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汨羅江傳說|中國第一座屈原廟在磊石山

簡介”此據是歸“祠”,而不是歸“寺”,說明重建的不是南陽寺而是屈原汨羅廟

汨羅江水千年在哪裡

汨羅山上屈原廟

汨羅江傳說|中國第一座屈原廟在磊石山

汨羅山是今鳳凰山最西南端的一個山頭,河泊潭淵北,舊為汨羅戍地,今統稱為了鳳凰山。

屈原廟是汨羅江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地表建築,它曾經屹立在汨羅山上2000多年,與磊石山洞庭廟遙遙相對,成為洞庭湖的一大景觀。解讀著汨羅江紀念屈原的悠久歷史,見證汨羅江龍舟從沉江地飛躍到洞庭湖,流傳全國。

杜甫曾在屈原廟寫下《祠南夕望》,留下“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的千古絕唱。

河泊潭汨羅江的屈原廟又名三閭祠、磊石廟、汨羅廟、屈原祠、清烈祠、忠潔侯廟、屈子廟。

光緒七年版《湘陰縣圖志》記:“三閭祠在縣北六十里汨羅江者,相沿為汨羅廟。乾隆二十年,知縣陳鍾理改建玉笥山上。其特祀於湘陰者曰汨羅廟。”《志》案,唐天寶七年(748 年),敕所在忠臣自傅說而下十六人,置柯宇致祭長沙郡楚三閭大夫屈原;梁開平元年(907年),封屈原昭靈候(磊石廟);宋元豐五年(1083 年),改封忠潔侯;政和元年(1111 年)後統一為清烈公、元延祐五年(1318 年),加封忠潔清烈公。明洪武二年(1369 年)封楚三閭大夫屈平氏之神。

經過專家考證,敕封屈原始自晚唐。唐哀帝李祝天祐元年(904 年)九月二十九日,敕封屈原“昭靈侯”。《舊唐書·哀帝本紀》載∶“三間大夫祠,已封昭靈侯,宜依天祐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敕處分。”

查詢史料,屈原磊石廟為楚立屈原廟無明確肯定的文字記載,但在宋、元、明、清四朝均有在磊石山上設屈原行祠的記載。漢代始汨羅江屈原廟的具體地點在沉江地河泊潭淵北汨羅山上。

汨羅江傳說|中國第一座屈原廟在磊石山

(1)有盤石馬跡的漢代屈原廟

《拾遺記》雲:“楚人為之立祠,漢末猶在。”《長沙府志》把《拾遺記》這段文字加註標題《屈原隱居洞庭山》,寫的故事是懷王在此作瀟湘之樂、屈原受貶在此披香草、沉江、楚人在此立祠,說明此洞庭山指的是磊石山。那麼此屈原祠,就是磊石廟,《湘陰縣圖志》也記:“三閭祠舊傳在磊石山。”王錫齡《磊石山志》:“考磊石廟建自東漢,後廢。”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羅淵北有屈原廟,廟前有漢太守程堅碑記。漢未猶存。”《異苑》:“長沙羅縣有屈原自投之川,山明水淨,異於常處。民為立廟在汨潭之西岸側,盤石馬跡尚存,相傳屈原投川之日,乘白驥而來。”盤石馬跡位置在河泊潭川江嘴今名春江嘴,當今鳳凰山上了七十多歲的人均親眼見到過此盤石。石在《水經注》所云汨羅(戍)山東、屈潭之左玉笥山西。南朝顏延之《祝文》(祭屈原文):“訪懷沙之淵,……然而祠宇久毀,……求建新祠。”說明顏延之曾將此地的屈原廟重建。

(2)有洪州衙前軍將題詩的唐代屈原廟

南宋祝穆《方輿勝覽》記祠廟三閭廟:“屈平沉沙之處曰汨羅江,在嶽州境內,正廟以漁父配享, 唐末有洪州衙前軍將題一絕雲:蒼藤古木幾經春”寫明唐代的三閭廟在沉沙處,宋始,沉沙地被名為汨羅江。

唐太和二年(828 年),蔣防奉命在沉江地重建屈原廟。《汨羅碑記》:“愚則以為三閭魂歸於泉,屍歸於墳,靈歸於祠,為其實。……文曰,屈碑立兮,讒人泣兮;屈碑摧兮,讒人咳兮。碑號啤兮,汨之隗兮;天高地闊,孤魂魄兮。”說明建廟後,已將屈原墓碑樹起。

