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行書結構章法不弄懂·越寫越陷入困境

簡介米芾行書《張季明帖》同時,在結體上又具有草書的簡便結構,把楷書中重複筆畫加以省損,又加上連帶變形等方法,加速書寫的速度,這就造成行書之行的特點

行書怎麼練好結構

許多人還在研究和創作,但從字型演變來說,它很早即過時了,東漢以後就很少在實用。草書過於簡化,結體變得簡單和符號化了,加上草寫不易被人們認識,故不大適宜實用,更不便為大多數人認識,且難度很大,也不容易普及。不過,從書法藝術角度說,草書最富有生命感,最能反映作者的創作個性和思想情緒,在書法藝術創作中是最具有創造性的藝術感的一種書體。

目前大量使用的是行書、楷書。在日常書寫時,由於楷書點畫要求嚴格,寫起來又慢,故在實用書寫時,往往不寫嚴格意義上的楷書,但作為書法學習者來說,又是必須練習的一種書體。透過練習楷書,掌握書法的結體和用筆的基本規律。

而對行書來說,不論從藝術或實用,都是在普遍書寫的一種書體。這是因為行書這種書體,最適合實用,又具有藝術性,所以為書家喜愛,又能為廣大群眾所接受。行書具有楷書的基本間架結構,又有草書簡潔流便的行筆和線條,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率意表情,生動流暢,富有藝術氣質,書法家和群眾都喜愛它。

行書結構章法不弄懂·越寫越陷入困境

行書的這種特點和藝術素質,吸引了許多書法愛好者,他們以為學習行書是比較容易的,掌握起來較快,又可以發揮自己的個性。於是臨摹了幾天範帖,沒有紮實的基本功,就開始創作行書了。

自然這樣寫出來的作品,也不符合規範,更談不上藝術性,只是亂塗亂抹,自以為是,無風格神韻可言。

有些人則只專心臨摹範帖,態度也很認真,下的功夫不少,但因為不懂得行書創作規律,所以創作時雖可做到幾分像範帖,但不能運用學到的傳統技法知識,創作出具有個性和藝術性的作品來。這都是

由於認識和方法不對頭,越寫越陷入困境,走入歧途。

行書結構章法不弄懂·越寫越陷入困境

《宣和書譜·行書敘論》說:

“自隸法掃地,而真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間者,行書有焉。於是兼真則謂之真行,兼草則謂之行書。”

這是說,隸書成為古體字以後,隸法已經過時,楷書過於拘謹,而草書又過於奔放,介乎這兩者之間於是產生行書。行書兼有楷書的,稱為楷行書,行書兼有草書的則稱為行書或行草。可見,行書是吸取楷書、草書而形成的一種書體,或者說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書體稱行書。

這種書體,沒有嚴格固定的結體,雖有楷書的成份,但結體更加省略簡潔,寫法更加簡便,吸取了草書的簡捷結體和使轉連帶的寫法。如果楷書成份多,接近楷書的稱為楷行書;接近草書,草書成份多,則稱為草行書。這種行書體的出現,最早也是因實用的需要而來的。實用有不同場所,不同場所就出現不同的寫法。嚴肅的場所,自然應該用當時的正書、真書(楷書),日常較為隨便的場合,為了省時省力,寫起來就需簡便而比較快速草率,這似乎是一種合乎情理的自然現象。行書從實用開始,後來發現這種書體不僅便於實用,而且也很有藝術性,故日漸時行了,寫的人越來越多。

行書既然是這樣一種書體,其結構、筆法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一套規律。有接近楷書的行書,如

歐陽詢的《千字文》(如上圖),結體雖是楷書結構,但屬行書用筆,它不似楷法那樣逆筆停頓,收筆頓挫,而是順筆而入,行筆連帶,雖有所停頓,隨即迅速收筆或轉筆連帶,這是行書行筆的特點。

行書結構章法不弄懂·越寫越陷入困境

顏真卿的《江外帖》也叫《湖州帖》(宋仿本)(圖2)

行書結構章法不弄懂·越寫越陷入困境

行書結構章法不弄懂·越寫越陷入困境

有接近草書的,草書成份多,楷書成份少,即是行草書。

如顏真卿的《江外帖》,帖中雲:“江外唯湖州最卑下,今年諸州水並湊此州,入太湖,田苗非常沒溺,賴劉尚書與拯,以此人心差安。不然,僅不可安耳。真卿白。”(圖2)又如宋代米芾《張季明帖》,帖中雲:“餘收張季明帖雲,秋(氣)深不審氣力復何如也,真行相間長史世間第一帖也。其次賀八帖,餘非合書。”

