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重拾中國人的色彩記憶——品讀《絕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

簡介《絕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一書是曾啟雄談色彩的著作,在《孔夫子講真話》一篇中,他提道:“染色在早期,多半無法一次到位,染工從自然界取得染色材料後,均要透過淺染,再一次次重複疊染,才能得到深色或較鮮豔的色彩

小判有什麼用

重拾中國人的色彩記憶——品讀《絕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

▲《絕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 曾啟雄著 譯林出版社出版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孔子呢?都知道他開創儒學,編纂《春秋》,但是如果不借由經典走近他的人生,僅憑後世將他尊為聖人,高捧到雲天之上的刻板印象,遠遠望去,似乎總覺得缺少了一些可以被感知的溫度。在好學生顏回眼裡,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是一位給他帶來如沐春風之感的師長。這位師長擁有濃厚的藝術家氣質,醉心詩歌,篤愛樂舞,對烹飪很講究,也深諳色彩的妙處。林語堂透過“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一句,感嘆孔子於衣裳配色上有發明之才,他調侃道:“現代的女裁縫很容易瞭解為什麼孔子要用黑羔羊皮袍子配黑麵子,白羊皮袍子配白麵子,而狐皮則配黃面子。”這樣的色彩搭配即使在今天也毫不過時。

同樣是讀《論語·鄉黨》,色彩學學者曾啟雄則從“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中發現,孔子居然對植物染色也頗有心得。表面上看,孔子是在借物比喻講大道理,但是從不用深藍色、黑色的面料做衣邊,不拿紅色、紫色的衣料當內衣穿這些細節看,孔子是熟悉染色工藝,也體恤染工艱辛的。

《絕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一書是曾啟雄談色彩的著作,在《孔夫子講真話》一篇中,他提道:“染色在早期,多半無法一次到位,染工從自然界取得染色材料後,均要透過淺染,再一次次重複疊染,才能得到深色或較鮮豔的色彩。說得清楚一些,就是染好、曬乾之後,重複這些不能間斷的工序,有些甚至需要染到三十多次,才能得到預定的顏色。”所以說,拿經過漫長的時間、重複的勞動取得的成果做衣邊,把染三十幾遍才能得到的顏色穿在裡面,真是不可助長的奢靡之風,應該被批評。

“終朝采綠,不盈一匊。”“終朝採藍,不盈一襜。”這是經過孔子編選的《詩經·小雅》裡的片斷,塑造了一個滿心期待丈夫歸家而無心採摘的妻子形象。兩千多年以前,可以採的“綠”和“藍”是什麼?在《藍綠本一家》中,作者追溯了它們的前世今生,原來“綠”是菉草,“藍”是蓼藍、菘藍,這些低矮的草本植物採摘起來非常容易,就像採摘番薯葉那般。採了菉草和蓼藍後做什麼用呢?當然是用來染色了。菉草可以染黃色,蓼藍可以染藍色,兩相疊染又形成了綠色。所以今天我們說起的綠色就是從菉草來的,把代表植物屬性的草字頭摘掉,換上了與紡織、染色寸步不離的絞絲旁。不過很長一段時間內,綠字和藍字在色彩表現上的存在感都很低,特別是藍字,很可能是在白話文運動後才擁有了形容顏色的義項。這裡不得不說古人很有意思,既能用紅、丹、朱、赤、絳、彤、赬、緋、赭、縉、赩、緹……這麼多的字來對應一個紅色,也能用一個青字就把綠色、藍色甚至黑色給囊括了。

《絕色》揣著不小的野心——想要引導讀者重拾中國人的色彩記憶,感悟中國人的色彩美學,恢復中國人的色彩自信。中國人有許多獨特的色彩記憶,比如對於黃色的偏愛。作者透過文化比較的方式,展示了這種獨特性。他說,在印度,黃色象徵極樂世界;在中東地區,黃色使人聯想到沙漠、乾旱,象徵著死亡,是忌諱的色彩;在日本,黃色容易讓人聯想到江戶時期的金幣“小判”,帶有世俗、財富的味道;在歐洲社會,黃色長期以來帶有背叛、膽小、低俗、頹廢的意思,比如中世紀死囚的衣服是黃色的,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達·芬奇在創作《最後的晚餐》時,大多也會給猶大的衣物塗上黃色。只有中國人,很早就從陰陽開始,生髮出五行的概念,以五行的五個方位來對應色彩,分別是東青、西白、南朱、北玄、中黃,其中居於中央位置的正統色就是象徵土地的黃色。土地包容並滋養萬物,因此黃色成為萬眾景仰的色彩,這份景仰很自然地被追求至高無上的皇權所獨霸,黃色也就成了專屬於皇帝的色彩。

當然,關於色彩的記憶也是對傳統生活方式的記錄。中國人這一生,既嚮往琴棋書畫詩酒花,也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對於茶這個話題,《絕色》一書著墨頗多,可見作者是真的熱衷於此。而色彩的記憶能反映許多細膩的情感,比如思鄉的愁緒,比如過年的喜悅。

作者筆下的鄉愁是蔚藍的,因為他在臺東多良的海邊長大,“從沙灘上遠望太平洋的那片海,很奇妙的蔚藍海色,有深淺不同的蔚藍,令人望著、望著,油然而生一股思鄉情緒,不洶湧、不澎湃,卻有若干起伏”。鄉愁的色彩因人而異,換個來自江南水鄉的人問問,他可能會告訴你,鄉愁當然是湖綠色的。但是如果問一百個人過年是什麼色彩,一百個人的回答都會是紅色。“紅色絕對是華人過年的首選,連內衣褲、襪子、帽子都要選穿紅色,紅透全身裡外,吸引福氣上身”。紅色的春聯,紅色的糕點,紅色的花卉……紅色表現出的喜悅極富感染力,讓全世界都印象深刻,因此也就成了外國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國的色彩。作者擅長傳統染色,談起古代的紅色染材,簡直如數家珍:植物有中國茜、紅花和蘇枋,礦物有硃砂和鉛丹,動物則有胭脂蟲、紫膠蟲。《絕色》書中收錄了不少染材的圖片,除了這裡提到的部分,還有蓼藍、紫草、烏桕、黃檗、梔子等,用這些材料染紅、染藍、染紫、染黃的效果圖也相當精彩。

《絕色》的作者是個很會講故事的人,他在有限的篇幅內,分享了許多與顏色相關的歷史片段,許多口口相傳、沁入人心的傳說故事。透過閱讀這本書,讀者可以瞭解到影響中國人色彩審美的豐富資訊,領略到中國傳統色彩日積月累的醇厚感,並喚醒自身對中國色彩的那份肯定和傳承的決心。

作者:費明燕

編輯:周怡倩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