”、《家庭教育促進法》等。“我個人非常樂觀地認為,年度盛典評選對成都市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營造教育良好生態必將產生積極促進的作用。”

在張俊看來,高質量教育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一座城市幸福指數的重要標準。透過申報材料,讓他更為全面地感受到成都的學前和中小學各學段教育在辦學條件、師資隊伍、教育教學和管理等各方面的特色和創新實踐。“我期待評選不止步於頒獎,而是將這些有推廣意義的創新做法傳播到更多學校和地區。帶動更多因地制宜的創新,引領全市教育跨越式發展,讓優質教育成為成都的靚麗名片,讓‘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優質而公平的教育’成為現實。”

談教育:

教育不只是學校教育,學校也不是教育的“孤島” 

“教育民生多小事,教育民生無小事”,作為教育工作者,張俊對這句話感悟非常深。

他表示,從個人來說,教育關乎人的健康全面發展,只有個人健康全面發展,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才會實現,因此“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另外,他談到,在當前社會,教育是個人和家庭實現社會流動的主要通道,兒童幾乎凝聚了家庭祖孫三代的力量,包括財力、智力、時間和精力等全方位家庭資源。家長和社會對教育的關注超過其他公共事務,大眾看到的是“教育民生”,但對萬千父母來說,卻是孩子成長的攸關事項。因此,任何與教育有關的事都不是小事。“事實上,我們還可以估算,學生和他們的父輩、祖輩構成的教育人口約佔全社會人口的80%以上,他們對教育的整體態度、利益訴求和行為,構成了教育生態的主體。這樣龐大的主體或成為教育改進的動力,又或者是破壞力,但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任何一項教育改革能夠在惡劣的教育生態中取得成功,畢竟教育不只是學校教育,學校也不是教育的‘孤島’。”

回顧過去一年,張俊談到,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教育政策當屬“雙減”持續深度推進、《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正式實施,以及鄉村教育振興和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等。“基於我自身的研究興趣,我期待明年我們能在促進城鄉家庭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完善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育人方面有新的政策、體制、機制突破”。

紅星新聞記者 許雯 圖據受訪者

編輯 於曼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