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浮士德》|經歷書齋、愛情、政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業五個階段

簡介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實人生,體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教神學、批判黑暗現實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是什麼意思

資料整理來源於:網路

《浮士德》|經歷書齋、愛情、政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業五個階段

《浮士德》|經歷書齋、愛情、政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業五個階段

主要人物

浮士德

浮士德畢竟是中世紀的書齋裡走出來的,他身上仍有明顯的舊的痕跡。

性格充滿矛盾,正如他自我解剖道:“有兩種精神寓於我的心胸”,一個“執著塵世”,“沉溺於愛慾之中”;一個則要“超離凡塵”,“向那崇高的精神境界飛昇”。

向崇高的境界飛昇無疑是他主導的方面,但他那“沉溺於愛慾”,亦即貪圖眼前的享受,以至不惜與宮廷同流合汙,去幹鎮壓起義的勾當。

這充分反映了他身上那渺小的、庸人習氣的一面。

浮士德身上的這些陰暗面,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固有缺點,預示著這個階級必然走向反面,而與勞動人民尖銳對立。

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

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乃至歐洲資產階級探索和奮鬥的精神歷程。

歌德將浮士德作為全人類命運的一個化身來加以塑造的。

歌德也是把本階級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

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實人生,體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教神學、批判黑暗現實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劇,則是對追求狹隘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

從政的失敗,表明了啟蒙主義者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虛幻性。

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

最終,浮士德在發動大眾改造自然,建立人間樂園的宏偉事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不難看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一再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並依稀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喚未來的聲音。

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和最深的東西,我要遍嘗全人類的悲哀與幸福。

魔鬼一直想讓浮士德心中出現享樂主義、投機主義或讓他變的庸俗不堪,但浮士德卻不是這樣的人,對他而言,體驗,是追求知識一生後,對生命重新燃起的理想與熱情,在他內心深處,絕不是為體驗而體驗、也不可能步向享樂主義。

海倫

在歌德看來,海倫不僅僅表現了希臘人外表的美,還表達了他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反映了他們美滿和諧的生活世界。

借用海倫這個形象來表達自己的一種內心追求,也就顯得很自然了。

靡非斯陀

浮士德的前進之所以這樣艱難,是因為始終有對立的力量存在。

代表這一對立力量的反面形象便是魔鬼靡非斯陀。這個人名的原文Mcphist,在古希臘文中是不愛光明的意思,在希伯來文中是破壞者。

書中靡非斯陀自稱是“否定的精神”,是“惡”的化身。

作為一部史詩的主要反面角色,他實際上是沒落階級和一切腐朽反動力量的代表。

他千方百計引導浮士德走入歧途,使他失敗,這正是反動勢力竭力阻擋、破壞進步時代潮流的縮影。

實際上靡非斯陀的每一個破壞行動都從反面促成了浮士德的發展。

《浮士德》|經歷書齋、愛情、政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業五個階段

《浮士德》|經歷書齋、愛情、政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業五個階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