《元和郡縣圖志》記:“屈原冢,在縣北七十一里。”考地距正在春江嘴處。唐杜佑《通典》載:“羅江有屈原冢,今有石碑,文為‘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餘字滅。”唐代汨羅就是汨羅淵,江是羅江。

粱開平元年(907 年),蕭振《三閭廟記》詳細記載了修廟後的情況:“相府乃減淨財於厚祿,模大壯於遺祠。……況重新廟貌,光被綸言。固可以大刷幽靈,全慮墳氣。”說明墳也在屈原廟處。

《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載:天福二年(937年)夏五月“丙辰……磊石廟舊封昭靈候(907 年),進封威顯公。”說明這個磊石屈原廟在河泊潭處,可能因此地屬磊石戍而名磊石。據宋胡哲《重修縣西行祠記》:“清烈公正廟, 在南陽汨羅江。行祠三:一磊石,一茇子市(臨泚口),一縣西。”說明宋代時汨羅江的屈原廟肯定有兩座。 磊石屈原廟為行祠,所以也有可能唐代磊石廟也存在。《長沙府志》記洞庭龍神廟“在縣北磊石山,漢時建,四月初八日祭。”《磊石山志》 記稱:“磊石山廟,舊為龍壽寺,一名萬歲寺,唐時改建洞庭君廟,唐季封洞庭君靈應百穀尊王。”唐代的磊石廟已經改為龍王廟,龍王是水神、屈原也是水神,《壬申志》:“宋時洞庭有二神,封二王”,從而說明行祠與此廟一體。

崔塗《屈原廟》詩云:“廟古碑無字,洲晴葸有香。”這寫的就是淵北的屈原廟;韋莊《鷓鴣》詩云:“孤竹廟前啼暮雨,汨羅祠畔吊殘暉。”汨羅祠說明是唐代的汨羅廟。

(3)右為廟左為冢的宋代屈原廟

宋《岳陽風土誌》記:“青草湖在壘(磊)石山,與洞庭相通。其南羅水出焉,故羅縣在其上。其東汨水出焉,下有潭,謂之屈原潭,屈原懷沙自溺之所,忠潔侯三閭大夫廟在其上。”

宋張舜民《畫墁集》卷八記:“東岸始有人煙,曰龍渥(磊石山龍窩),……有水自東出,曰歸義江口,入口十許裡餘即汨羅也,一水中分南曰汨,北曰羅,洲上有忠潔侯廟即三閭大夫也。”十許里正是磊石山到河泊潭春江嘴的距離。

宋淳裕八年(1248年),胡哲重修汨羅廟記雲: “縣北五十里為汨羅江,原之正廟,故冢在焉。謂安得訪汨羅之濱,……始至之日,固有以廟地當正,廟宇當新。”“兩山對峙,一水縈迴,是為汨羅。其右為廟,其左為冢。”兩山是指汨羅山(今鳳凰山)、磊石山。 磊石山與汨羅山相隔一個深淵,清越南使者阮宗奎乾隆年記:“昔屈原別號三閭大夫沉於此,其墳與廟去江三里路。”兩據都說明廟與墓均在一起,河泊潭春江嘴地也正好離舊時湘江三里路。

羅含《湘中記》雲:“屈潭之左有玉笥山。”彭淮詩云:“汨羅水繞三閭宅。”此詩之水是磊石山東的汨羅淵之水,南有汨羅江、北有白塘湖、西邊就是羅淵磊石港。宋詩人許晟大有《汨羅廟》詩:“時人卻道投潭死,不得其平所以鳴。”趙希鄂《汨羅廟》詩:“解印欲辭羅水去,祇傾羅水奠離觴。”汨羅二水在故淵複合,就成了汨羅水了,所以是辭羅水。河魏良臣《汨羅廟》“侯封忠潔縉紳外, 廟立汨羅煙靄中。”

