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民俗拾趣】回憶秋收割穀子那些事兒

簡介這時候,全家老少可以全上陣,每人拿一把專用的捎谷刀(又稱爪鐮)或普通鐮刀,一把一把地拿著谷稈把穀穗削下來,人們稱之為“捎(shào)穀子”

彩色布條代表什麼

原創 姜新秋 方誌清河

【民俗拾趣】回憶秋收割穀子那些事兒

立秋後,地裡的穀子苗已長成齊腰深了。秋風吹拂,穀子漸漸抽穗、結籽……

這時候,總會有成群的麻雀前來打食。於是,人們便在穀子地裡紮上幾個草人,或插上幾根系著彩色布條、塑膠袋的竹棍,扯上幾條彩旗。但麻雀群中總有那麼幾隻膽大的,繞過人們設定的這些死物,帶頭兒示威似地偷吃著這些快要收穫的穀粒。這時,家中的老弱婦孺們有空了就會拿著長竹竿到穀子地裡轟趕這些飛賊,最大限度地護衛收成,減少損失。

穀穗由青綠變成金黃,沉甸甸的、飽滿的穀穗謙虛地低下了頭,代表著穀子成熟了,要及時收割了。

【民俗拾趣】回憶秋收割穀子那些事兒

大塊地的穀子收穫一般先要收割、捆個兒。先挑兩把青綠、高挑的穀子連根拔起,磕掉根上的土塊,將帶穗的這端擰一圈勒緊,把穀子稈分開順著往兩壟中間一放,這就可以當作“草繩”了。然後開割,左手攬過一把穀子稈,右手緊握鐮刀順勢擦著地皮兒將谷稈割斷,放在剛作的“草繩”上。割夠一捆兒了,就捆紮成個兒。待到長勢喜人的一壟壟穀子變成一列列排列整齊、圓溜溜的谷個子,代表著割穀子的程式完成了。如果不著急騰地,就讓谷個子在地裡躺幾天,或讓兩三個谷個子立起來、互相依靠著在地裡曬上幾天,再運到打穀場裡,垛成一座小山似的谷堆。穀子垛碼成以後,就可以暫時不管它了,先去忙地裡的其他活計。

等到地裡活兒忙完了,或者麥子都種上了,人們才顧得上還在場院裡碼著的谷堆。選一個風清日麗的日子,人們來到場院,先把谷個子開啟。這時候,全家老少可以全上陣,每人拿一把專用的捎谷刀(又稱爪鐮)或普通鐮刀,一把一把地拿著谷稈把穀穗削下來,人們稱之為“捎(shào)穀子”。穀穗削下來後,就推到場院裡晾曬。待到全部穀穗都捎完後,就攤成厚薄均勻的圓形或圓環形,套上牲口拉著碌碡一圈兒一圈兒地軋場,一邊碾軋,一邊翻場。如此多遍,穀穗上的粒就相繼脫落下來了。脫粒的穀穗,人們稱為“谷撓子”,用排叉、木耙清出去,場上剩下的就是帶皮的穀粒了。將滿場院的穀粒堆成堆,最後趁著微風用木鍁來揚場,一鍁鍁穀粒拋向空中,劃過一條條弧線,落下來靠前的是乾淨的穀粒,靠後的就是沒長好的秕子。

有的人家種的穀子少,地塊小,就直接在地裡捎穀穗。腰上繫個包袱,左手抓一把穀穗,右手拿一把爪鐮或鐮刀將穀穗削下來,塞進包袱裡。整塊兒地裡的穀穗都捎完後,把穀穗運回家,趁一早半晚有空兒的時候,用“拐打子”敲打穀穗,將穀粒打下來。然後趁風再用簸箕將穀粒與秕子、雜質溜開。

穀子,學名“粟”,經過石碾或電磨去皮兒後稱為小米,金黃色、香噴噴的小米飯,既好消化,又養胃;上面一層濃稠的米汁,更是以前母乳不夠吃的幼兒的營養餐,不知養活了多少孩子呢。小米磨成面,可以煮粥,摻點兒豆麵做窩頭,比棒子麵的要細膩、滑潤,是北方百姓的家常主食。碾掉的穀殼兒,稱為糠,是農戶餵養雞鴨等家禽的飼料,在那些自給自足的農耕年代,雞蛋換錢,“雞屁股銀行”也曾為家庭作出巨大貢獻呢。那些秕子,人們就清洗乾淨曬乾後裝枕頭,做枕芯。誰家要是娶媳婦嫁閨女,便在前一年就計劃好種片穀子,收點秕子用來裝枕頭;如果自家沒種穀子,就四處打聽、踅摸著,提前向種穀子的人家預約討要一些秕子。

那些沒了穗的谷稈,人們稱之為穀草。穀草打成捆,運回家儲存起來,鍘碎了當作牲口飼料。或有巧手人家用穀草編草簾子,冬天的時候掛在門樑上擋風保暖。或用來編苫子,澆地看場、收秋護園時,用草苫子捲起一鋪被窩卷,隨意鋪在井旁、地頭或谷堆邊,就是一鋪頂好的床鋪了。夏日的夜晚,在院裡、街旁或場院上,開啟一卷草苫子,再鋪上一床舊棉被,就是乘涼的好地方。在那個收音機還不普遍的年代,人們勞累了一天,吃完晚飯,就會三五成群的聚到一起乘涼、聊天。大人們坐著聊著侃著,孩子們在鋪上笑著鬧著滾著,聽到有趣的事時又都一溜兒躺下,聽著聽著就進入了夢鄉……。這種天做被、地當床,看滿天星光的場景,恐怕是好幾代人共有的美好回憶呢!

原標題:《【民俗拾趣】回憶秋收割穀子那些事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