這兩帖都是草書成份多,許多字都是草書結體

,如《江外帖》中的“最、年、諸、州、並、此、書、心、然、安、耳、真卿”等字,均是草體和草寫。

行書結構章法不弄懂·越寫越陷入困境

行書結構章法不弄懂·越寫越陷入困境

米芾行書《張季明帖》

米芾《張季明帖》中的“氣力復何如也”(如上圖),

連續運筆,線條連貫,一氣呵成,可稱“一筆書”,全是草書連綿筆法,而結體則基本保持楷體。

還有一種行書,以行楷為主,偶然滲進草書,形成行書草書的鮮明的變化,早期的行書常出現這種寫法,如王羲之、王獻之的行書。

行書結構章法不弄懂·越寫越陷入困境

王羲之的《孔侍中帖》、《喪亂帖》就是這樣,其“奈何”、“不知”等字(上圖)都屬草書的寫法。

行書結構章法不弄懂·越寫越陷入困境

又如《孔侍中帖》中的“後問”(上圖)等字也都是純草書寫法。這種行書形式,行草書相間,顯得對比鮮明,有輕重節奏的變化。

還有一種行書,楷行書間架中帶有草書結體和寫法,如王羲之《蘭亭序》字型中的連帶和省筆的寫法。這可以說是一種較標準的行書體。

所以,行書雖然有自己的規律和特點,但是,在每個書者來說,又有自己的寫法,或偏楷體,或偏草體,或楷行並用,或行草並用,或較標準的行書體。行書具體寫法中的這種變化,是與每個時代的時尚和個人的文化、藝術修養,對行書的理解和對書法藝術所下的功夫分不開的。

行書結構章法不弄懂·越寫越陷入困境

劉熙載的《藝概》中說:

“知真草者之於行,如繪事欲作碧綠,只須會合青、黃,無庸別設碧綠料也。”

劉熙載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真、草、行三體的關係,猶如繪畫中的碧綠色,只須合青色、黃色即會出現碧綠色,不必專門設一種碧綠顏料。換句話說,

劉熙載認為寫行書,只要精通楷書和草書兩體,融合在一起寫即能成為行書,用不著專門學行書。這話從理論上說自然合理。但在實踐上說,兩者結合也需要有一個過程。

且楷書和行書在結體、用筆上畢竟不同,有很大差異,也需要變化,並不能將楷草兩體機械結合即可成行書體,故學行書不論在結體和用筆上都需要獨立進行練習和研究,才能寫得好。當然如果學好楷書和草書,學好行書就會快得多。

張懷在《六體書論》中講到真、行、草書體的特點和趣味不同時說:

“真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其於舉趣,蓋有殊焉。”

真書即楷書如立,即嚴肅而處靜態。草書如走,即比較快速,處在一種動態。行書貴行,行則不同於立,也不同於走。行不同於走的速度,徐徐而行,即筆毫常處在行動的狀態,起收筆無停頓很久的動作,意到即動,或連帶,或提筆縈帶,即上一筆和下一筆起收筆之間,存在著或明或暗或實或虛的聯絡。

行書結構章法不弄懂·越寫越陷入困境

米芾行書《張季明帖》

同時,在結體上又具有草書的簡便結構,把楷書中重複筆畫加以省損,又加上連帶變形等方法,加速書寫的速度,這就造成行書之行的特點。

“趨變適時,行書為要。”

它利於實用,又能在藝術上減法盡意,動靜結合,虛實變化,形成節律韻味。

“真行近真而縱於真,草行近草而斂於草”

。比楷書放縱,比草書又收斂,有靜有動,有繁有簡,意趣無窮。

行書的結構和連帶運筆使線條構成各種藝術形態,是便於藝術創作的一種書體。充分理解和認識行書的特點,是我們寫行書的首要課題。只有對行書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書寫時才能掌握其結體與筆法的特點和創作的要領。

行書結構章法不弄懂·越寫越陷入困境

推廣新勢力 | 攻學術·領收藏·私人定製

尊重版權·有侵權聯絡刪除

嚴禁圖片運營商業

版權歸作者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