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手機遊戲首頁手機遊戲

丹東十位攝影家用鏡頭全方位講述邊境城市故事

簡介龐傳家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丹東市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丹東市攝影家協會紀實攝影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作品《北黃海·拾貝人》

迷彩帽怎麼變硬

遼寧省攝影家協會、丹東市文聯主辦、丹東市攝影家協會承辦的《感動:風與景》心視覺 心影像紀實攝影十人展5月18日即將開幕,這是丹東攝影界的一大盛事,是丹東城市文化建設的一個縮影,廣大攝影愛好者和市民可以在這裡感受到紀實攝影的獨特魅力、感悟到生命與生活的種種情懷。

丹東十位攝影家用鏡頭全方位講述邊境城市故事

展覽時間:

2018年5月18日-25日

展覽地址:

遼寧省丹東市沿江開發區A1區老安東閣三樓金坪朝鮮藝術館

主辦單位:遼寧省攝影家協會/丹東市文聯

承辦單位:丹東市攝影家協會

協辦單位:金坪朝鮮藝術館/丹東思想工社/無茶文化空間/丹東新區美術館

創意推廣:丹東思想工社

《感動:風與景》

本次紀實攝影展,經過精心策劃和籌備,選取了攝影家們多年積累的心血之作,是對攝影家紀實攝影水平和綜合審美能力的一次檢閱。這些紀實攝影作品,以寫實手法、全景或全程記錄的方式,關注了日常生活的某個主題或經濟社會的某個事件,在表現形式和題材內容上都匠心獨運,用一幅幅典型瞬間描繪了一道道“社會風景”, 所呈現的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某種關係,是對生活瞬間的定格和定義,凝聚了攝影家們之於人生與藝術的情感和態度,讓我們讀到了別樣的“風”與“景”。

——風,從自然之風引申為文化之風,即風俗風氣,是人文教化,是精神走向,是價值傳承。

——景,光也,引申為景色或景緻,乃自然與人文物象,是生存環境,是生命格局,是情感紐帶。

大自然永遠是人類的審美之師,而人也永遠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風景——有思想的風景——這是紀實攝影的不竭源泉。攝影家只有透過“風景”,看到風與景 ,才能觸景生情,才能把一處處情景交融的時間的遺址獻給滾滾而來的未來!也才能儲存記憶、挽留時光、連結歷史,實現意義中的意義。

—張祿新

本期,我們將帶大家走進《感動:風與景》十位攝影家的作品創作心路

(排名不分先後)。

丹東十位攝影家用鏡頭全方位講述邊境城市故事

劉海東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丹東市攝影家協會主席、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丹東市首席代表,作品《見證中國速度》。

在現如今,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向全世界展示著中國速度。高速鐵路,作為中國速度的傑出代表,已經走向全世界,成為重要的中國名片之一。丹東地處祖國邊陲,歷朝都是軍事要塞。高鐵的建設和開通,為這個東北小城帶來了巨大的改變,攝影家劉海東用鏡頭記錄了沈丹、丹大高鐵的建設過程,為這個具有里程碑性質的鐵路建設,留下了珍貴的影像。

如今,丹東更是東北亞經濟圈與環渤海、黃海經濟圈的重要交匯點,戰略地位,不言而喻。高速鐵路的發展,不僅僅是出行變得更加便捷,與周邊省市的經濟活動往來也變得更加密切,同時還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這些都為這個地處邊境的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鐵的建設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這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劉海東攝影關注的焦點,他數十次深入到高鐵建設的現場,記錄高鐵建設過程、記錄建設工人的工作狀態,還原出真實的高鐵建設情況,也為我們展現出了中國速度的打造過程。

丹東十位攝影家用鏡頭全方位講述邊境城市故事

王峰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丹東市攝影家協會理事、丹東市攝影家協會手機攝影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作品《構·造》。

歌德說:“除非親自感受,否則別無所獲”。

幸運,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我們在這裡。

幸運,攝影為這個變化提供了記錄的題材。

隨著時間流逝,這些記錄就成了珍貴的記憶。

我們需要記憶,因為這是時代的印記

這是變化的軌跡。

因為這是責任,因為我怕忘記!

丹東十位攝影家用鏡頭全方位講述邊境城市故事

龐傳家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丹東市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丹東市攝影家協會紀實攝影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作品《北黃海·拾貝人》。

一方水土一方人。家鄉東港,位於鴨綠江與黃海交匯處,是富饒的魚米之鄉。每逢春夏,是沿海灘塗收穫貝類的旺季,而白蜆子的收穫方式尤為特別,需要人工撿拾,俗稱“扒蜆子”。近年來,隨著黃海海鮮美譽的遠播,人工撿拾白蜆子的勞動場面也正潮起潮落間日益壯觀。

《北黃海·拾貝人》這組紀實攝影作品,正是取材於祖國萬里海疆最北端的東港岸線上的“扒蜆子”場景,旨在用鏡頭講述身邊樸素的故事、記錄萬頃波濤之後那些無聲的印記,給瞬間一個遙遠的未來。

丹東十位攝影家用鏡頭全方位講述邊境城市故事

陳鋒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攝影家協會理事、丹東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丹東市攝影家協會紀實攝影專業委員會會長,作品《扁擔客》。