宋胡哲雲:“清烈公正廟, 在南陽汨羅江”,南陽指屈原故宅,說明南陽在汨羅淵這個地方。而舊傳南陽廟設為過屈原廟,王定民《書碑陰》記:“懷沙而投於江流,……邑有廟(屈原廟)者三,以見湘人思之多也。”西山真德秀文:“伊南陽之故里兮,祠妥靈而若存。界一江之相望兮,暮木拱而輪困。”此南陽指屈潭之左玉笥山之南陽故里。進一步說明屈原墓與汨羅廟在一起。端明大參高定子《新修汨羅廟記》:“明仲恢廟墟故址而新之, 其知所當事矣。”胡哲《重修磊石行祠記》:“其祠之在磊石者,實為殷捐金以重修,蕭振磨松而作記。”

(4)東有汨羅書院的元代屈原廟

汨羅江傳說|中國第一座屈原廟在磊石山

元致和元年(1328 年),劉行榮《重建忠潔清烈公廟記》:“祠產甚豐,為南陽寺僧所據。泰定甲子(1324年)州守宋仲仁春卿籍其產歸祠,新其殿宇。明年,孫天才元質來繼守,廟東創齋舍……據此記是宋淳枯八年,至此八十年中,祠產一侵於豪民, 再侵於南陽寺僧,專恃地方官清理。今其碑尚存(墓碑),文字剝蝕多不可辨。《三閭大夫志》亦稍有修補,略存其概,以備參考。”

此據是歸“祠”,而不是歸“寺”,說明重建的不是南陽寺而是屈原汨羅廟。從上據來看,元代出現南陽寺,推論是在汩羅山旁邊的玉笥山屈原故宅建了南陽寺,所以南陽寺僧能非常方便地佔據汩羅廟資產。

清《湘陰縣圖志》在汨羅書院字條中明確記載:“劉行榮《汨羅廟記》:‘廟東仍創齋居,為庖舍供膳享。’是書院,舊建汨羅廟東。(宋淳裕八年)。有南陽古市,有萬歲潭。《楚南水道考》:‘鳳凰臺下萬歲潭,相傳趙宋先人水葬於此。因名。’”所以元代汨羅廟建在河泊潭是無誤的,南陽古市也說明是因南陽故居而名,河泊潭因此也有南陽之稱。說明南陽指的是屈潭之左玉笥山。

(5)相對屈原墓碑的明代屈原廟

汨羅江傳說|中國第一座屈原廟在磊石山

《長沙府志》記汨羅廟“在汨羅江上縣北六十里,《水經》曰: 淵北有屈原廟,廟前有碑,今廢。洪武二年(1369 年),知縣黃思讓重建,有濯纓橋,獨醒亭,奉旨復號楚三閭。大夫屈平氏之,神命有司,以五月五日致祭屈原。於唐封昭靈侯,於宋封忠潔侯。”此據說明在淵北重建汨羅廟。

明嘉靖二十年(1541 年),戴嘉猷《重修汨羅廟記》記:“始克修祀事於汨羅。……忠節清烈,如我公是處僅專祠焉,祀廢不知幾何年矣,……適有以南陽僧舍,數多所宜拆毀,請相去甚邇。遂發公帑餘金,命邑幕袁憲董其役,募夫徙建。凡為門、堂總若干楹,稍加塗飾,煥然一新。…… 摩挲斷碑,乃知是廟元泰定間知州事宋侯春卿重建,並黜南陽僧徒歸所侵地。去今二百餘年,廟再新焉。”此記是南陽寺遷建的重要說明,“拆毀”的是“僧舍”,就是南陽寺。“徙建”的當然也是南陽寺,也可以說拆除南陽寺的東西,重修屈原廟。僧舍指僧人的住所也指寺院。南陽寺就是這次遷移到翁家洲的無疑,屈原故宅的牌子也跟了過來。“重修汨羅廟”說的不是遷建汨羅廟。從“稍加塗飾,煥然一新” 來看,重新遷建一座汨羅廟也是做不到的。後面“摩挲斷碑”“去今二百餘年,廟再新焉。” 再次說明是重修無疑。

崇楨二年(1629 年),餘自怡《重修汨羅廟碑記》記雲:“三閭故有祠在汨羅,去湘治七十里。崇禎二年己巳,吏於下湘。考《圖記》:汨羅在治北。…… 及問先生祠,則雲自吾新安戴黃門前峰先生修葺後,至今缺然矣。……予同士民捐金三百兩,命良民黃一鳳董其工,逾月告成。” 此記為一脈相承,說的是河泊潭的汨羅廟。

《湘陰縣圖志》記明三閭行祠:“屈子行祠三:一在磊石,一在臨泚市,一在邑治廣照寺。宋、元間,遷廢靡常。祠在廣照者,失其址,二百年未有議復者。”說明明代汨羅江的屈原廟有兩座,正廟在河泊潭,行祠在磊石山。

《明一統志 》記屈原墓“在汨羅江與原廟相對碑額題曰三閭墓。”說明屈原墓與汨羅廟相對,在一起,與唐宋資料記載一致。《湖廣通志二》記載:“汨羅山,在縣北七十里汨羅江畔,上有屈原墓;玉笥山,一名石帆山,在縣北七十里屈潭之左,┈┈”“汨羅江在縣北七十里,漢書《地理志》:┈┈屈原自沉處。”汨羅山、屈原潭、玉笥山均在一個方位,一個距離“縣北七十里”,均在河泊潭周邊是毫無疑問的。

《湖廣通志十三》:“汨羅山在縣北七十里汨羅江畔上有屈原墓”“玉笥山一名石帆山在縣北七十里屈潭之左。”《大清一統志》三十六卷記也載:“汨羅山,在湘陰縣北七十里孤峙汨羅水中。”“屈原墓在汨羅山。”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湖廣六記載:“玉笥山,在縣北七十里,汨水西流經其下,有屈潭,亦曰羅淵,屈原放逐自投於此。隋置玉州, 蓋以山名。其相連者曰汨羅山,以下臨汨羅江也。又磊石山……”此據說明汨羅山與磊石山中隔汨羅江,是“兩山對峙”。

《湘陰縣圖志》記汨羅山又名烈女嶺,“西有烈女嶺、圖經謂之汨羅山。玉笥山。”說明西邊的烈女嶺才是汨羅山,而十二疑冢的烈女嶺在鳳凰局東部,《紀要》記載與《圖經》記載是一致的。

(6)去江三里路的清代屈原廟

汨羅江傳說|中國第一座屈原廟在磊石山

清乾隆《湘陰縣誌》載:“汨羅山在縣北七十里,汨羅江出其下,上有屈原墓。”《湘陰縣圖志》記:“以五月初五日致祭,曰三閭祠。案,自宋時立廟縣城,名三閭行祠,致祭皆於汨羅廟。雍正九年(1731 年),重建屈子祠,加春、秋二祭。於是春、秋祭於縣祠,其汨羅廟仍以五月初五日致祭,祭儀並同。凡黃陵、汨羅、三閭三處,共支祭費銀八兩。”這個屈子祠指縣城行祠。

清越南使者阮宗奎乾隆七年(1742年)、十三年(1748年)兩次使清,早於汨羅廟遷移時間 1755 年的 7 至 13 年,他所作的《三閭大夫》題注: “昔屈原別號三閭大夫沉於此,其墳與廟去江三里路。”說明故淵地有汨羅廟。河泊潭春江嘴離汨、羅複合口三里,離湘江也正好三里,這正是淵北汨羅山的長度。

唐詩人清江《湘川懷古》雲:“瀟湘連汨羅,復對九嶷河。浪勢屈原冢,竹聲漁父歌。地荒徵騎少,天暖浴禽多。脈脈東流水,古今同奈何。”

這是可查的最早寫屈原冢的詩,寫到的地點在唐代的汨羅,就是汨羅淵,“浪勢屈原冢”,汨羅水也就是湘江水之浪能泊向屈原冢。如此之地理環境,十二疑冢處是不可見的,因為此地離羅水有二公里、距今汨羅江有三公里。而淵北汨羅山就在江邊、南北總寬度才一里不到。

清張廷玉所編《明史》卷四十四記載:“屈原墓,即汨羅江(指淵)畔。有碑曰三閭大夫墓。王莊有詩:孤墳雲寒猿叫斷,荒祠日暮鶴飛回。《離騷》三複情何限,謾採蘋花奠一杯。”“疑冢,在青草城東。王莊詩:疑冢何勞苦用心,沒堆青草獨相尋。屈原只葬江魚腹,留得香風直到今。”這是史料中發現清前寫屈原墓的第二首詩和寫疑冢的唯一的一首詩。