《扁擔客》攝於2012-2013年武漢漢正街。武漢的“扁擔”與重慶的“棒棒”,泰山的“挑夫”同屬一類,是以搬運為業的特殊群體。他們勤勞而艱辛,力多而利少,可謂人生長勤,民生多艱。當我們把鏡頭對準他們的時候,其實也是在聚焦當代中國的民生情懷,同時向人們詮釋以一己之奮力,求全家之安生,以一身之奉獻,謀他人之福祉的中華民族久遠不竭的自強力量。

丹東十位攝影家用鏡頭全方位講述邊境城市故事

姜信和

遼寧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丹東市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丹東市攝影家協會紀實攝影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東港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作品《與鳥相守的151天》。

在鴨綠江口溼地與盜獵者的遭遇,開啟了與鳥相守的一段緣。為了讓這些可愛生命來到人間,歷經努力,將搶救回的數百隻鳥蛋進行孵化、餵養、野化、放飛。從救下鳥蛋到最後一隻不能飛翔的小鳥死亡,歷時151天。

原來,愛可以超越物種,超越時空,超越所有障礙。人鳥,有情。大愛,無疆。

丹東十位攝影家用鏡頭全方位講述邊境城市故事

趙建博

遼寧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丹東市攝影家協會理事、丹東市攝影家協會藝術攝影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作品拍攝於二十一世紀十七年代,十幾分鍾短暫時間,被震耳欲聾的號子聲所感染,被陽光灼黑的面板所震撼,此時,眼前浮現兒時喜歡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的場景,工人們黝黑的面板質地,襤褸的工作衣裝,堅毅嚴峻的表情,審慎的工作態度,展示了鋼鐵般意志以及當代勞動者質樸的力量之美。

丹東十位攝影家用鏡頭全方位講述邊境城市故事

金晶昕

遼寧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丹東市攝影家協會理事、丹東市攝影家協會紀實攝影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作品《記憶·司爐工》。

2012年3月,隨著丹東房地產業的發展,擁有近百年曆史的丹東造紙廠熱電廠即將整體拆遷。隨著取暖期的結束,為周邊數萬戶居民供暖的老式鍋爐將退出歷史舞臺。司爐工的心情十分複雜,卻仍然堅守著自己的崗位,站好最後一班崗。作品從不同的視覺角度,反映了傳統司爐工這個即將消失的特殊職業的真實生活。

丹東十位攝影家用鏡頭全方位講述邊境城市故事

包威

遼寧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丹東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作品《人間煙火》。

菸草的存在是大自然的傑作,是火的運用和昇華。從遠古起始,就伴隨著人類的生活,在這個漫長的歲月中,參雜了文明演進過程中的社會百態。

在中國,菸草最開始的傳播並不是為了吸食,而是為了治病,而現今它卻是一種重要的商品,是影響我國經濟一項重要的產業。

遼寧東部山區,烤煙生產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解決了東部山區山多地少,種植傳統農作物收入低的局面,是當地村民重要的經濟作物和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組照片陸續拍攝兩年多時間,僅記錄著菸葉從綠到黃的演變過程,而菸草要完成其使命,則要從農村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是從賴以生存的手段轉為追求更高的嗅覺和味覺的體驗。

丹東十位攝影家用鏡頭全方位講述邊境城市故事

戚萬鵬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丹東市攝影家協會理事、丹東市攝影家協會紀實攝影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作品《街拍·剪影》。

剪影(Silhouette)——剪掉光線後留下來的魅影。

剪影攝影就是被神秘而又不可思議的東西包圍著的真實。

剪影透過鏡頭展現出的戲劇化效果,具有浪漫和神秘的氣息,給人們提供了足夠的想象空間,並帶來樂趣和精彩。

這組主要以早晨、夜晚的天空、水面和明亮物體為背景襯托的健身運動剪影照片中,銘刻著一種美感和一定的神秘感……

丹東十位攝影家用鏡頭全方位講述邊境城市故事

慄粟

遼寧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丹東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丹東市攝影家協會紀實攝影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鳳城市攝影家協會主席,作品《地下360米》。

遼寧東部甸南鉛鋅礦,是一個地下360米的世界。照亮這個世界的,是礦道里亮著的幾盞礦燈。這裡沒有喧囂,寂靜得像這個鉛礦的顏色,暗黑。惟一的生機,是人。

礦工們三兩成群,來到這地下世界裡。他們的礦帽開啟一柱燈光,照亮著前方的路。在窄得僅容三個人並肩透過的礦道,他們揮汗如雨,氣喘如牛,前後推拽著礦車。汗水,滴在礦石上,碎成了一片晶瑩,在礦燈下閃著光。在這僅存的光裡,礦工們揮舞著沉甸甸的金屬工具,奮力勞作著。他們滿臉鉛灰,在臉上畫成了黑色的迷彩,渾身的衣服黑得發硬,裸露出的面板皺褶裡,沒有一處不藏著黑黑的礦粉,似乎已經刻入了他們的面板,融在了一起。

在這寂靜暗黑的地下360米的世界裡,在礦工們的心中,家人們是他們心中最亮的一盞燈,照亮了地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的生活,除去沉默的建築與街道,平凡中也參雜著許多細微的溫柔。城市、鄉村、自然、人類,各個空間的文字,代表了各種無聲之聲。我們也許從來對它們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但一旦被攝影師的鏡頭捕捉,便不難從中得到太多感動。

Top