青草城指的是古羅城。疑冢在羅城東北方位基本也是對的。說明王莊先到了汨羅淵屈原墓,又到了疑冢。否定了疑冢的存在。所以疑冢的傳說,最早源自明未、清初。

另一個否定十二疑冢的是清代的黃世宗。

《湘陰縣圖志》記載:同治六年(1867年),黃世崇《重立楚三閭大夫墓碑記》記:“《通志》及《明一統志》紀載甚詳,汨羅山為今烈女嶺,亦非解地,歷二千餘年並無疑冢之說,不足辨也。”

乾隆二十一年(1755 年),陳鍾理《重修汨羅三閭大夫祠記》雲:“……甲戌春,奉天子命來令湘陰,公餘訪三閭沉淵故處,舊有祠, 為湖水浸齧,垣瓦僅存,榱桷將圮。……今僅一專祠,顧任其頹敗不振,微特非所以妥忠魂,亦非所以振人心而厚風俗也。……盍遷廟而祀於此(指今玉笥山)。”此記明確說明屈子祠是從“沉淵故處”河泊潭移建,此處汨羅廟民國後才改名屈子祠,繼承的是河泊潭汨羅廟衣缽。不知道專家們如何得出“原地址無考”?

汨羅江傳說|中國第一座屈原廟在磊石山

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 年),平江商人在李元度主持下又在河泊潭修建屈子廟。不過其地址已經在玉笥東大約一里的一個山頭,今河泊潭立碑處。

李元度當年發起平江籍商賈仕子捐款,在這裡購置土地,修建碼頭,新建屈子廟。一為紀念屈原,二為船隻貨物中轉方便。此廟由平江縣各鹽號捐金購地,修建屈子廟,兼作商會公所。擁有兩艘萬擔大船、五十艘千擔中船以及幾百條木船的平江商會,終於獨掌夢寐以求的河泊潭碼頭。那是鳳凰山最熱鬧的日子,湖北開艕、寶慶毛板、寧鄉烏杆、平江木船紛紛魚貫駛入平江港拋錨停泊,屈子廟祭祀香火興旺。又一度成為紀念屈原的中心。

屈子廟為磚木結構,所有建廟材料,均由平江縣運來,每塊青磚上均印有“平邑”二字。其建築規模與結構均仿玉笥山屈子祠,正門較屈子祠略高,進申稍短,亦為三間三進。正門上方豎嵌“屈子廟”三個大字的青石門額,門兩側刊嵌青石刻成的李元度撰字聯:“萬頃重湖悲去國,一江千古屬斯人”。左右側門上分別刊嵌“冰清”“玉潔”青石橫額。三門的上方橫排八幅堆畫(學名石灰塑),均以傳統戲劇故事為素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為方便來往船隻夜晚進出,正門前立有一高高的旗杆,每到夜晚便將點燃的燈籠升至杆頂,以起導航作用。進正門為一寬敞高大的戲臺,戲臺上方為一八角藻井,藻井內龍盤鳳翔,戲臺前是石坪,兩側有跑馬廊與後進連線,中進正中是一座碩大的四角亭,名“信芳亭”,取《離騷》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之信芳”之意。亭由四根通天石柱擎起,石柱上一面有郭嵩燾撰聯:“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獨宗變雅開新格;懷沙沉此地,二千年後,唯有灘聲似舊時。”另一面有李次青撰聯:“上官吏,彼何人?三戶僅存,忍使忠良殄瘁;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論,能教日月爭光。”(此二聯在1978年玉笥山屈子祠修復時懸於祠的前廳和中廳)此廟中進與兩側廊,平時為屯積貨物之處;上進為神殿,供有“楚三閭大夫屈子之神位”牌,神位左有關公(財神)像,關公像兩側有關平、周倉像;神位右有女嬃(屈原女,當地奉為送子娘娘)像;左右各懸鐘鼓;出後門有一片小小的花園。

屈子廟與玉笥山屈子祠於1956年同時公佈為湖南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惜屈子廟卻於1966年當成“四舊”而拆毀。

屈子廟拆毀後,其文物大多收入屈子祠。屈子祠保留 266 年至今,成了汨羅江屈原文化遺蹟中惟一的地表古建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